2022年即将过半,我打算写2篇上半年总结文章,老规矩,一篇电影,一篇书籍。电影打头阵,书籍随后到。
这次推荐的电影大部分都比较冷门,如果有谁看过以下所有电影,那也没啥大不了的(不知道在哪看的朋友,可以后台留言)。
NO.9《四海》:不及格的及格电影
豆瓣5.4
《四海》是我这个片单里观看人数最多但评分最低的电影,也是我认为最应该被正名的电影。
我承认片中有不少槽点,比如年轻的男女主角竟不会用房卡开门;男主的瘫痪奶奶莫名其妙地被万梓良大叔带走;导演为了拍段子还真的拍了很多段子,等等等等。
但我们不能因为《四海》的槽点多,就不敢说出它的亮点,不愿承认它有闪光点。
《四海》可能无法成为佳作,但至少是一部及格的电影。我的理由如下:
1、主线完整且感人。
故事的主线还是很清晰的。男女主在小镇里互生好感,后来一起来广州闯荡,准备扬名四海,无奈造化弄人,落得四海为家。尤其是电影结局,认真看完的人多少都会感动。
2、两条支线很出彩。
沈腾与尹正的戏份给电影加了不少分。无论是沈腾饰演的浪荡父亲,还是尹正饰演的浮夸哥哥,他们的陪伴与离开,都是男女主留在小镇和离开小镇的主要动力。
3、影片传达的其他内容。
比如,留守少年对亲情的渴望及其成长难题;城乡父母忙于工作疏于陪伴的普遍现象;无亲家庭和单亲家庭对孩子未来发展的严重影响;农村孩子在大城市谋生的困境等。
我打个赌吧,假以时日,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一定会上升,至少达到6.0。
NO.8《我想戴上戒指》:三位女友抢一枚戒指
豆瓣6.9
此片的剧情设定很有意思,开头5分钟就勾住了我。
片山(山田孝之饰)是公司的王牌销售员。某天他意外晕倒,醒来后短暂失忆。片山在自己的包里发现一枚戒指,究竟要送给哪位女人,却毫无头绪。
此时,三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女人,依次出现在片山的身边,分别是美貌与才华兼备的女同事智惠(小西真奈美饰)、开朗乐观的风俗店巨乳娘潮崎惠(真木阳子饰)、在公园表演傀儡戏且经常被人欺负的铃木和歌子(池胁千鹤饰)。
片山似乎一直都在与她们同时交往,但随着戒指争夺战的慢慢升级,片山也渐渐被带回了失忆前的原点……
除了有趣的剧情设定,电影在最后半小时的反转,也出人意料。
当然,山田孝之与四位靓女的表演也很到位。
是的,除了上面三位女演员,还有一位很关键却容易被忽视的神秘女性角色。
NO.7《“炼”爱》:单身女性的背后故事
豆瓣7.1
有些优秀的纪录片就像一面镜子,能让我们看清别人身后的优缺点,也能对照出我们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炼”爱》便是其中之一。
本片记录了5位各有特点的单身都市女性对婚恋的思考,以及她们为脱单所做出的努力和抉择。不仅是女性观众,男性观众或多或少也能看到自己相似的经历。
单纯的红梅在相亲时,听到对方较为阴暗的想法,竟气得当场落泪。
感性的月儿约见异地男网友,因为期待过高,收获的失望大于希望。
独生女家琪三十好几,依然沉溺在父母的关爱中,相亲成为家常便饭。
独立女性Maggie理性且好强,对异性没有太大期待,一心专注于事业。
单亲辣妈李桃曾被渣男欺骗,如今带着女儿艰难谋生,再婚是挑战也是奢望。
我喜欢此片的主要原因是,片中传达出一种对女性的悲悯。既同情单身女性的困境,又不过多参与其中,还能让更多的女性看到问题所在。
过于感性是女性的大敌,适当理性又是女性所缺少的。
在谈婚论嫁之前,最好通过学习和思考,建立起正确的婚恋观,认清自己的情况,想清楚你要找的人,这会让你的寻觅过程顺利很多。
如果你也想修炼出一份满意的婚恋关系,此片有益无害。
NO.6《再见女郎》:极度冷门的中年爱情佳作
豆瓣8.0
此片是我今年上半年看过的最冷门的电影,豆瓣评价人数刚破700,导演和主演的名字在国内鲜有人知。
