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世勇 〔精河〕

“精河”唐代称为“石漆河”,后称“晶河”“精河”。作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一个土生土长的人,每次出差从外地回来,我都会为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的巨变而惊讶、兴奋。

旧地旧事旧人

清乾隆年间,朝廷派定边将军兆惠率领大军平叛,精河大地顿时成为一片水深火热的战场,后来叛军被平定,清军统帅兆惠觉得精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上表朝廷要求在此建城设官。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批准了兆惠的请示,派人在精河东岸建城一座,城南北长166米,东西宽122米,定名为安阜城,意为安民阜物。设典史一名,作为行政长官,隶属乌鲁木齐都统管辖。这时,博尔塔拉还是一片草原,安阜城是这片土地上出现的第一座城池和行政机构。

精河安阜城建立之后,清廷实行了屯垦政策,在此建立军屯。后来,又在精河境内建立了五座军台,从东到西依次为:托克多(今托托镇)、沙泉子、精河、托里、托霍穆图(五台)。1783年,因为人口众多,城池太小,又在老城东边二里处建筑一座新城,仍然定名为“安阜城”,此城有城门四个,东为登春门,西为永丰门,南为辑和门,北为保康门。

前些时日,我望着日渐损毁的安阜城城墙,不禁为它的寂寞叹息,就是这一座小小的城池,当年也曾收留过不少西去东归的名将大臣和文人墨客,其中就有清代著名诗人洪亮吉。据记载,他于嘉庆五年(1800年)元月28日至2月2日被遣戍伊犁途中,路过精河,在精河境内住宿五个晚上。诗人在新疆仅待了百余日,当年4月3日,洪亮吉奉旨赦还,再次路过精河时,精河最高长官粮员鲁光国会见了洪亮吉。

清道光二十二年10月底,安阜城的月光照亮了城头,守城的官兵看到了一辆破旧的马车缓缓驶来,赶车的是两个黑瘦的青年,车上载着一个病体未愈却目光炯炯的老人。士兵不敢开城门,于是这位老人便在城外的军台借住了一夜,这一天,是公元1842年12月2日,这位老人,就是发配边关的林则徐。12月5日,林则徐离开了精河辖区,却留在了精河的历史中。

1884年新疆建省后,省政府决定,各地军台一律改为驿站。精河境内改名的有:托多克、沙泉子、精河、托里、托霍穆图。次年,精河行政长官由粮员改为巡检,隶属镇迪道。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精河设立直属抚民厅,简称精河厅,隶属伊塔道管辖,设同知一名,照磨一名。

1905年,晚清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宋伯鲁,途经精河,留下了有关精河的诗篇,其中一首写到精河城,名为《晶河道中》:“乱后全无旧井屯,萧条兵火数家存。炊烟带雨迷荒市,蔓草连根入断垣。一线提封新画壤,百年茅土旧分藩。芦蒿遍地无边绿,目极西风落日昏。”可以看出当时的精河城十分破败,人烟稀少。

民国二年(1913年)4月,精河厅改为精河县,第一任知事是张英杰。民国四年(1915年)2月9日,当时的政府批示新疆20个三等县,精河县位列其中。

1950年1月,苍茫的精河大地上来了一支穿着土布黄军装的队伍,他们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精河安阜城头,精河县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这支队伍就是王震将军率领的西北野战军第二军旗下的工兵团,他们由团政委尹德馨带领,奉命进驻精河县,他们是精河县第一批中共党员。当年1月,精河县人民政府成立。5月21日,成立了中共精河县委员会,首任书记是尹德馨,副书记是王丕兴。精河的春天开始了!

