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澍

冬,默然而来,没有一点声响,没有一丝彷徨,却带着蚀骨的薄凉,带着苍茫的忧伤,带着繁华落尽后的萧索,从遥远而来,从心底而来。孤寂寂的黑夜里,对着昏黄的微光,对着如梭的光阴发着呆,亦对着冷冬发出声声叹息。因每晚九点左右按时入睡,今早醒来才得知“南国影星”杜熊文老师不幸昨日2号傍晚6点十分在广州去世的消息。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1)

著名表演艺术家、“南国影星”杜熊文(1942年8月5日—2023年1月2日)

因为连日来不断接踵得知以往访谈和结交的老艺术家们,因为当下令人诅咒的疫情肆虐而远离我们的噩耗,所以,自感心情一直处在低落沉闷的状态,整日总是心惊胆颤的诚惶诚恐,唯恐哪一位老人家驾鹤西去。大约七点多钟,田华老太太还给我打电话问好鼓劲,似乎一时间调整剥离了少许始终笼罩在心头驱散不开的阴霾。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2)

杜熊文晚年

对于杜熊文老师的离世,自然也是深感悲痛,在我的印象中,杜老师性格直爽,谈吐风雅而有趣,是个标准的乐天派。因为我在疫情尚未大规模的爆发之前,每一年都会前往广东一带,不止一回两回。至于沿途经过的广州市更是必不可少,这里面的怀旧情结不单单只是我曾经在深圳工作了八九年的缘故,当时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往返于广深之间,早去暮归地视同家常便饭,而后来调到千里之外的背景之后,再次故地重游,更重要也更主要的则是会经常前往位于新港中路客村地铁站上方的珠影厂,去接二连三地拜访一大批老影人,因为珠影是我艺海跋涉的起源地。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3)

杜熊文摄于1998年照片

而在珠影厂一大拨老影人当中,杜熊文老师恰恰是极少数并不在厂区家属楼里居住的人员之一,所以,海珠区江湾桥南就成为我单独前往的一个特殊地理标的物。每次见到或在楼下或在单元门口总是提前迎接我到来笑容可掬的杜老师,见面寒暄之后也总是少不了被他领着沿着小区的院落,七拐八拐地来到分不清东西南北一侧的会所里,因为那里有好几家被他称赞誉为“正宗”的客家菜在等着我们,于是,也记不清多少次见面除了访谈聊天之外,就是必不可少铁定去会所酒家品尝位居全国八大菜系之冠“舌尖上的中国”的广式佳肴。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4)

本文作者刘澍与杜熊文老师在一起 本文作者刘澍与杜熊文老师在一起

经历了无数个周而复始的日日夜夜,辗转了千般的曲折心事,才蓦然发现原来岁月是如此让我们感动欢喜与忧伤并存。虽然平凡的日子占据多数,可每一天都有不一样的故事发生。我们虽然都在普通的生活,可每一段路上都能看到不同的风景。迅速搜索一下当年结识杜熊文老师的经过,我清晰的记得他在接受笔者访谈后对我讲道:“我再强调一下哦,别把我的名字写错了呀!我是‘狗熊’的‘熊’,不是‘英雄’的‘雄’。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5)

中年杜熊文

当年,我主演的《客从何来》因为是反映‘广交会’的事情,邀请我主演,可在中山路和北京路的商业街上张贴的一整面墙那么大的电影海报招贴画上,注明的主要演员还是把我的名字错误地写上了‘英雄’的这个‘雄’字,好像画海报的人或者负责搞宣传海报的人就想当然的认为我就是‘英雄’的‘雄’,而不可能是‘狗熊’的‘猫’,似乎还是好心善意地给我把以前看起来错误名字上的字给纠正过来,呵呵!”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6)