但在45年前,此片一举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等5项奥斯卡提名,男主角理查德·德莱福斯更是一鸣惊人,直接奥斯卡封帝。
故事很简单。一位单亲妈妈和小女儿回到家,发现她的男朋友不仅不辞而别,还把房子租给了另一个陌生男人。
单亲妈妈与陌生男子一见面就吵得脸红耳赤,谁也不想搬走,最后只好同居。
两位主角都没有高颜值,困难的时候也都吃不起饭,梦想未实现又都深陷中年危机,一地鸡毛的生活让两人都喘不过气。
相处的过程中好像什么大事也没发生,但同甘共苦的日子让两个中年人慢慢从针锋相对,到相互理解,再到日久生情。
就在单亲妈妈以为这次真的遇到真爱时,陌生男子却准备离开她······
但是,离开真的就是永别吗?电影的片尾曲《Goodbye Girl》(David Gates演唱)或许能给你答案。
NO.5《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奇葩乐队笑死人
豆瓣8.4
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全球通吃的北欧喜剧片。其次,片中的芬兰音乐也很不错。
影片上映于30多年前,只有短短的78分钟,但幽默含量极高,豆瓣显示好于94%喜剧片。
导演是芬兰名导阿基·考里斯马基,欧洲各大电影节的夺奖专业户。
电影讲述了一个名叫“列宁格勒牛仔”的摇滚乐队,成员们个个行为怪异,戴墨镜、烫飞机头和穿火箭鞋。因为在家乡看不见希望,他们决定去美国寻求机会。
就在出发前夜,乐队的贝斯手意外冻死,但队员们依然将尸体装入放满冰块的木箱中,继续前往美国。
不料,美国并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好,演出没人买账,每天饥寒交迫。就在走投无路时,乐队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决定再次启程,去寻找他们的摇滚梦想……
《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也是一部公路片,一路上的奇怪经历,同甘共苦中的喜怒哀乐,现实与梦想的多次交锋,让乐队成员们日渐成长。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角色,是乐队的经纪人,平时掌管财政大权,只顾自己喝酒吃肉,却让演员们啃洋葱。
一直到结尾,我才发现,原来经纪人是别有用心。
NO.4《水牛城66》:威尼斯影帝的处女作
豆瓣8.5
乍一看片名,很多人都以为是野鸡电影,其实不然,这是一部被片名严重耽误的佳作。先介绍电影,后解释片名。
小伙比利(文森特•加洛饰)遭人陷害坐了5年牢,出狱后向父母谎称自己混得很好,还绑架一位美女冒充自己的女友。
到家后,比利才发现,父母并不是真的关心他。亲人的冷漠自私,让刚出狱的比利心灰意冷。他开始寻找那位陷害他的坏蛋,准备报仇雪恨。
可这时,他爱上的那位假女友求他放下仇恨······
这是一个用喜剧包裹的悲剧故事,观众笑得越开心,男主的自卑感越严重。而此片恰是演员文森特•加洛(Vincent Gallo)自编自导自演的半自传体电影。
现实中的加洛从小不受父母喜爱,16岁被扫地出门,靠打短工赚取学费,后来独自去欧洲流浪,干过各种杂活,直到成为一名演员。
加洛的边缘型人格和忧郁的气质,让他一直与周边世界格格不入。但也正是这种独特成就了加洛,让他的表演极具辨识度。
1998年,37岁的加洛拍出处女作《水牛城66》,是迄今豆瓣评分最高的导演作品。此后,他的作品多次入围戛纳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
2010年,49岁的加洛凭借电影《必要的杀戮》在威尼斯电影节封帝。
对了,片名《水牛城66》是导演的家庭地址——水牛城66号,水牛城是纽约州的一个城市。
NO.3《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底层人民到底有多难?