精河县沙漠风景区(古城新貌精河县)(1)

20世纪的记忆

我是见证了精河县城30年变迁的人。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记事的时候正值70年代中期。记得那时的精河县城可真叫简陋!只有两条主街道,一条主街就是乌伊公路,另一条叫做后街,也就是现在的幸福路。那时的主街上有个大十字路口(精河商场路口),当时是县城最繁华的地方,但也全部都是破旧的平房。记得在大十字的东南角,有一座清真食堂,似乎是当时最大的国营食堂,里面饭菜飘香,格外诱人,可惜我们无钱光顾,只能在门口闻闻菜香,饱饱眼福。我去得最多的,还是大十字西南角的一个地方,在今天兴华商场附近,那里除了糖烟酒门市部以外,还有一个小店卖冰棍,五分钱一根,在炎炎夏日,那可是儿童的至爱啊!

大十字东北角,有个东方红商店,在当时是最大的国营商业机构,里面的货物很紧俏,买布需要布票,买糖需要糖票,全部凭票供应,我们这些农家子弟只能过过眼瘾。

我最喜欢去的是大十字西北角的新华书店,那里的图书琳琅满目,令人神往,可惜那时的书店是封闭式的,顾客都被隔离在柜台外,所有的图书只能远看,不能近观,想要购买,只能找营业员从书架上拿下来,可以少许翻阅几下,若不买,翻多了,那可要遭受营业员的斥责。当时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个书店营业员,天天有新书看!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我上了初中,必须天天上街了,但是由于家中条件有限,还是没有交通工具,我只能每天步行去五里外的公社中学上学。

那时候,公社的初级中学校园条件很差,全是土块垒的平房,没有一栋楼房,初一的时候甚至没有课桌,我们自己从家里带来两只板凳,一只高的当书桌,另一只矮的用来坐人。

当时还是有点乐趣的,那就是去街上听广播,学校附近没有大喇叭,最近的大喇叭位于后街十字路口处,那里有一座诱人的建筑物,叫做公社供销社,也是平房,里面卖一些凭票供应的紧俏商品。

那时候,整个精河县城还没有一栋楼房,大十字、小十字就是精河小县城最繁华的地段了,街道也仅有两条,就是前街(乌伊路)和后街(幸福路)。

1992年,我考到县里一家机关单位当干事,也算是真正成了一个“城里人”。单位位于县政府的二楼,那时的政府大楼虽然只有四层,但却是城里少有的几座威严的大建筑物之一。这时候的县城,有了一些明显变化,楼房渐渐地多起来,但最高的也不过三、四层,街道也渐渐宽起来,但最宽阔的也不过是两车道,住宅楼有了一些,但也很少,机关干部聚居的政府小区是当时最好的小区。

不过,20世纪90年代的小城,已经有些样子了,那几座标志性的建筑物,虽然不是很高,但也像模像样地耸立在那里,稍微有些气派,比如友谊路上,就有县工行、农行、县医院、供销社等好几座大楼。

精河县沙漠风景区(古城新貌精河县)(2)

小城日新月异

当新世纪的曙光照亮精河大地的时候,小城迎来了一个发展建设的高潮期,特别是近几年来,精河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县城道路规划合理,纵横交错,目前已经形成“一环、六横、九纵”的城市路网骨架;主街道乌伊路拓宽了,宽到有双向六车道,其余的街道也比有些都市差不了多少。

新的住宅小区多起来了,个个环境优美,适合人居。和平小区、锦福小区,区区通畅;绿园小区、馨园小区,依山傍水;阳光美居、新和雅居,居居光鲜;滨河青城、统建小区,绿水环绕。

精河县沙漠风景区(古城新貌精河县)(3)

生态园及河道景观工程一枝独秀,冠绝北疆各地,在这里,文化广场夜夜欢歌,人工湖畔游人如织;假山上可举目远眺,柳荫下可避暑纳凉;河道里可垂钓怡情,公园中可大快朵颐。三桥并起,横跨精河之上,两馆耸立(体育馆和影剧院),雄峙天山脚下。更有文化中心,八角楼上,灯光璀璨,照亮全城;再看火车南站,节节列车,满载希望,奔向未来。

望着这一座座雄伟的建筑,我激动万分,思绪纷飞!我知道,这一切,无不凝聚着精河人的心血和汗水!

啊,精河,边塞的古城,我可爱的家乡,日新月异的小城,愿你乘着中国梦的飞船,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