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故事中,最吸引眼球的无疑是武林高手的对决,但多数时候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实是书中那些江湖儿女之间的爱恨情仇,比如整本《神雕侠侣》的主题就是一个“情”字,书中的男男女女皆为情所困。

书中的女主角小龙女在遭遇了甄志丙的毒手之后,人生轨迹都被改写,后续的一系列悲剧几乎都是因此而起,她恨透了甄志丙,但说来奇怪,同样是被动委身于人,《天龙八部》中的梦姑为何会爱上虚竹?虚竹所行之事没比甄志丙好到哪去,为何梦姑能接受他?

小龙女为什么不杀甄志丙(难怪小龙女想杀甄志丙)(1)

(甄志丙、小龙女剧照)

细品原著,其实不难发现虚竹能在事后收获爱情是有道理的。

一、虚竹与梦姑

虚竹与梦姑的情缘可以说是《天龙八部》中最离奇的桥段之一,在暗无天日的冰窖之中,素未谋面的两个人在短短的几次接触之后便爱上了彼此。

其实虚竹会爱上梦姑倒是不稀奇,毕竟他自幼生长在少林寺,几乎没见过几个女子,甚至压根没和几个女子说过话。

小龙女为什么不杀甄志丙(难怪小龙女想杀甄志丙)(2)

(虚竹剧照)

比如书中提到过这么一句:“虚竹今年二十四岁,生平只和阿紫、童姥、李秋水三个女人说过话,这二十四年之中,便只在少林寺中念经参禅。但知好色而慕少艾,乃人之天性,虚竹虽谨守戒律,每逢春暖花开之日,亦不免心头荡漾。”

虚竹心中的悸动是人之常情,可梦姑的反应却有些不寻常,她被人掳到漆黑的冰窖中,害怕是理所当然的,但主动对虚竹投怀送抱却有些不合情理,或许虚竹称她为“梦姑”,一方面也的确是因为梦姑的种种举动对于虚竹而言就好似做梦一般。

要知道梦姑也是个清白女子,此时在冰窖之中也算是被虚竹欺负了,后来她是什么反应?

原文道:“两人第三日相逢,迷惘之意渐去,惭愧之心亦减……虚竹始终不敢吐露两人何以相聚的真相,那少女也只当是身在幻境,一字不提入梦之前的情景。

小龙女为什么不杀甄志丙(难怪小龙女想杀甄志丙)(3)

(梦姑剧照)

梦姑从此便深深地爱上了虚竹这位“梦郎”,你要说梦姑一点儿也不清楚那不是梦境,怎么可能?其实她不过是接受了虚竹而已。

二、甄志丙与小龙女

接着翻开《神雕侠侣》,看甄志丙和小龙女的这段孽缘。

和梦姑稍有区别,梦姑是被人掳到漆黑的冰窖之中,而小龙女则是被欧阳锋定身在原地,只是后来甄志丙用布将她的双眼蒙住,她的处境几乎也和梦姑一样,眼前一片漆黑。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便是笔者不愿细说的部分了,童年在电视剧中看到这一段时只觉得害羞,同时也十分诧异,脑海中想的是“小龙女不是主角吗?剧情怎能这样发展”,总之甄志丙是将毒手伸向了小龙女。

小龙女为什么不杀甄志丙(难怪小龙女想杀甄志丙)(4)

(小龙女剧照)

小龙女其实原本的反应也和梦姑一样,只是她误以为对她出手的人是杨过,所以她对杨过的态度与先前截然不同,曾经的她只当杨过是徒弟,言辞间总是透着一股寒意,如今却是浓情蜜意,让杨过不知所措,最终二人产生误会,小龙女负气出走。

而后当小龙女得知当年的真相之后,她便一路追踪甄志丙,直至甄志丙自己撞剑而亡。

三、虚竹的态度

为何小龙女对甄志丙的态度与梦姑对虚竹的态度截然不同?其实很简单,就在于虚竹对梦姑的态度与甄志丙对小龙女的态度截然不同,话虽有些拗口,但并不难理解。

当年甄志丙在欺负了小龙女之后,他是怎么做的?事实上他什么也没做,二人全程没有耳语交流,甄志丙是直接当了“逃兵”。

原文道:“那道人听到呼喝,奔得更加急了,杨过微一加劲,身形如箭般直纵过去,一把抓住了他肩头,扳将过来,原来是甄志丙。杨过见他衣冠不整,脸上一阵红一阵白。

甄志丙知道自己做了亏心事,自然是落荒而逃,而你看虚竹又是怎么做的?且看他与梦姑的这段对话。

原文道:“虚竹道:‘我……我跟你一样,也是又快活,又害怕。我玷污了你冰清玉洁的身子,死一万次也报答不了你。’那少女道:‘千万别这么说,咱们是在做梦,不用害怕。你叫我什么?’虚竹道:‘嗯,你是我的梦中仙姑,我叫你‘梦姑’好么?’那少女拍手笑道:‘好啊,你是我的梦郎,我是你的梦姑。这样的甜梦,咱俩要做一辈子,真盼永远也不会醒。’说到情浓之处,两人又沉浸于美梦之中,真不知是真是幻?是天上人间?”

小龙女为什么不杀甄志丙(难怪小龙女想杀甄志丙)(5)

(虚竹、梦姑剧照)

虚竹的做法很简单,大方承认自己的错误,他的确是冲动行事,犯了戒,无论是以少林弟子的身份还是一个普通人,他都万万不该趁人之危欺负了梦姑,然而他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诉梦姑之后,梦姑选择大方接受了他,二人因此对彼此有了极深的爱意。

试想当年甄志丙若是大方承认自己的错误,以古人的观念,小龙女说不定也会接受他,毕竟那时候的小龙女可与杨过没有半点男女之情,她是可以爱上任何一个人的。

事实上《倚天屠龙记》中,纪晓芙和杨逍的事情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当然,这样的事情只会发生在古代,只会在武侠故事中,现实中像甄志丙这种人无论如何都不值得被原谅,他在事后选择当逃兵的举动更是罪该万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