豆瓣8.5,入围戛纳电影节
片名《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有一语三关的作用。
第一层意思是暗示男主的快递工作。片中多次出现过一张快递便签,上面写着:Sorry We Missed You(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意思是,当收快递的人不在家,快递员会把快递放在门口,并留下这样一张便签,提醒收件人查收快递。
第二层意思是,片中的两夫妻为了还债,整日忙于赚钱,没有时间陪伴两个孩子,从而错过了他们的成长。
夫妻俩是底层人民的典型代表,受教育程度都不高,只能干多份苦力活以养家糊口,可就在工作稍有起色时,才发现孩子惹出大祸。
第三层意思是,整个国家或者社会,错过了为这些底层人民提供及时的关照和帮助。
每当国家爆发经济危机或社会动荡时,底层人民总是最先受到影响的一批人。无论国家怎么救济和扶贫,也总有一些“漏网之鱼”被我们不小心错过。
顺便说一句,该片的导演肯·洛奇(Ken Loach)被称为“新的现实主义中间最重要的导演”,其作品以为底层人民发声而出名,曾两次斩获戛纳金棕榈大奖。
NO.2《一部关于糖的电影》:糖的秘密会吓你一跳
豆瓣8.8,好于75%纪录片
片名有些随意,但内容一点也不随意。
该片的导演兼主演达蒙·加梅乌即将成为人父,为了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有一天,他决定找出糖对人体健康的真正作用。
达蒙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在60天内每天摄入40勺糖,即正常人平均每天的糖摄入量,相当于160克左右。六十天后,达蒙将实验前后的体检结果一对比,所有人都惊呆了。
在片中,达蒙还走访了一些国家和地区,揭露了糖分的过量摄入对人体的危害。其中有个落后村庄原本没有饮料和零食,后来村里开了一家便利店,几年后,这个村庄的死亡率和发病率骤增。
片中还提到了一个男孩,因为从小就非常喜欢喝可乐,一天至少要喝十几瓶,才十几岁就被扒光了所有牙齿。
关于糖分的摄入,我也有不少体会。最近两年,我几乎没喝过饮料,体重比之前稳定多了。我的妹妹喜欢吃糖,上中学时经常晚上吃,现在大学刚毕业,就拔了好几颗牙。
几年前有一个新闻,让我很震惊:当今因肥胖而死的人数,远高于被饿死的人数。
比糖分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口腹之欲。
NO.1《七次机会》:近百年前的顶级喜剧片
豆瓣8.9,好于98%喜剧片
第一次看巴斯特·基顿的作品,《福尔摩斯二世》让我臣服。今年抽空看了他的《将军号》和《七次机会》,毫不犹豫都给了五星。
即使近一百年过去,《将军号》(1926年上映)放在今天依然是一部毫不逊色的商业大片。
论场面调度和动作设计,《七次机会》可能比不上《将军号》,但是要论剧情创意和幽默含量,我认为《七次机会》略胜一筹。
别的不说,光看《七次机会》的剧情梗概就很有吸引力:
一位商人(巴斯特·基顿饰)深陷经济危机,好在已故祖父留下巨额财产,但条件是他必须在27岁生日晚上七点前结婚,可收到遗嘱的当天下午,正是商人的27岁生日,离晚上七点只剩几个小时。
片名《七次机会》指的是商人只认识7个女孩,所以只有七次求婚机会。至于最后是否成功,就不剧透了。
卓别林的喜剧往往以悲剧为核心,观众的快乐是短暂的,对流浪汉的同情是永久的。而基顿的喜剧相对干净,利用各种创意制造笑料,让观众感受到更为纯粹的快乐。
我推荐《七次机会》的另一个理由是,电影最后的求婚大场面,可能会让你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