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构城乡空间秩序与经济社会秩序,最终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延续和升级,是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路径和主要载体。

2012年党的十八大上提出建设 “美丽中国”的重大论点以来,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无论从实践推进层面,还是理论研究层面都得到了广泛重视。

美丽乡村全集(美丽乡村)(1)

浙江台州稻田

一、美丽乡村的提出

1、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 村”,依据美丽中国的理念首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新农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的提法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

2、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进一步强调:“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3、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了要以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同时要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 国”

4、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第一次将“乡村建设行动”写入中央文件,而且明确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手段和重点任务。

5、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并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

6、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对未来乡村建设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样作了具体安排。提出乡村建设的行动目标并明确了12项重点任务。

7、“十四五”时期的乡村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乡村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

美丽乡村全集(美丽乡村)(2)

江西吉安新干县

二、美丽乡村建设

1、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乡村产业、环境、文化、民生等方面的建设,其主要内涵包含:

一是经济富裕是根本。美丽乡村应建立在产业兴旺这一根本基础上。

二是良好生态环境是前提。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是必须坚持的底线。

三是文化美是灵魂。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必须把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新文化。

四是治理有效是保障。要协调好乡政村治关系,保障村民主体地位,调动村民积极性,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机制。

2、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1)美丽乡村的建设主要内容

一般而言,美丽乡村建设有五大基本要素:

美在环境,以整治农村环境推进村容整洁;

美在生活,以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创业增收;

美在文化,以弘扬生态文化营造舆论氛围;

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必须把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新文化。

美在布局:以编制生态规划实现合理布局;

美在机制,以完善生态制度健全保障机制

在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下,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 理工作,支持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2)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普及生态意识,达成思想共识;

细化行为规范,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完善空间规划,把生态和资源红线落到实处;

优化人地关系,提升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既是协调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任务。完成这一任务必须以重点生态区、农村贫困区和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地区为重点实施区域,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生态化、 循环化转型发展为基础,注重 “产业—生态”方面的技术进步和技术组装,以重点领域的协同推进带动整体范围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经济繁荣、 环境美的美丽乡村找到一条科学可行的道路。

3、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

2014年农业部推出了中国美丽乡村10种创建模式: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

学者吴理财等通过对浙江省安吉县、永嘉县和江苏省高淳区、江宁区等四地的美丽乡村建设的考察,认为四地共有的经验在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规划引领、项目推进,产业支撑、乡村经营;

黄薇等综合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五大模式:产业发展型模式、生态保护型模式、城郊集约型模式、文化传承型;

还有学者提出个性化、差异化、地域化和品牌化,更注重文化内涵建设和产业化水平提升等。

三、国际经验

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过乡村衰败和乡村建设的过程并实现了乡村复兴。其中,法国的乡村建设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乡村建设模式成为世界典型模式之一,且法国与中国的国情有许多相似之处,法国乡村建设经验对中国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20世纪50年代以后,法国为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乡村人口减少、乡村衰败等问题,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通过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引导支持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支持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等乡村建设实践,建成了美丽、生态、宜居的乡村。

法国“城市”与“乡村”只是两种具有不同空间分布特征的地域,在行政建制上并没有“城市” 与“乡村”的区分。按照法国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如果一个地方住宅之间的距离不超过200 米,人口超过2000人,产业发展主要以非农业为主,有40%以上的人口在中心区工作,那么这个地方就可以被界定为城市。

法国在行政单元上并不区分城市和乡村,在国土规划上,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城市地区的规划同样属于地方行政管理范畴,遵循同样的市镇规划管理规定。2020年,法国市镇数量为34968个,市镇的人口规模差距较大,有的市镇人口只有几百人甚至十几人,而最大的巴黎市镇人口则达到了二百多万

2019年,法国约有20%的人口住在乡村,从事农业的农民人数占法国总就业人数的1.5%,约占法国乡村总人口的3%。从事农业的人口中,大于或等于50岁的占54.5%。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功能恢复完善阶段。

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城市,乡村出现较为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现象,乡村地区发展不平衡矛盾突出,城乡差距逐渐拉大,随后,乡村地区的发展与建设被提上日程。

1967年,国家农村复兴基金( FIDAR,1979年改名为农村发展和发展干预基金) 开始在布列塔尼和中部山区等地区进行农村复兴和改造项目。

1970年,在国家层面制定实施了《乡村整治规划》,倡导乡村地区的更新及综合整治,旨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优化乡村空间设施,其内容涵盖乡村空间、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等多方面政策。随后又出台了《地区发展契约》等针对乡村地区的规划,推动乡村的生产生活功能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经过“光辉30年”的努力,法国基本完成了农村居民点的电气化和道路的沥青化,并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二)1975年至2000年,逆城镇化时期乡村功能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1982-1983年,法国议会颁布了一系列调整国家与地方政府职权分工的法律,这些法律被统称为《地方分权法》。