杜熊文在影片《客从何来》中扮演冯国柱

因为此前已经聆听了杜老师在访谈时的轶闻趣事,所以,我也就立刻结过他的话题应答道:“我这里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的?不可能的事,一是您讲过家里的兄弟排行父辈给起的名字,都是按照‘虎豹熊罴’大小排列的,真是很有特色,其二,您在反特电影《客从何来》里扮演的男主角是横跨粤港澳专项缉私特别政府官员,剧中人名叫冯国柱。”杜老师闻言,不禁拍了拍我的肩膀表示赞许,这样一来的一言一行,也就无形中缩短和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7)

杜熊文笑谈人生

由此感叹万物有规则,天地无所欲,杜老师的开朗豁达,在每次相见中都

会坦露无遗地表白出来,无论在同行还是同代人看来,他应该是幸运的,本不该从艺从影,却阴差阳错走上了这条不归路,虽说步入影坛刚刚出头,结果面临着国家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人人不能幸免,更何况是“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8)

激情朗诵中的杜熊文

但不管怎么说,杜老师在文艺春天再度复苏之后,又迎来了他演艺事业的第二个春天,这在同代同辈同行当中真是不幸中之大幸,当然这其中也有荆棘沟壑、冷雨霜雪,甚至悲欢离合。可这些在杜老师的面前和眼里“可都是为了磨砺其心志,检验其的耐心,为了成就更好的我们。”所以,十几年或许更长时间的交往,就好似岁月绵长而我心依旧,杜老师的音容笑貌似乎仍旧是往昔初见的那般模样,未曾料到他已经是享年81岁的高龄而撒手人寰。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9)

杜熊文1997年摄于家中

回想往日十几年间与杜老师未曾中断相互交往的点滴往事,不断涌上心头,再看杜老师在《大浪淘沙》、《梅花巾》、《海外赤子》、《姑娘的心愿》、《客从何来》、《港客谋杀案》、《以人民的名义起诉》中饰演各类主要角色的银幕代表作品,还有同样印象深刻的电视剧《英雄无悔》,随后便将照例以独家的文笔书写,留住交往多年的故事述说,以示个人情怀的独自纪念……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10)

杜熊文青年时代

在广大观众的心目中,杜熊文留给人们最为深刻的印记,莫过于他作为一名职业的电影演员,在中国电影经典名片《大浪淘沙》中,扮演了四个结拜兄弟之一的杨如宽,其年轻、俊朗的银幕形象,把剧中人物充满浪漫小资情调、最终经受不起阶级斗争残酷的打击,而在大革命浪涛声中被淘汰的人物形象,刻画的丝丝入扣,表演得相当出色,与其中四兄弟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的演绎,配合的相得益彰。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11)

杜熊文在影片《大浪淘沙》中饰演主要角色——四弟杨如宽

这部影片在银幕内外的所充满着的曲折、甚至惨烈的悲情故事,是当时的观众始料不及、常人难以比喻的。而杜熊文的从影之路,却是另一番令他始料不及的情景出现和发生,往事悠悠,白云苍狗,时光倒流,细说从前……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12)

影片《大浪淘沙》剧照

影片《大浪淘沙》于1963年中旬开始,在1966年5月“文革”前夕关机,前后历时三年多时间,终告完成。但完成后的样片,却受到政治风潮的严重影响,多处已经拍成的样片,被勒令修改、重拍、剪删,人物的语言、表情和动作,都受到了多方的无端指责。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13)

影片《大浪淘沙》剧照

其中有许多场戏,演员本已发挥的很理想,但是,却难以抗拒政治压力的无情冲击,如杜熊文在表现“老四”杨如宽对自己的恋人刘芬,充满憧憬和单纯幻想,所朗诵的一首诗,原本是引用了匈牙利著名爱国诗人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诗,却被再次无端指责为典型的“小资情调”,而在完成对白双片后,要求让剪掉这场戏。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14)

