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如何进行复习(中考复习你还在为)(1)

中考如何进行复习(中考复习你还在为)(2)

前言

各种化学试卷中,体现化学能力的考查部分通常会有图像分析的题型,分布在选择、填空以及计算。很多同学反映做图像题比较费力,尤其是选择题中的图像分析,由于信息多、图像变化多,一不留神就会做错,这里文心老师帮你梳理了一下关于图像分析题型。

图像内容

初中化学的图像主要围绕下列几个方面内容:

四、常见题型

A. 水 B. 纯碱溶液

C. 澄清石灰水 D. 稀盐酸

2.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中考如何进行复习(中考复习你还在为)(3)

3.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中考如何进行复习(中考复习你还在为)(4)

A. t1 ℃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为乙>甲

B. t2 ℃时,20 g丙能溶解于50 g水中形成70 g溶液

C. 若要将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D. t3 ℃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 ℃,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乙>甲=丙

4.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  )

中考如何进行复习(中考复习你还在为)(5)

A. ① 浓硫酸长久露置在空气中

B. ② 一氧化碳还原一定质量的氧化铁

C. ③ 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分解

D. ④ 等质量碳酸钙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

盐酸(足量)反应

5. 能反映相关实验过程中量的变化的图像是(  )

中考如何进行复习(中考复习你还在为)(6)

A. 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B. 等质量镁、锌分别和足量等质量分数的盐酸反应

C. 镁在氧气中燃烧

D. 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完全分解

答案解析

1.解析:本题是单一曲线型图像题。随着X加入,pH增大到等于7,最终大于7,A、D选项的试剂不可能使溶液呈中性甚至酸性;选项C中石灰水只能与盐酸反应,当盐酸反应完,继续加入的石灰水会使溶液呈碱性,不可能存在pH=7不变的一段,C错误;选项B中纯碱先与盐酸反应,当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7,再加入的纯碱与氯化钙反应,由于得到的溶液显中性,这个反应过程保持pH=7不变,当氯化钙反应完,加入的多余纯碱使溶液呈碱性,B正确。

答案:B

2.解析:本题是同一种变化的单一曲线型图像题。根据题给信息,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会使pH最终大于7,选项A错误;B.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生成的氯化钠从无到有逐渐增大,等盐酸完全反应后,反应不再发生,氯化钠质量恒定不变,B正确;C.没有加氢氧化钠溶液前,盐酸溶液中就有水,起点不该在原点,应该在纵坐标上,C错误;D.混合溶液的质量应该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而增大,D错误。

答案:B

3.解析:本题是多条曲线型图像题。A.没有说明 t1 ℃时的甲、乙溶液是否饱和,不能确定所含溶质质量的大小;B. 根据t2 ℃时溶解度可以计算出:50 g水中只能溶解15g丙,形成65g饱和溶液,B错误;C. 将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或者增加溶质的方法,C正确;D. t3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 ℃,甲、乙都结晶,得到t2 ℃的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与t2 ℃的溶解度大小成正比,即乙>甲,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丙没有结晶,浓度不变,由 t3 ℃的溶解度大小决定,故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乙>甲>丙

答案:C

4.解析:本题是多个变化的混合型图像题。A. ① 浓硫酸长久露置在空气中,由于吸水性,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但不会等于零,A错误;B. ② 随着一氧化碳逐渐消耗,铁的质量从无到有且不断增大,氧化铁完全反应后,铁的质量不再改变,B正确;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中元素质量前后不变,C正确;D.粉末状碳酸钙比块状碳酸钙与盐酸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快,曲线斜率更大,而最终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由碳酸钙决定,碳酸钙质量相等,产生二氧化碳质量相等,D正确。

答案:A

5.解析:本题是多个变化的混合型图像题。A. 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氧化铁失去氧变为铁,固体质量减小,A错误;B.等质量的镁、锌与足量盐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镁大于铁,B错误;C.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镁和氧气的质量比,消耗镁的质量大于氧气的质量,图像中镁的减少量应该多于氧气减少量,C错误;D.有二氧化锰催化的反应比没有催化剂反应快,有二氧化锰的曲线斜率更高,但最终产生氧气的质量由双氧水的量决定,双氧水用的是一样的,得到氧气质量相等。

答案:D

中考如何进行复习(中考复习你还在为)(7)

后记

图像题侧重于对变化的定量分析,而对于曲线的定量分析,主要抓住两个关键:

1.量的大小用什么来计算?(找对计算所用的量)

2.量的变化用什么来比较?(找对比较的对象)

相信加以练习,你就不会为“曲线”烦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