这一时期的法国乡村建设在继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美丽村庄建设、农民居住条件改善以及提升接待城市居民设施条件等领域进行。

经过长期努力,法国乡村吸引力大大增强,许多人到农村去买第二住宅作为度假或长久居住使用,居住人口不再以农民为主,而是包括农民、白领、工人、退休人员、度假休闲人员等各类型人员,法国乡村成为法国本土及世界各国人们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三)2000年至今,再城镇化时期乡村功能的进一步完善阶段。

2000年以来,法国的城市与乡村社会经历了深刻变化,GDP增长率持续低迷。法国财政资金投入的侧重点主要集中于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及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等领域。

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业区和老工业区,乡村发展逐渐陷入新的衰退期,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甚至出现倒退。与此同时,一些大城市附近以及沿海地区的乡村在旅游、民宿等行业带动下,呈现就业岗位增加、收入上涨的向好状况。

总体来看,乡村地区出现了部分乡村发展得越来越强、部分乡村越来越弱的分化现象。

这一时期法国的乡村政策主要是 “扬长补弱”,一方面对先进地区进行“扬长”,并且重视乡村特色的保护和发展。

2005 年开始实施的“卓越乡村”项目旨在挖掘乡村的自身优势与发展潜力,以期实现乡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另一方面 继续“补弱”,对经济发展薄弱的乡村地区进行资金补贴,对人口持续减少和衰落的村庄进行搬迁,对乡村社区生产设施存放区、生活居住区、生态保护区的空间布局也逐步进行调整完善。

到目前为止,法国政府仍然在对相关政策体系进行不断调适,着力促进乡村持续健康发展。通过长时期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活生态空间改造、 产业发展干预等措施,使乡村成为多功能的聚落空间、多类型人口的居住空间、多元化产业的集聚空间。

综上,法国的乡村建设是以城乡一体的政策框架、不断提升乡村公共空间、以严格的法律和大规模资金投入等措施提升环境质量,最终推动城镇产业向乡村延伸并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并使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四、国内各地进展

美丽乡村全集(美丽乡村)(3)

辽宁沈阳市康平县东升满族蒙古族乡雷家窝铺村

1、辽宁省

从2018年开始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坚持分类推进原则,着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扎实推进农村环境走向“洁净美”。“十三五”期间,辽宁省大力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截至目前,全省“千村美丽,万村整洁”行动全面完成,共建成美丽示范村1337个。

辽宁省村内路网全部形成,主干道路照明设施全部覆盖,90%的垃圾实现源头分类减量。村内河道和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卫生厕所基本普及。村庄清洁行动实现全覆盖,铲除病媒孳生环境,清理村庄生活垃圾112万吨、农业生产废弃物53.9万吨、村内水塘1.5万个、村内沟渠13.5万公里,清理河湖垃圾163.5万立方米。全省11290个行政村全部开展村庄清洁活动,卫生环境进一步改善。

美丽乡村全集(美丽乡村)(4)

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新联村唐屋社

2、广州市

广州作为流动人口高度聚集的超大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共1867.6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929.78万人(非户籍常住人口937.88万人),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1609.68 万人,占86.1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257.98 万人,占13.81%。

从2012年至2021年,十年来,广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广州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发挥中心镇、名镇名村和美丽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每年都建成一定数量的美丽乡村。

(1)起步阶段(2012-2015年):在全省率先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广东省从2011年开始,在广州的花都、从化、增城等市率先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探索了“一村一品”的从化经验、“蓝图 行动”式规划方法。

(2)规范化阶段(2016-2018年):实施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划管理与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都有较为明确的方向,并要求结合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促进村民就业和收入增长、打造特色小镇,构建 “互联网 美丽乡村”、建立村庄管理长效机制等方式,构建宜居生态美丽乡村。

(3)提质增效阶段(2019年至今):打造岭南特色美丽宜居乡村。2018年10月,广州市公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框架,“1 2 N”的政策体系正式出炉。2019年以来,广州7个涉农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1 2 N”政策文件精神,结合各区农村实际,有条不紊推进乡村各项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渐入佳境。

截至2021年5月,广州已命名的市级美丽乡村共计443条,占全市乡村的37%,圆满实现了“十三五”期间全市所有编制规划村分市级、区级两个层级,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的目标任务。

3、海南省

美丽乡村全集(美丽乡村)(5)

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沙美村

美丽乡村建设六大内容:

(1)村庄规划

规定了村庄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系统规划要求。

(2)村庄建设

规定了道路、桥梁、引水、供电、通信等生活设施和农业生产设施的建设要求。

(3)生态环境

规定了水、土、气等环境质量要求,对农业、工业、生活等污染防治,森林、植被、河道等生态保护,以及村容维护、环境绿化、厕所改造等环境整治进行指导。

(4)经济发展

规定了美丽乡村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的发展要求

(5)公共服务

规定了医疗卫生、公共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公共安全、便民服务等方面的要求。

(6)其他方面

对乡风文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公众参与、保障与监督等内容进行了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