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如何引发绿色转型大潮(生态环境部贾峰)(1)

8月3日,2022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先立后破,双碳助力美丽中国”主题论坛以在线形式举行。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首席专家贾峰出席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

贾峰指出,气候变化的形势远比想象的更严峻,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需要我们更有定力,更有毅力,更有信心,要长期坚持。“与常规污染物达峰减排相比,要尽快实现双碳目标则要困难和复杂得多,需要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这与一个国家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能源供应、生活方式、政策连贯、公众意愿高度相关”。

贾峰表示,谈到“双碳”目标,不仅仅要关注生产领域的碳减排、碳中和,我们还应该要关注消费领域的减排。在峰会现场,贾峰还通过低碳骑行的案例分享,倡导全民绿色低碳出行。

气候变化的形势远比想象的更严峻

“应对气候变化已刻不容缓,否则未来每年都将可能是“最热”一年。”一份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显示,来自65个国家的278名科学家发现,全球温室气体(GHG)排放应该在未来三年内达到峰值,以保持我们实现《巴黎协定》规定的1.5摄氏度(2.7华氏度)目标的机会。

贾峰介绍称,IPCC自1988 年成立以来,分别于1990年、1996年、2001年、2007年以及2014年发布了五次评估报告。从去年8月开始发表第六次评估报告。该系列评估报告涉及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影响、适应和脆弱性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等三个方面。下个月,IPCC将发布第六次评估综合报告,提炼和整合各工作组报告结论,形成精简版文件。

“第六次评估报告提醒我们,人类已经进入气候紧急状态之中,科学家警告我们面临的临界点近在咫尺,一旦越过,不可逆转的气候会对我们的生活生产,对人类的未来造成巨大的危险和影响。”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发布《气候排放差距报告》,各国根据《巴黎协定》承诺的国家自主贡献仍然严重不足。要实现《巴黎协定》升温控制在2°C的目标,2030年全球排放量需要限制在420亿吨以内,各国的预期国家自主贡献目标(INDCs)2030年排放总量550亿吨。而在2019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创下了59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历史新高。

同样是2021年,联合国环境署还公布了题为《2021年适应差距报告:风暴前夕》的报告,呼吁全球紧急行动,加大气候融资规模并积极实施气候行动计划,以适应日益加剧的气候影响。

根据《报告》显示,截至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很可能至少上升2.7摄氏度。全球适应气候变化在规划、资金和实施方面取得了普遍的进展,但适应工作的进展速度和规模依旧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立即加速,以减少全社会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损失和损害。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定力、毅力决心和信心

“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是需要通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工作,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贾峰表示,碳达峰直至碳中和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和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生活方式、政策连贯性以及公众意愿高度相关。

“7月13日,德国联邦内阁通过一项新决议,为减少天然气发电,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德国将重启16座化石燃料发电厂并延长另外11座发电厂的运行许可。虽然德国总理表示,德国重启煤电和燃油发电厂的决定只是暂时的,但无论如何这对德国兑现先前承诺带来压力”。贾峰举例道。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长期性,气候政策也需要一致性和稳定性。反观美国,政党轮换对气候应对政策产生影响。贾峰进一步解释称,1998年,克林顿政府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在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退出了该协议。奥巴马政府签署了《巴黎协定》,特朗普政府2017年却执意退出这一协定,如今拜登政府重新加入该协定。“像美国政党轮换导致一个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公约上的反复变化,将带来政策风险、投资风险、技术风险和应用风险”。

21世纪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问题叠加的背景下艰难前行,特别在十八大以来发生了历史性转变。2019年初,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京津冀“2 26”城市中,26个城市PM2.5同比不降反升,有些学者和企业家提出暂时放松对环保方要求。在此背景下,去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特别强调,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

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贾峰表示,正是基于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确保了减污降碳领域的战略定力、展现了面对困难的毅力,表现出战胜困难的决心与信心,最终确保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出现历史性变革,实现全方位、开创性、深层次、根本性的变化。如今我国可再生能源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开发利用的规模均居世界第一,这为我们今后应对气候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球各国树立了榜样。

碳中和道路上更应该关注消费端的需求

同时,贾峰强调,除生产领域减碳外,消费端减碳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事实上,消费领域的碳足迹主要来自于衣食住等方面。

有公开数据显示,生活消费碳足迹占人均碳排放的40%-80%,消费端减排潜力不可忽视。10双一次性筷子增加碳排放0.2千克;一张A4纸增加碳排放12.67克;电脑使用1年增加碳排放0.5千克,关电脑一年可减少83%热量排放;一件250克的纯棉T恤增加碳排放7千克;1台汽车发动机每燃烧1升燃料增加碳排放2.5千克;1个塑料袋增加碳排放0.1克。

如何从“衣食住行”减少碳排放?贾峰倡导无车私人旅行和自行车通勤、购买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提高车辆燃油效率、多用共享单车、在工作场所附近选择居所,购置较小的居住空间、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屋顶光伏发电设施、用热泵来调控室温,改变饮食习惯和结构,选择乳制品和红肉的替代品等等。

在活动现场,贾峰就骑行方面展开具体说明,倡导全民绿色出行。

6月3日是世界自行车日,世界自行车日提请人们注意使用自行车的好处,因为它是一种简单、负担得起、清洁和环保的可持续交通工具。去年7月,北京市已完成二环路辅路自行车道路拓宽工程,以及沿途“自行车优先”标志的安装和涂装工作,为自行车的出行提高了效率,也为自行车出行提供了更好的安全保障。同时,他还建议城市要建设、完善和管理好自行车道路,提高骑行者的安全感和便利性。

谈及教育和传播在气候应对方面的重要意义时,贾峰表示,希望未来更多的高校都能够开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课程,培养更多的年轻参加者,为国家提供气候人才储备。

“在我看来,实现‘双碳’目标,不仅需要政府、企业,还需要公众和媒体的参与。”贾峰说到,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中国的“双碳”目标一定能实现,同时,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也会在曲折、进步、反复和坚持下落地见效。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赵方园 编辑 徐超 校对 柳宝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