杜熊文在《大浪淘沙》中念诗的一场戏

伊琳导演坚持不能删剪这场至关重要的人物性格发展的细节,于是,便无奈的想出不是办法的办法,通过对嘴形而改录上另外一句直露的、充满革命意味的话:“若我战死在沙场,切莫为我而悲伤,今朝慨歌洒鲜血,他日红花遍地香”,虽勉强符合剧情,但却使情节大为逊色。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15)

本文作者刘澍珍藏的一张原版照片——杜熊文(右)与影片《大浪淘沙》剧组主要演员在一起合影留念

就这样,反复的折腾,剪辑台上的胶片无休止的修补,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在当时的电影生产制作中,创下了拍片周期最长、修改次数最多、审查次数最多的记录。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16)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17)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18)

于洋、杜熊文、刘冠雄参加《大浪淘沙》电影纪念活动

在《大浪淘沙》期间的1964年,杜熊文在广东电视台主演了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阮文追》,这是当年中国与越南、柬埔寨、老挝外交上最好时期的一个政治时代的产物。随后,待《大浪淘沙》封镜停机之后,杜熊文紧接着在珠影又上了他的第二部戏《大河上下》。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19)

影片《大浪淘沙》剧照

这部由《大河上下》后改名《野马河》的影片,主要内容描写的是在毛泽东和刘少奇家乡的韶山与花明楼修筑灌渠的故事,由著名导演和演员陶金导演,柯蓝编剧,杜熊文荣任为影片中的第一男主角----生产大队长。他和摄制组一班人来到湖南湘潭、花明楼体验生活,了解情况,与当地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生活的热火朝天。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20)

杜熊文、王宝琴在张良执导影片《梅花巾》中

有一天,导演和制片主任突然召集大家撤回广州,谁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摄制组的大卡车一开到厂门口的时候,杜熊文只觉得眼前一片天昏地暗,迎接他们的就是一大群带着红袖标的红卫兵,气势汹汹地首先把陶金被拉下车,然后给他挂上一个上面写着“反动权威“大黑牌子,勒令他自己手里敲着锣,开始了游街。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21)

《梅花巾》剧照

当时杜熊文面对这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场面,一时间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人们从世外桃源般的正常生活中,被突然拉进了“乱得好,乱得还不够”的大混乱运动,一场噩梦开始了……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22)

《梅花巾》剧照

轰轰烈烈的“文革”运动全面引爆。厂门口大字报铺天盖地,高音喇叭的口号震耳欲聋,街上的游行队伍连绵不断,呼叫的口号此起彼伏,响彻云天。万万没有想到,一向清白的杜熊文也上了厂里的大字报,粗大的黑字上指名道姓地说他是“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修正主义的黑苗子”、“黑党委的红人”……杜熊文感到万般的委屈和无辜,从此变得沉默寡言,多思少言了。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23)

《梅花巾》剧照

可是,他仍然是在劫难逃的连同厂里的“牛鬼蛇神”一下子全部给赶到广东英德农场,进行劳动改造,那年的冬天特别的寒冷。地处粤北英德的农场是一个茶山农场,值得讽刺意味的是,当权者把真正的劳改犯全都放掉了,而把他们这些无罪的罪人给关了进来。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24)

《梅花巾》剧照

当时农场领导让他们首先自挖坟墓,并恶狠狠地扬言说道:“你们要打消一切能出去的念头,生在茶山,死在茶山,埋在茶山。”杜熊文再次有一种世界末日来临的感觉,此时他的脑海里好像只有一片空白。杜熊文跟着大家一起盖树皮房、打泥砖、摘茶、种菜、插秧、割稻、放牛、喂猪……什么农活都干个遍。在一整天超强度的农活劳动之后,就把自己的疲劳的身子横倒在了稻草垫上,就像死了差不多……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25)

《梅花巾》剧照

天上的星星闪过之后又迎来了满天的白云,河边的青草在雨季之后又冒出了嫩绿的新芽。一片芳草地,一片碧云天,杜熊文似乎是身在超脱现实的世外桃源,又是回到现实自中的无期囚犯,远离红尘虽然没有了红宝书的满目渲染,耳边也消失了声嘶力竭口号声的充斥,但艰难清贫的、地地道道囚徒般的生活,却是使杜熊文不甘忍受的,但也从人生的磨难之中更坚定了意志。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26)

