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佚之狐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因为有识人之明和荐贤之德而名垂青史。

狐妖献智(究竟该如何评价佚之狐的为人)(1)

公元前630年,也即晋楚城濮之战两年之后,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郑国危如累卵,大厦将倾。

狐妖献智(究竟该如何评价佚之狐的为人)(2)

在郑国君臣一筹莫展之际,大夫佚之狐向郑文公举荐了烛之武,说,如果由烛之武出面去游说秦穆公,秦军一定会退兵。

狐妖献智(究竟该如何评价佚之狐的为人)(3)

佚之狐果然算无遗策,料事如神。

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年逾古稀的烛之武,窝在一个筐子里,被郑兵从高高的城墙上提溜下去,步履缓慢地走向驻扎在氾南的秦营。

狐妖献智(究竟该如何评价佚之狐的为人)(4)

一番能言巧辩之后,果如佚之狐所料,秦穆公痛快地答应撤兵。

不仅答应撤兵;而且还买一赠一,表示要留下一部分军队,替郑君守卫都城,严防晋军攻城。

狐妖献智(究竟该如何评价佚之狐的为人)(5)

一直互相联姻的秦晋联盟,在利益面前暂时土崩瓦解,分道扬镳。怪道说,春秋无义战。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02

这里我不想讨论烛之武的智勇雄辩,我只是惋惜他的才华喷薄之晚。

青史给佚之狐定义为识人的伯乐,这点毋庸置疑。我只是对佚之狐的动机姑且存疑。

从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的建言来看,他的确洞若观火,慧眼如炬。

狐妖献智(究竟该如何评价佚之狐的为人)(6)

他能从貌似牢不可破的秦晋联盟中,窥得破绽,将与郑国没有直接利害冲突的秦国作为突破口,加以离间分化。

又能准确评估烛之武的大才,并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将之举荐给郑文公,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助其成就不世之功勋。

那么问题来了。佚之狐早年干嘛去了?

他明知道烛之武是世无二出的奇才,却忍心看着他屈身于马厩槽枥,担任一个小小的“弼马温”(即圉正),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如果,佚之狐能早点举贤荐能,烛之武能早一点位居要津,匡君辅国,说不定能提早化解被围之危机,免除城下之盟之屈辱。

有人可能会说,郑伯也未必事事听佚之狐的啊。

看郑伯行事之风格,他虽无知人善任之明,一任珠沉沧海,玉韫荆山;但却不失从善如流之虚怀,知错能改之勇气。

设若佚之狐能及早向郑伯举荐烛之武,君臣齐心,共商国是;那么,郑国在群雄逐鹿的春秋时期,也许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吧。

从佚之狐对形势和人心的洞察与评估来看,他之才能,绝不在烛之武之下。

但在郑国存亡绝续之际,他却把深入虎穴的机会,大方地让给了烛之武。这不能不让人怀疑他的动机。

人们说,这是佚之狐有成人之美的雅量,是他帮助烛之武在耄耋之年一鸣惊人。

但是,当我透过历史烟云,回望两千七百多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时,我望着那个走向秦营的苍老背影,却愤懑难平、满怀担忧:

弱国之臣无外交,城下之盟多屈辱,他该以怎样的灵舌利口,去战胜虎狼之秦?

万一半路上被晋军细作截获,等待他的将是何种命运?

即便顺利来到了秦营,如果一言不合,触怒了秦穆公,他能否全身而退?

即便能够全身而退,游说失败的烛之武又将受到怎样的惩罚?

即便郑伯不会翻脸不认人,处在秦晋夹击之下的郑国,能山河无虞吗?

种种假设,一个都不敢成立啊!

家国存亡的考题摆在烛之武面前,他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一个不慎,就将万劫不复!陷个人于无地,置同胞于水火,致家国之陆沉!

真是细思极恐,不胜惶惑!

所幸历史没有假设。老迈的烛之武终于不辱使命,智退秦兵。

烛之武凭借着一腔孤勇,以一己之力,勤王纾难,救亡图存,施才奋智,壮志得酬;也成就了佚之狐举能的贤名,彰显了郑文公改过的雅量。

机遇最终没有辜负烛之武;历史也终究没有埋没烛之武。

只是,这份幸运和成功,来得实在太晚了一些,并且带有极大的偶然性。

狐妖献智(究竟该如何评价佚之狐的为人)(7)

——END——

原文贴在了下面。

本文由林下煮酒原创,感谢关注、评论、转发。

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先秦〕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