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杭州樱桃猫舍(敢于亮剑),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纯种渐层猫是什么品种?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纯种渐层猫是什么品种(英短渐层类纯种猫毛色遗传学基础)

纯种渐层猫是什么品种

原创:杭州樱桃猫舍(敢于亮剑)

作为一个纯种猫繁育人,我觉得首先必须掌握一些基础的遗传学知识,用遗传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繁育实践,使我们的繁育工作更富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不是简单地做“加法”,做血统的引流,即用品相好的公猫与母猫配种,然后生出品相较好的小猫仔来!一年来,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有关猫繁育学的专业资料,并与国内有着多年繁育实践经验及理论研究的繁育人进行探讨和研究,总结和提炼了一些有关纯种猫毛色遗传方面的知识,供爱猫人士一起分享,若有与繁育实践相扺触之处,还望读者多提忠恳宝贵意见,集思广益,方得真谛。

猫的毛色是黑色素聚集的结果,而黑色素是由黑色素细胞产生的,黑色素细胞会产生两种黑色素:一种是真黑素,颜色从黑色到浅褐色,另一种是棕黑素,颜色从黄色到红色。纯种猫被毛的长短和颜色的遗传主要由11组基因型控制的,它们分别是L、A、Mc、T、B、D、I、S(白斑基因型)、W(白色基因型)、C、O这11组基因型,其中,与英短渐层类猫密切相关的主要是L、A、Mc、T、B、D、I、C、O这9组基因型。下面我着重介绍一下这9组基因型的具体功能 。

1、L基因型

是决定被毛长短的基因型。其中大写字母L表示短毛基因,是显性基因,而小写字母l则表示长毛基因,是隐性基因。根据基因显隐性显现的原理,纯合子LL及杂合子Ll都显现短毛,而隐性纯合子ll则显现长毛、中长毛(或称半长毛)。

2、A基因型

是一组野灰色(agouti刺豚鼠色)基因型。其中大写字母A表示野生型基因,是显性基因,它能促使野灰色信号蛋白ASIP的过量产生,而抑制MSH蛋白(是一种促进黑色素细胞产生真黑素的蛋白),以至于使黑色素细胞对真黑素的产生受到抑制,启动棕黑素的产生,从而形成了猫毛的毛尖仍然为黑色,而毛尖以下毛干部分则为黄色(或桔色),并由这两种颜色组成深浅交错的多层色,这便是渐层类猫产生虎斑条纹的根本原因所在。而小写字母a则表示非野生型基因,是隐性基因,它能促使非功能性信号蛋白的产生,这种蛋白不能抑制MSH蛋白,使黑色素细胞正常地产生真黑素。(注:猫的黑色素细胞作用方式不同于人类,猫一次只能产生一种黑色素:真黑素或棕黑素,而人类一次能同时产生两种黑色素:真黑素和棕黑素)根据基因显隐性显现的原理,纯合子AA或杂合子Aa都显现虎斑条纹,而隐性纯合子aa一般不显现虎斑条纹,显现为纯色,但也有例外,纯合子aa对红色和米色猫及玳瑁色猫的毛红区域有一定作用,使其具有典型的虎斑条纹,对纯黑色猫或玳瑁色猫黑毛区域却不起任何作用。

其实,英短猫属于纯色猫还是虎斑猫完全取决于野灰色A基因型的作用,AA或Aa是虎斑猫,渐层类就属于虎斑猫的一种,而aa则是纯色猫。

3、Mc基因型

是决定被毛花纹图案的第一组基因型。其中大写字母Mc表示野生型基因,是显性基因,可产生平行的、垂直的鱼鳞式虎斑条纹(即不确定虎斑纹、山猫虎斑纹、狮面虎斑纹,代码:21;或者是经典大理石虎斑纹、经典回形虎斑纹,代码:22),而小写字母mc则表示非野生型突变基因,是隐性基因,可产生有斑点的虎斑条纹(即豹点虎斑纹,代码:24)或是标准的虎斑条纹(即鱼骨虎斑纹,代码:23)。因此,根据基因显隐性显现的原理,纯合子McMc和杂合子Mcmc显现平行的、垂直的鱼鳞式虎斑条纹,而隐性纯合子mcmc则显现斑点的或标准的虎斑条纹。

