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多了一个面基世界级大师的机会(年轻人多了一个面基世界级大师的机会)(1)

题图 | 视觉中国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在世界科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现都诞生于不同科学家跨学科、跨领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比如DNA双螺旋结构。作为与相对论、量子力学并称20世纪最重要三大科学发现之一,DNA双螺旋结构就是由化学家莱纳斯·波林、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物理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和莫里斯·威尔金斯合作,将化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相结合,最后共同研究出来的产物。

再比如常规超导体微观理论。该理论则是由精通固体物理的约翰·巴丁和擅长量子场论、数学物理方法的利昂·库珀、约翰·施里弗合作而创立。三人由此而获得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近100年的300多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有近半内容是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

由此可见,当科学家开放、交流合作,当科学知识流动、传递,便更有可能带来触类旁通,甚至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相反,如果科学家都闭门造车,最终只会导致科研创新止步不前。

中国也有对标世界级的科学论坛

欧美科技发达国家是深知这一点的,因此也形成了悠久的学术交流传统。

在欧美的学术交流传统中,举办顶尖的学术研讨会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年轻人多了一个面基世界级大师的机会(年轻人多了一个面基世界级大师的机会)(2)

在美国,就诞生了著名的戈登研究论坛(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s,GRC)。这个始于1931年的学术论坛,由登记在册的88个非营利组织组成,如今拥有23个美国会址、7个美国以外会址,管理着超过340个不同的会议,每年吸引约20000名与会者。

欧洲也不甘示弱,有享誉世界的林道诺贝尔奖得主大会(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s)与戈登论坛遥相呼应。

从1951年起,每届大会期间,会有三四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到这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阿尔卑斯山深处的湖畔小镇,与来自世界各地的600多位青年学者、科研人员进行交流。

每届林道大会,都会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三个主要学科中选择一门作为对话主题,并且组织讲座、研讨会及各种社交活动。而从2004年起,林道大会又增设了经济学论坛。

不管是林道大会,还是戈登论坛,经过半个多世纪甚至近百年的发展,都已经成为汇聚世界顶尖科学研究者、展现全球科学家顶尖学术成果与最新研究进展的大舞台——不仅召集方在国际学术界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与会者也大都是各个研究领域的佼佼者。无论是主办,还是与会,都是莫大的荣誉。

这几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上至庙堂、下至市井都高度关注科技。在此背景下,民间举办的科技研讨会规格明显提升。其中之一,就是从2021年开始举办的“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

年轻人多了一个面基世界级大师的机会(年轻人多了一个面基世界级大师的机会)(3)

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奚丹演讲

11月27日,这个由南方科技大学、腾讯公司共同主办的学术论坛迎来了第二届,众多大咖线上云聚。

作为目前国内学科领域跨越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科学家学术交流平台之一,“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有着对标林道大会等世界级论坛的雄心。

托举青年科学家

1953年,林道大会定下使命:“教育、启发、联结”,让大学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等青年学者加入学术研讨之中。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在德国之外的欧洲其他国家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林道大会也变成了一个由诺奖得主、科学大师指导青年学者的科学论坛。

和林道大会一样,通过科学前辈的传帮带,来托举年轻人,也是“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的创办初衷。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名称里的“50²”(50平方),寓意着“科学探索奖”每年评选出的50位青年科学家,将对未来50年的科学技术突破产生重大影响。

举办至第二届,已经有一大批优秀青年科学工作者登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展示学术成就和个人风采。

比如吕琳媛。这位电子科技大学的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出生于1984年,今天还不到40岁。

20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复杂系统研究,斯蒂芬·霍金也曾说过,“21世纪将是复杂性的世纪”。在此次论坛上,吕琳媛做了题为《探索复杂世界的简单规则》的学术报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复杂系统研究的“前世今生”:在秩序与混沌边缘,复杂科学如何在诸如人脑、生态、社会这样的复杂系统中寻找普适、简单的规律,以及科学家如何在复杂世界中,寻找到隐藏着怎样的简单规则。

年轻人多了一个面基世界级大师的机会(年轻人多了一个面基世界级大师的机会)(4)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2020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陈玲玲演讲

再比如陈玲玲,这位康涅狄格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博士、2020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现年也不到45岁。她带队创建了长非编码和环形RNA研究技术体系,在揭示其生成规律、作用机制以及与人类疾病的关联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也开拓了该研究领域的新方向。

非编码RNA被称为人类基因中的“暗物质”,它从DNA转录而来,但不表达为蛋白质,长久以来一直用途成迷。这些“暗物质”到底有什么用?能够为我们对抗疾病提供哪些全新的手段?在论坛上,陈玲玲以《新型RNA的发现与功能探索》为题,为人们揭秘非编码RNA。

吕琳媛、陈玲玲只是2位典型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将见证更多青年科学家展示自己的学术成就和个人魅力。

