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公元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他生于一个书香家庭,由于受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从小热衷功名,并在十九岁时接连在县、府、道应考三次名列榜首但此后几十年应考都不得意,直到七十一岁,才取得贡生资格在他中年以后的大半生里,除了在宝应、高邮(今均属江苏省)县衙当了一年多幕宾外,都在自己的家乡附近教书,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蒲松龄狼浅析?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蒲松龄狼浅析(蒲松龄狼浅析)

蒲松龄狼浅析

蒲松龄(公元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他生于一个书香家庭,由于受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从小热衷功名,并在十九岁时接连在县、府、道应考三次名列榜首。但此后几十年应考都不得意,直到七十一岁,才取得贡生资格。在他中年以后的大半生里,除了在宝应、高邮(今均属江苏省)县衙当了一年多幕宾外,都在自己的家乡附近教书。

穷困潦倒的一生,使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仕途的黑暗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使他获得了较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他既了解到了人民的痛苦生活,又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及不满当时社会现实和同情贫苦人民的思想,为他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用寓言故事和神话小说等文学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作品具有比较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他的代表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就是一部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孤愤之书”。“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蒲松龄在四十岁左右就基本完成了这一小说集的创作工作。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它是作者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作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这部书共有短篇小说四百九十一篇,主要是通过一些民间传说、奇谈异闻、鬼狐神仙的故事来曲折地反映现实,有的揭露封建官府的黑暗,有的批判科举制度的弊病,有的表现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思想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书中也夹杂了一些封建伦理和因果报应思想,这些都是由于作者的阶级局限性形成的,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剔除。

《狼》这篇文言短篇小说节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这一篇是《狼三则》中的第二则。它通过一个屠户晚归遇狼、避狼、劈狼的描述,告诉人们,要认清浪的阴险狡诈的本性,对待象狼一样的人,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直至胜利。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故事部分,这一部分情节完整,语言简练生动,它主要依靠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揭示人物面貌和事物本质。这一部分按遇狼、避狼、劈狼的情节又可分为三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浪,缀行甚远。》

以上是第一层,它是故事的开端,即屠户遇狼。这一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屠户和两狼。“一屠晚归”,“屠”,即宰杀牲畜,这里是名词,指屠户,就是宰杀牲畜卖肉的人。“晚”字说明当时路上已无行人,屠户处于无援境地。同时,“晚”与下文情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肉尽”、“剩骨”与下文内容有关,这里也作了必要的交代。“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两句写两狼紧跟屠户已很长时间,大有不吃掉屠户决不罢休之势。“缀”,连结,这里是“紧跟”的意思。“远”,这里既表示空间距离很远,又表明时间之久,暗示出了狼的险恶用心。从这一层来看,屠户身处险境,却毫无戒备,而狼不急于进攻,是狼对屠户的力量还不知底细。远远跟着,这是狼在对屠户进行观察,初步表现出狼的狡诈本性。作者起笔就写出了十分紧张的气氛:在暮色迷朦的归途中,屠户单独一人,势孤力单;狼两只,长时间跟随不舍。这一对非解决不可的矛盾扣人心弦,为后文屠户杀死两狼作了很好的铺垫。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以上是第二层,它是故事的发展。即屠户避狼。在强敌面前,“屠惧”,一个“惧”字,道出屠户起初的心理状态是害怕的。在生命受到狼的威胁时,屠户也采取了行动,但采取的是妥协退让的行动。“投以骨”,他不断地把“剩骨”扔给狼,幻想用满足狼的贪欲的办法摆脱困境。这里“投以骨”三个字既照应了前文“止有剩骨”,又为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剩骨”怎能满足贪得无厌的两狼呢?“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仍从”,仍然跟从。两狼轮番地啃起骨头来。这一退让,不但没有解决矛盾,相反,狼的胆子越来越大,得寸进尺,步步紧追。“剩骨”仍完了,“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一句的意思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这时,“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屠户更加陷入困境,气氛更加紧张。一“窘”一“恐”,写出屠户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已开始意识到怎么能保全自己的性命,但他没有被吓得惊慌失措,而是重新考虑自救的办法。为了不误入“前后受其敌”的境地,屠户在寻找有利时机。“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顾”,看见。“苫蔽”,覆盖得像小山似的。当他发现了柴堆这一有利条件时,“奔倚其下,驰担持刀”。“驰”,放松,这里是“卸下”的意思。他抢占了有利地形,放下担子,拿起了屠刀,作好了迎战准备。这里,作者连用“顾”、“奔”、“倚”、“驰”、“持”五个动词,不仅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屠户的心理、动作和神态,表现了屠户的机警,读者紧张的心情得到了稍稍的松驰。屠户不再退让妥协,恶狼停止了追逼,屠户取得了初步胜利。但两狼“眈眈相向”,不肯罢休。恶狠狠地瞪着眼睛看着屠户。淋漓尽致地画出了恶狼眼光的凶残与贪婪,同时,又使读者稍稍松驰的情绪变得紧张起来。屠户准备奋起搏击,两狼伺机进攻,双方处于准备决一死战的相持阶段,气氛异常紧张,动人心魄。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其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以上为第三层,它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即屠户劈狼。狡诈的恶狼知道,面对倚薪持刀的屠户,要正面进攻是不会得手的。于是,它们又使出了新的伎俩。“少时,一狼径去”,不多时,一狼径直离去。这只狼到哪儿去了,这里未作交代,此处只在积蓄力量为写狼的狡诈作铺垫。“其一犬坐于前。”“其一”,即其中一只狼。“犬坐”,是说像狗一样坐着。“目似瞑,意暇甚。”这一句的意思是,眼睛像闭着,情态悠闲得很。这只像狗一样坐着的狼,似乎在闭目养神,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读到这里,读者的情绪可能也会激动起来,情不自禁要喊:“屠户,快杀死它!”事实上,屠户也正是利用好这一有利时机的。“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他突然跳将起来,用刀劈狼头,再奋力补上数刀,杀死了眼前这只狼。屠户杀狼果断迅速,切中要害。读者也为之欢欣,悬着的心放下来了。

正当屠户打算要走的时候,形势陡然又发生了变化:“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好险啊!读者也为之震惊:幸亏屠户对另一只狼有所警觉。屠户回头看看柴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打洞,而且“身已半入,止露尻尾”,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原来“一狼径去”是为了前后夹击。狼的诡计多端,狡诈阴险的本性至此暴露无余。尽管恶狼如此狡诈,但并没有得逞。“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屠户从后面砍断了它的大腿,再杀一狼,化险为夷。“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至此,屠户才明白刚才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为了欺骗自己。读到这里,读者为屠户生死存亡而悬着的心也终于完全放下来了。

第二部分是评论部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这一段议论文字,意思是:狼也真够狡猾的了,然而顷刻之间两只都被杀死。禽兽的欺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这一部分辛辣地嘲讽了玩弄阴谋、自食其果的恶狼,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这里,作者议论的对象,已不只是狼了,而是包括了同狼一样的恶人。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同时,它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憎恶观和明确的生活态度:蔑视丑恶势力,坚信正义必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