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
蚌埠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稳稳迈上
“2000亿”大关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据蚌埠发布微信公号消息,光阴如梭,如白驹过隙。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即将在今年年底划上句号,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提上日程。
“十三五”这五年,蚌埠全市上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省决策部署,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细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十三五”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施顺利,为加快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更有底气的五年,蚌埠经济总体发展提质增效,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2015年至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253.05亿元增加到2057.2亿元,年均增长8.5%,财政收入从228.36亿元增加到31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5%。三次产业结构从2015年的15.1:51.2:33.7调整为2019年的11.4:41.1:47.5,二、三产业占比提高了3.6个百分点。
形成了以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优势产业为主导、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16.3%,全省领先;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10家,占全省总量的6.6%,居全省第三位,旅游总收入达355.78亿元,网上零售额70亿元,获批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皖北合一冷链物流园、义乌商贸城、五河中央广场入列省级示范园区;
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水平提升,牛奶产量稳居全省首位,拥有五河螃蟹、白莲坡贡米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或区域品牌,怀远、固镇、禹会入围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培育县区。
这是更有活力的五年,创新驱动效能显著增强,改革开放打造新优势——
0.12毫米超薄电子触控玻璃、430毫米类石墨烯高导热膜刷新世界纪录,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首条全国产化超薄柔性玻璃产业链投产,聚乳酸生产全产业链全面打通……
“十三五”时期,全市创新能力持续跃升,产业生态不断优化,研发投入强度为2.68%,位居全省第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指标综合考核成绩蝉联全省第一。“基础研究 技术攻关 成果产业化 科技金融”等全过程创新链持续完善,省级以上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21个和59家,“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内生动力显著增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新型城镇化试点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序推进。“四最”一张网平台入选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事中事后监管”获国务院激励支持。“一户一块田”、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经验在全国推介。
保税物流中心进口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建成投用,业务总量增长77%,铁路无水港货物吞吐量增长10%。开通“蚌西欧”班列,货运贯穿德国汉堡、意大利米兰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7个城市。开创非试点城市发展跨境电商新模式,蚌山跨境电商产业园日发包裹量突破5万件,跨境电商孵化经验在全省推广。
随着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顺利揭牌,蚌埠片区“开业即开张”,实现顺利起航,淮畔明珠迎来新的发展红利!
这是更具质感的五年,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淮河生态经济带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相继实施,“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8项绿色发展约束性指标全部达到规划进度目标。在全省率先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2019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7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皖北第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1.9%,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7.8%、16.5%、16.9%、13.4%。
围绕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我市城镇化率明显提升,由2015年的52.22%提高到2019年的58.58%,人民精神文明和物质生活水平均迈上了新台阶。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7.15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9%、9.6%,均超过经济增长速度。
乡村振兴脱贫共同发力。“十三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积极成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步完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深入实施九大专项行动,推动各项扶贫政策和重点工程全面落实,“五彩”特色扶贫产业不断壮大。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陶广生表示,将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将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视野提高站位、高点定位,全面总结“十三五”发展和深度谋划“十四五”规划,使规划更符合时代要求、彰显蚌埠特色、反映群众意愿,奋力开创新时代美好蚌埠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蚌埠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扬 杨露露 通讯员 刘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