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开的老式车(老昆明的现代交通)(1)

昆碧公路东端后来建成的汽车西站。

史上最难开的老式车(老昆明的现代交通)(2)

抗战时昆明街头拥挤的万国牌公共汽车。

史上最难开的老式车(老昆明的现代交通)(3)

这是完整的昆明万国牌公共汽车照片。

《昆明城脉》连载之二十一

由于历史条件的因缘际会,老昆明早期交通发展走了一条“先难后易”的“怪路子”:其一,老昆明的第一条公路建成于1926年,比巫家坝飞机场晚4年,比滇越铁路更晚了16年。先有铁路和飞机场,然后才有公路,这是一怪。其二,昆明先有天上飞的飞机、后有地上跑的汽车,先有开飞机的驾驶员、后有开汽车的司机,而且汽车司机来自飞机驾驶员,这又是一怪。

昆碧公路:昆明最早的公路

昆明最早的公路是从小西门到碧鸡关的昆碧公路,就是今天从西站、黄土坡、黑林铺、马街、普坪村、车家碧到高峣碧鸡关的这段老公路,全长16.4公里。此路于1919年动工,到通车的时候,已经是1926年了,耗时7年。而466公里的滇越铁路云南段,从1903年修到1910年,也只用了7年。按《云南行政纪实》的说法:“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提倡兵工筑路,利用军队,自省会西郊修至黄土坡,此为滇省筑路嚆矢。”滇西和缅甸接壤,当时的商业往来很多,货运不少,昆明第一次修公路就向滇西发展,也是很自然的事。

开始测量这条公路的时候,选线是从小西门过菱角塘,再经车家壁上到碧鸡关。因为这条线占用的水田太多,遭到反对,加上为方便游览西山,又把路线改为从小西门绕到大西门、黑林铺,一直到西山脚下的高峣,再折头到碧鸡关,成了一个大马鞍形,这就绕了不少路,而且增大了开支。这就是后来这一段老公路的格局。

修筑昆明第一条公路的时候,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筑路工程几上几下,速度很慢。从1919年起,军队施工两年,才从小西门修到黄土坡。1926年又征用昆明近郊和富民、安宁的民工继续修路,要民工自带口粮,每天给滇币两毛,但能否到手还很难说。有的民工被强征来修路,十分不满,质问说:“要我们把庄稼放下来修马路,家里没有人照顾,粮食从哪里来?坐汽车的还不是那些大官!”

1926年9月,土路基本完工,比滇越铁路晚了整整16年,比巫家坝机场也晚了4年。那时的公路是什么样子?据老人回忆,路面很窄,一般只有8公尺,间有让车道。对头来车,要在让车道上相让。斜面亦不合规格,如黄土坡的斜面在10%以上。碾压不十分坚实,一到雨季,到处凹陷,泥浆淋漓,行车极不安稳。由于没有铺石子,与比较宽的牛车路无异。更有意思的是,据《续云南通志长编》记载,“当时一切修法,颇似铁路规式”,“滇人士见(修铁路)用款多而告成无几,有渐趋入修汽车路之一途。其时公路一名词,尚在酝酿试用中”。因为“用费较省,工作较易,衡之以本省人力财力,公路实比铁路为得”。此后又在土路上铺沙、铺石进行修补,再筑新路到安宁,已经是1928年底了。

1930年,美国著名作家斯诺走过这条公路。他在《马帮旅行》一文中写道:

从云南府到大理府的古老的马帮之路,开头35英里一段已经为省里所修的公路所取代。政府征收公路建设税收了20年,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还真的完成了这一段公路建设计划。实际上,现在在云南修筑公路还没有必要,因为全省只有5部汽车,其中3部是战前老型号的破车,全部为政府所有。尽管如此,这几辆公共汽车还维持了从云南府到安宁州之间20英里的交通运输。我们大概是第一批乘客,说服了司机再往前在没有铺路面的公路上开15英里,把我们送到靠近老鸦关的地方。我们从这里真正开始爬山。

有一位官员把他的汽车借给我们那天下午用,后一段公路并未正式开通,我们能否通过他表示怀疑。最后他还是同意了,这样就省却了我们整整一天的马帮旅行。我们花3个钟头走完全程,马队提前两天出发,我们到达预定的会合地点时,他们也刚到不久。赶马人从未见过汽车,也没有坐过汽车。他们在已经弄脏了的厚绒弹簧座垫上乱蹦乱跳,发现喇叭后就按个不停,使司机大伤脑筋,直到我们走上了去老鸦关的弯弯曲曲的道路才算停止。

货车酷似马车·开轿车的是飞行员

在小西门至碧鸡关公路修筑时,当局向美国福特公司买到载重一吨半的货车底盘4架,运到昆明后自己装配车厢,因为缺乏五金材料,只好用木料装配,结果整车外形不像汽车,倒像比较精致的马车。法国人乘机要求当局向法商购进“恒诺”轿车两部、蒸汽压路机2台,还随车调来3名越籍驾驶员和修理工,供唐继尧专用。后来,当局辞退了越南人,从当时的云南航空队抽调6名飞行员和机械师充当福特汽车的驾驶、维修人员,其中一名机械师还是留法学生——先有铁路、后有公路,照着铁路修公路,又先有飞机,后有汽车,先有飞行员,飞行员来开车,才有了汽车司机。要说“怪”,这也可算是昆明之“怪”了吧。