曾经的拳击运动员杜熊文没有被命运击倒

他由此从不甘沉沦里更加坚韧,珍惜生命,也更加热爱生活,更加追求“真、善、美”,他在英德茶山农场整整呆的四年间,换取的是最为难得和宝贵的人生醒悟。直到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自我毁灭后的第二年,杜熊文重新获得“解放”,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广州。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27)

杜熊文在影片《海外赤子》中饰演爱国华侨黄思国

此后,历经磨难的杜熊文似乎看破了红尘,在落实政策之后他坚决不愿意再回到珠影厂,而是世事轮回般的再次走进了当年他首先跨进的广东省话剧团,8年的舞台实践,又重拾失去的青春,相继在话剧舞台上主演了《年青的一代》中的萧继业、《广州惊雷》中的张太雷、《八一风暴》中的周恩来、《枫叶红了的时候》中马秘书……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28)

杜熊文与陈冲在影片《海外赤子》中

从而塑造了许多赋有鲜明特色的舞台形象,争得8年的舞台实践,其日趋成熟的演技,为他的表演艺术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当时中国银幕上虽然有电影可放,大多为新闻简报和朝鲜、阿尔巴尼亚等影片,所以人们戏称为西哈努克亲王是当时活跃在银幕上的最常见的男主角。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29)

杜熊文与史进和秦怡在影片《海外赤子》中

1977年文艺重新复苏后,珠影厂重振旗鼓,厂领导洪遒和新任命为演员剧团团长的张良一致要求把杜熊文召回本厂,为了服从上级的决定,杜熊文重新回到珠影厂,参加了厂里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开拍的影片《山乡风云》的拍摄,这是根据广东作家吴有恒的长篇小说改编的影片,似乎让杜熊文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风华正茂的年代,同样是准备参加根据广东名家名著改编的影片《三家巷》时,那令人想忘都忘不了的往事回味之中,他由此立志敬业爱业,全身心地塑造每一个人物形象,淡泊名利,快乐人生。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30)

杜熊文在影片《山乡风云》中

随后,杜熊文在影片《梅花巾》、《海外赤子》、《海瑞骂皇帝》、《黑色诱惑》、《以国家的名义起诉》、《逃港者》、《港客谋杀案》、《暂缓逮捕》、《新方世玉》等片均担任了主要角色。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31)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32)

杜熊文主演影片《海瑞骂皇帝》海报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33)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34)

杜熊文主演影片《海瑞骂皇帝》剧照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35)

杜熊文与万琼在影片《以国家的名义起诉》中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36)

杜熊文与张力维在电视连续剧《英雄无悔》中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37)

杜熊文与柳格格在影片《港客谋杀案》中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38)

杜熊文在影片《新方世玉》中

并被借到峨影厂、长影厂、北影厂与南京厂,分别主演了《姑娘的心愿》、《帆板姑娘》、《客从何来》、《霹雳行动》、《天骄》等影片,作为新中国十七年最后一批崭露头角的“未来之星”,不幸在“文革”运动中湮没青春的杜熊文,成为活跃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影坛上的“南国影星”……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39)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40)

杜熊文与姜黎黎在《姑娘的心愿》中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41)

杜熊文与姜黎黎在影片《姑娘的心愿》中

大约三年前,我又一次来到广州,忙完事后照例给杜老师打电话,但接听的却是他的夫人姚锡娟老师。对于与杜老师从青年时代就心心相印,到了晚年依然恩爱有加的姚老师,我也同样很熟悉,这对影坛上的模范夫妻真是恩爱了一辈子,叫人无比的羡慕。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42)