4、T基因型

是决定被毛花纹图案的第二组基因型。大写字母T表示野生型基因,是显性基因,可产生不具备虎斑猫表型的虎斑猫,如埃塞俄比亚猫、阿比西尼亚猫,其猫毛的毛尖色是黑色的,但身体上看不到明显的虎斑条纹(即平纹虎斑纹、雀斑虎斑纹,代码:25),而且这个显性野生型基因T相对于控制被毛花纹图案的其它基因(如:Mc、mc、ta等基因)具有上位效应,即优先显现的效应。而小写字母ta则表示非野生型突变基因,是隐性基因。因此,根据基因显隐性显现的原理,纯合子TT和杂合子Tta显现不具备虎斑猫表型的虎斑猫,即平纹虎斑猫,而隐性纯合子tata则显现决定被毛图案的第一组Mc基因型所显现各种虎斑条纹,即显现平行的、垂直的鱼鳞式虎斑条纹或显现斑点的、标准的虎斑条纹。

5、B基因型

是决定被毛颜色从黑色到巧克力色或肉桂色变更的基因型。大写字母B表示野生型基因,是显性基因,能使黑色素细胞产生正常的黑色素(包括真黑素和棕黑素)。而小写字母b(巧克力色)和b'(肉桂色)则表示两个非野生型突变基因,都是隐性基因,这两个基因能够降低黑色素细胞正常产生真黑素的能力,且使正常的球形结构色素分子(包括真黑素分子和棕黑素分子)拉长变成结构不完整、不坚硬的分子,这种结构的色素分子将导致皮毛上的所有颜色都变浅。B基因(黑色)相对于b基因(巧克力色)和b'基因(肉桂色)是显性基因,b基因相对于b'基因也是显性基因。因此,根据基因显隐性显现的原理,纯合子BB和杂合子Bb、Bb'都显现正常颜色,即原本什么颜色便显示什么颜色,而隐性纯合子bb或隐性杂合子bb'均将黑色变成巧克力色,隐性纯合子b'b'将黑色变成浅褐色,即肉桂色。

6、D基因型

是决定黑色素(包括真黑素和棕黑素)的密度,即影响黑色素在毛干分布是否均匀的基因型。大写字母D表示野生型基因,是显性基因,使黑色素在整个毛干上能均匀分布,而小写字母d则表示非野生型突变基因,是隐性基因,它使黑色素在毛干上不均匀分布,使黑色素在经过毛干的过程中逐渐变少,以致于呈现出浅色皮毛。因此,根据基因显隐性显现的原理,纯合子DD和杂合子Dd显现正常颜色,即原本什么颜色便显现什么颜色,而隐性纯合子dd则使原本黑色变成蓝色,巧克力色变成熏衣草色(即淡紫色),肉桂色变成浅黄褐色(即小鹿色),红色变成米色。

7、I基因型

是决定绒毛是白色的基因型,即是抑制黑色素的产生,使毛根没有颜色的基因型。大写字母I表示显性基因,能够使毛尖充分着色,而毛尖以下部分(即绒毛,或称底毛)为白色。而小写字母i表示隐性基因,能够使黑色素细胞产生正常的黑色素(包括真黑素和棕黑素)。因此,根据基因显隐性显现的原理,纯合子II和杂合子Ii显现白色绒毛,而隐性纯合子ii显现正常绒毛颜色,即原本什么颜色绒毛便显现什么颜色。显性I基因还对野灰色基因型(即纯合子AA和杂合子Aa)产生的黄色(或桔色)绒毛产生累加抑制作用,即A-I-基因型的猫与aaI-基因型的猫相比,其绒毛有着更宽泛的白色范围。(注:“-”符号表示基因不确定,显隐性等位基因都有可能)