有了汽车,当局又在大观街租用铺房作停车间和修理间,在西安马路设立了汽车站,那就是最早的西站。小西门至碧鸡关公路完工时,还在西站举行了一个热闹的通车典礼,又扎牌坊,又摆酒席,还在高峣搭篷备茶。300多名昆明政要、社会名流出席典礼,乘车往返于十多公里的土路上——云南现代汽车运输的序幕就此开启。

最早的公交线路和“万国牌”公共汽车

昆明—碧鸡关公路修通后,仅官府有几辆轿车,大官可乘汽车上路,平民还得乘马车之类。1929年,昆碧公路延伸到安宁,云南省公路管理总局从越南购入福特牌1.5吨汽车8辆,成立汽车营业管理处,经营市郊运输和昆明到安宁段客货运输业务,云南汽车客货运输从此迈出了第一步。同一年,昆明商人也购买福特牌1.5吨载货车12辆,开办“通运汽车行”,加入通车路段运输,一时营业兴旺。后来不少工商业者纷纷仿效,集资购置汽车,建立车行,投入运营。

1932年,当时的云南省建设厅汽车营业总管理处开办从西站到安宁间的客运,昆明近代公共交通从此起步。1934年1月,第一辆黄包车进城25年之后,昆明市区开通了专门载人的公共汽车,但因金碧路、三市街街道太窄,不久就停止营运了。

1937年,昆明市区又出现了公共汽车。据老人回忆,这一年成立的云南运输公司,购进废旧卡车百余辆,经改装修配,行驶长途,承运客货,其中一部分改装为公共汽车,行驶市区。这些“老爷车”多半是美国车,也有德国车,有人称之为“万国牌”。这些改装公交车最多能坐20人左右,只有一道车门供乘客上下,投入市内运营后,“弊端重重,中饱实多。尤以公共汽车表面营业兴盛,实则乘客强半为军人、地痞、小官吏,均不购买车票,人称为坐霸王车者,几至不能维持,欲停难停”(《昆明市志长编》),如此而已。

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之时,日寇飞机对昆明狂轰滥炸,为疏散市民、方便市内交通,当局成立了公共汽车营业处,征雇8辆旧车开行5条公共汽车线路,全部起于近日公园,分别开到郊区的杨家村、大观楼、海源寺、金殿、梨源村等地。同时备大货车数辆,出租给市民疏散搬家用。因为日寇封锁,汽油奇缺,1942年,昆明公共汽车股份公司从仰光购来20辆K6万国汽车改装成木炭车,开行东站至西站、穿心鼓楼到篆塘两条市区线路,但不到两年就因亏损停业。

这段时间昆明公共汽车运营状况,西南联大教授、语言学家王力深有体会。当时因躲避日机轰炸,迁居乡下,王力每个星期都要坐几次公共汽车,在市中心的近日楼和北郊的龙头村之间奔波,当时车少,候车耗时,让人等得“月断天涯”“望穿秋水”,除“等”之外,当时公共车的另一个特点是“乱”。王力对此也有描述:“抢和乱是中国全社会的情形,公共汽车的卖票只是全社会的一个缩影”,“有些特种人往往不先买票,就从车窗爬了进去”,“没有能力爬窗子的人们就从汽车门口蜂拥而上,弄得乘客没法子下车”(余斌《西南联大·昆明记忆》)——还是早先开通公共汽车时的一派乱象。

至于昆明市内公共车的票价,另一位西南联大教授吴宓在日记中也有记录。1942年12月11日晚7点,吴宓先生到南屏街看电影后,由近日楼乘公共汽车到西站,两个人花了10块钱。在当时这10块钱可以买5个破酥包子(见余斌《西南联大·昆明记忆》),并不便宜。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驻昆美军撤走时把10辆美制K6万国汽车赠送给当局,当局将其改装为公共汽车,开通环城马路公共汽车线路。后来又增开从市区到黑林铺的公共汽车。到1948年,昆明市内开通了3路公共车,市郊开通8路,另有7条长途线路。但市区公交线路成本高,“无票乘客”多,造成很大的亏损,到1948年2月就停运了。当时物价飞涨,民生困难,1949年7月,云南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生活维持委员会又试办市区公共交通,恢复市区公交线路。但这样一来,又抢了黄包车的生意,人力车公会强烈要求限制公共汽车行驶时间。迫于种种压力,市内公交车恢复仅一个月,又再次停止营运。

20世纪50年代后,仍有21辆“万国牌”公共车行走在昆明市内,因为汽油缺乏,又改造成木炭车运行,直到1957年前后才退出昆明街头。(朱净宇 文图资料见《老昆明旧话旧照·那些行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