新婚燕尔的杜熊文、姚锡娟伉俪

作为广东电视台的配音演员,她的音色赋予了每一个译制片中女主角更加鲜活的二度创作所带来的观感效应,诚如上世纪轰动一时的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还有尽人皆知的《血疑》和《命运》中著名影星山口百惠饰演大岛幸子的最佳代言人。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43)

杜熊文、姚锡娟中年时期

除此之外,我是在一场庆祝深圳特区成立20周年《祖国,深圳对您说》的主题演出中,现场观看姚老师在以情景剧形式展开故事所朗诵的一首长诗《高山榕》,直接被姚老师抑扬顿挫、深情并茂而融进心灵的高超独白所感染。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44)

杜熊文、姚锡娟夫妇参加社会活动

得知杜老师因病住院了,本想在当地前往医院看望,但姚老师说明了一些具体情况,只好尊重家人的意见而作罢,未曾料到随后全国疫情大爆发,期间虽然有过几次的暂短消退,但结果是度过了漫长的三年,非但没有彻底消亡,反而时至今日越演越烈,想必杜老师在医院也度过了难熬的三年,更何况又是疾病缠身,想起来都令人心痛。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45)

杜熊文、姚锡娟与同班同学达式常欢聚在一起

三年间,每逢春节我不管是回到老家还是留守北京,都会一如既往给天南海北的老艺术家们,从大年除夕一直都大年初一,不间歇地给几百个老人家拜年祝寿,杜老师这里自然也不例外,但都是姚老师接听的电话,每当她那犹如百灵鸟般特有的音质传入耳畔,在给人一种悦耳动听的言语之外,又平添对长期重病住院的杜老师更多了一份无形担忧,真没有料想,像杜老师这样年轻时是搏击运动员出身的强壮体魄,到了人生暮年竟然也没能超凡脱俗般地健康生活,还要忍受长期积劳成疾的病痛带来的周身折磨。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46)

杜熊文(右2)与当年上海电影学校毕业的姚锡娟、朱曼芳、达式常、丁铁宝(自左到右)久别重逢

写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吸了室内的一口冷热交替的空气,眺望窗外,无论是北国还是南疆,无论是京城还是羊城,轻轻的那种不易察觉,冬天就已经来了。带着秋天富丽堂皇的幻影,带着自己冰雪玉雕的纯粹,把一个季节的五彩缤纷,婉约成清简的诗行,温婉而真切。目光极处,华年溢流;波影之内,素心若兰。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47)

本文作者刘澍与杜熊文、姚锡娟伉俪在一起

此时似看见杜熊文老师把那俊逸的身影叠化成飘飘洒洒的白雪,在岭南的沃土上任时光在岁月里描摹出淡雅的情调。我们一天天度过的生活折叠起的日子新了又老,老了又新,而四季轮回的光阴在天地里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不知不觉间,秋天褪去了重彩粉黛,山光水色淡化了潋滟妩媚。一年里最简约、最素雅、最纯粹的清浅时光将要到来,到那时,远离了瘟疫的毒害,走过了春的温暖,拥过了夏的热情,醉过了秋的浪漫,杜老师一路走好的身姿会再次深情重回荧屏之间......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48)

杜熊文老师一路走好!

影坛澍语:南国影星(影坛澍语:南国影星)(49)

潇洒率真的杜熊文并未走远

杜熊文电影作品一览表

1963—1966年:《大浪淘沙》;

1978年:《山乡风云》;

1979年:《梅花巾》、《海外赤子》;

1980年:《客从何来》;

1981年:《姑娘的心愿》;

1982年;《天骄》;

1983年:《新方世玉》;

1984年:《帆板姑娘》;

1985年:《海瑞骂皇帝》、《黑色诱惑》、;

1986年:《以国家的名义起诉》;

1987年:《逃港者》、《港客谋杀案》;

1988年:《暂缓逮捕》、《霹雳行动》。

(本文经刘澍先生授权刊发,图片由作者提供,部分来自网络,若有异议告知我们,即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