其实,英短渐层类猫毛色是属于金色还是银色完全取决于I基因型的作用,基因型为II或Ii就是银色渐层类猫,而基因型为ii就是金色渐层类猫。

8、C基因型

是决定先天性色素缺乏(白化病)的基因型,它编码着黑色素(包括真黑素和棕黑素)产生的关键酶--酪氨酸酶。大写字母C表示野生型基因,是显性基因,它使黑色素产生的关键酶--酪氨酸酶正常发挥功能,能够使黑色素细胞产生正常的黑色素(包括真黑素与棕黑素)。而小写字母cs(暹罗重点色)、cb(缅甸重点色)和c(白化病)则表示三个非野生型突变基因,都是隐性基因,cs和cb这两个基因对温度特别敏感,当猫身体温度升高或处在猫身体温度较高的区域(如:躯干等部位)时,它们就会使酪氨酸停止向黑色素前体分子的转化,使得毛色变白,而当猫身体温度降低或处在猫身体凉爽的区域(如:面、耳、脚、尾巴等部位)时,酪氨酸就会正常向黑色素前体分子转化,使得毛色恢复正常。如:初生时的暹罗猫是全白的,因为小猫在母体温暖的子宫内,酪氨酸酶无法发挥作用,出生几周之后,重点色明显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或生长在较冷的环境里,小猫的重点色逐渐明显;又如:在温暖环境中长大的小猫比在凉爽环境中长大的小猫毛色浅,当猫接近成熟时,体温下降,这时色素沉积加剧,老年猫就几乎变成暗色了。cb和cs又是不完全显性基因,即表达中间颜色。而c基因使黑色素产生的关键酶--酪氨酸酶完全丧失功能,使毛色完全变白。因此,根据基因显隐性显现的原理,纯合子CC、杂合子Ccs、Ccb、Cc均显现正常颜色,即原本什么颜色便显现什么颜色,这些猫的眼睛也显现正常颜色。而隐性纯合子cscs使正常颜色变成暹罗重点色(代码:33),隐性纯合子cbcb使其变成缅甸重点色(代码:31),隐性纯合子cc使其变成完全白色(代码:w),隐性杂合子cscb却使其变成介于暹罗重点色与缅甸重点色之间的颜色,即东奇尼重点色(代码:32),这种颜色通常被称为“水貂色”。缅甸猫基因型cbcb会有蓝色的眼睛,暹罗猫基因型cscs会有金色至绿色的眼睛,Tonkinese(东奇尼)猫基因型cscb通常会有独特的蓝-绿色眼睛(即浅蓝色),真性白化病猫基因型cc会有蓝色的眼睛,而所有这些猫的听力都不会有残疾现象,即听力正常。

以上8组基因型均存在于猫的18对常染色体的不同位点上。(注:猫共有19对染色体)

9、O基因型

这是唯一一组存在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型,而且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不存在于Y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是一组决定被毛原始颜色的基因型。大写字母O表示橙红色基因,是显性基因,它控制只表达棕黑素(红色和奶油色),而不表达真黑素(黑色、棕色及灰色)。而小写字母o则表示非橙红色基因,是隐性基因,允许表达正常颜色(真黑素和棕黑素所包括的各种颜色)。根据基因显隐性显现的原理及伴性遗传的特殊性,雄性猫存在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XOY基因型,显现橙红色(红色和奶油色),而另一种是XoY基因型,则显现非橙红色(即表达正常颜色:真黑素和棕黑素所包括的各种颜色);雌性猫存在三种形式:第一种是XOXO基因型,第二种是XoXo基因型,第三种是XOXo基因型,第一种XOXO、第二种XoXo这两种纯合子基因型分别显现橙红色和非橙红色,而第三种XOXo杂合子基因型,则通过一个莱昂化作用(在胚胎的早期第一分裂期,使其中一条X染色体永远失活,以后不再被使用),使得每个细胞只显现单一颜色,橙红色与非橙红色只选其一,所以在同一只雌性猫身上会在不同区域分别显现橙红色和非橙红色的色块,这就是所谓的“玳瑁色”。

以上是我对控制英短渐层类猫被毛的长短及颜色的9组基因型具功能的诠释,但对于一只渐层类猫最后呈现什么颜色及效果,还是要取决于多组基因型的相互作用,具体多组基因型如何相互作用,且看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