瞄准原创性基础科研

基础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是使我们“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也是所有应用的基础。

无论是戈登研究会议,还是林道大会,都将关注点对准了人类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前者的使命是“为生物、化学和物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的前沿研究的介绍和讨论提供一个国际论坛”,后者邀请的诺奖获得者主要来自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三个学科。

眼下中国,也无比需要重视基础科研——一方面,受资源、环境等条件约束,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高质量发展是必经之路,另一方面,过去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更多关注应用层,在基础科研和底层核心技术领域相对薄弱,而受欧美强国伺机发起的科技战,尽快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就成了当务之急。

正如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奚丹在论坛上所说——“没有原始创新的深厚地基,没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企业的大厦再高大再漂亮,也难以经受风吹雨打。”

正因为如此,本届论坛的主题最终确定为“聚焦原创,突破边界”。其中,“聚焦原创”指的就是瞄准原创性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实现;而“突破边界”,即鼓励自由探索和各学科间的交叉合作。

无论是嘉宾所做学术报告,还是校长圆桌论坛和主题论坛,也都紧扣这个时代主题。

年轻人多了一个面基世界级大师的机会(年轻人多了一个面基世界级大师的机会)(5)

美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朱健康演讲

先看看科学家们的学术报告。

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分子遗传学家朱健康带来了“从DNA第五碱基到健康与长寿”的学术分享。他结合自己的工作,讲述了基因序列里看不到的遗传信息——“DNA甲基化”的神奇作用:科学家通过拨慢“DNA甲基化时钟”,有可能延缓衰老、让人们更加健康长寿。

在2021年的蛋白质结构预测大赛CASP 14中,AlphaFold2对大部分蛋白质结构的预测与真实结构只差一个原子的宽度,预测水平达到了人类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等复杂仪器观察预测的水平。这个蛋白质结构预测史无前例的巨大进步,不仅让AlphaFold2名声大噪,更点燃了AI for Science热潮。

凭借着将蛋白质3D结构的预测精度从60%提升到90%以上,AI for Science入选了《Science》杂志评选的2021年度最重要的科学突破之一。但人工智能是否真的无所不能?

年轻人多了一个面基世界级大师的机会(年轻人多了一个面基世界级大师的机会)(6)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演讲

刚回国的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则分享了她一直在探索如何让AI技术更好地辅助结构生物学的研究,希望让AI拥有更强的算力和更新的算法,能从一个非常高的时空分辨率中,推动人类更好地理解细胞这个小小的分子世界。分享了她的团队如何利用结构生物学研究离子通道的结构与机理,从而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助力药物研发。她还分析了AI对于现代结构生物学的助力与局限。

作为全球著名细胞生物学家,西湖大学教授于洪涛长期从事最基本的生命现象细胞分裂研究,曾在全球首次找到细胞分裂的“开关”纺锤体检查点。此次论坛上的分享,也是他在2019年全职回国后,为数不多的公开学术报告。他与听众们分享了细胞分裂的神奇旅程,和在这一过程中,“生命密码”基因组的传承和塑造。

伴随着晶体管尺寸逐渐逼近其物理极限,作为半导体领域最著名的规律,“摩尔定律”正面临失效风险。这也是最近10年半导体行业经久不衰的话题。未来,人们飞速增长的算力需求将如何得到满足?下一代芯片又将长什么样?对于这一系列全行业关注的焦点话题,作为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首任院长和2019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吴华强教授便从集成电路面对的“三座大山”谈起,分享了“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探索。

年轻人多了一个面基世界级大师的机会(年轻人多了一个面基世界级大师的机会)(7)

再看看论坛环节。本次论坛新增“校长圆桌”,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 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院长陈十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儒新、大湾区大学(筹)负责人田刚、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围绕如何“引导、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教师甘坐冷板凳、探索长周期重大科学问题”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其中,韩杰才讲到,学校和科研工作者首先要树立对基础科研的准确认知,否则,如果认知不转变,基础研究的困境和问题还是突破不了。“很多年轻人愿意,也很容易把热点问题当作基础科研,以为写文章快或者引用次数多就是在搞基础科研,其实这与基础科研不完全一致。”与此同时,还要就如何选择和评价基础科研人才达成共识。

结语

一个国家科技的自立自强,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国家和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必不可少,企业的参与、顶尖科学家的示范和引领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从“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的主旨定位、嘉宾阵容、议题设置便可看出,包括论坛主办方腾讯、一众科学家等同行者,对于支持和推动原创性基础科研的初心与决心。

在投资领域,加法是单利,乘法是复利。50²就更是复利了。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眼下,刚刚将工作重心转移至国内,“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也才刚刚起步。有理由相信,未来,当国家持续引导、有能力的企业不断努力、有信仰的顶尖科学家躬身示范,更多青年科学工作者将获得托举,中国的科技创新也将形成源源不断的复利。而当科技创新形成复利,属于中国科技的自立自强,就不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