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七十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员印开蒲,做梦也不曾想到,一次平凡的科学考察,竟使他有幸成为第一批到达亚丁的中国科学工作者。

44年前的偶遇,亚丁的旷世之美毫不吝啬地展示在科考人员面前。如何保护最后的香格里拉,也成为印开蒲和同事们长达44年的牵挂与关注。

从鲜为人知到名扬中外,从设立县级自然保护区到列入世界与生物圈保护网络,亚丁在一步步地向世界诉说它的美丽。这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科考故事。

2017年9月5日,印开蒲翻出上百张黑白老照片,讲述了他七次出入亚丁的不凡情缘。

稻城亚丁成为5a景区(44年前发现旷世之美)(1)

藏族贵妇

1928年

洛克首次进入亚丁

发表长篇纪实散文

稻城亚丁,最后的香格里拉。

南北走向的山脉、河流,使这里成为亚热和温带生物种类生存和演化的摇篮。仙乃日峰、央迈勇峰和夏郎多吉峰三座6000米的雪峰,呈“品”字形分别位于小贡嘎山的西北、东南和东面,一天之中,你可以看到从亚热带到寒带不同的植物种类,也可以观赏到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色。它的景致保持着在地球上近乎绝迹的纯粹,被誉为“香格里拉之魂”,“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是摄影和户外爱好者的天堂。

“在整个世界里,还有什么地方有这样的景色,等待着摄影者和探险家?”在四川西部植被考察队走进亚丁之前,有一个人已经沉醉于这片土地,并拍摄了大量的风土人情照片,这便是西方探险家约瑟夫·洛克,他在日记中这样描写了当时的四川稻城亚丁。

1928年6月至7月,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协会资助下,考察了位于四川稻城的亚丁雪山,当时被称为空卡岭地区,他也成为首个进入亚丁的西方探险家。

稻城亚丁成为5a景区(44年前发现旷世之美)(2)

1928年,洛克考察队乘溜索过雅砻江

洛克在考察的过程中,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情风俗,可以说这片世外桃源般的神奇土地及其文化,是洛克大半辈子的精神依托,以至于他到弥留之际都“宁愿回到雪山的鲜花丛中死去”。

洛克在考察过程中,拍摄了大量当地的风土人情,并将在亚丁的所见所闻所感,在著名刊物《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成长篇纪实散文,把富于异国情调的民族风情以及雪山冰峰的气息带出亚丁,带向世界,让世界首次看到中国西部藏区稻城亚丁的绝色美丽风光。

时光流转。1982年7月,当印开蒲第二次到亚丁考察时,带了一部理光CR-10照相机,为亚丁留下了四张照片。印开蒲开玩笑又带着几分自豪说:“54年前洛克手下留情,只拍摄了三座雪山中的其中之一(央迈勇雪山),把拍摄其他两座雪山的机会让给了我,我也不负其望,拍到了其他两座雪山(仙乃日雪山和夏朗多吉雪山)。”

稻城亚丁成为5a景区(44年前发现旷世之美)(3)

亚丁雪山夏郎多吉,海拨5958米。

稻城亚丁成为5a景区(44年前发现旷世之美)(4)

亚丁雪山主峰仙乃日,海拨6032米。

1973年

翻越5146米俄初山时

偶遇亚丁旷世之美

时间回溯到1960年,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主持下,组织了川渝地区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几十家单位300多人共同参与的四川植被重大课题调查研究。

“我们在1978年4月完成了《四川植被》一书的编著。这本书就好比指导四川农业经济发展的‘字典’,哪些地方适合种什么,不同地区的阳光、水分条件等,都有涵盖。前期长达18年的植被考察,则是最重要的基础科研工作。”印开蒲的案头,还保留着第一版的《四川植被》。他首次走进亚丁,也正是在这场考察期间发生的。

1973年,印开蒲30岁,从事植物研究工作已经有10年。

这年夏天,他随四川西部植物考察队来到位于稻城县的日瓦乡,考察这里高达6000多米的小贡嘎山的植物分布。这支队伍需要翻越海拔4300米的俄初山口,向南到达稻城县和木里县交界处的东义区俄牙同乡,行程约200公里,历时20多天。由于不通公路,整个考察工作全靠步行。所雇的马匹也只能用来驮运粮食、帐篷、行李以及采集植物标本用的工具。

“当考察队翻上俄初山口稍作休息时,习惯了四处眺望的我把目光转向东南方,忽然发现远处有几座高耸入云的雪峰,一瞬间,我就被那俊俏的身影深深地吸引住了。”印开蒲急忙找来向导,问那是什么地方。

稻城亚丁成为5a景区(44年前发现旷世之美)(5)

1973年8月,印开蒲(后排右一)与考察队其他同事在稻城县政府招待所大门前合影。杨启修摄

向导土登是一个英俊憨厚的藏族小伙子,他十分虔诚地说,“那里就是我们的亚丁小贡嘎神山,三座雪峰仙乃日、夏郎多吉和央迈勇保佑着四方平安。”那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地方,森林茂密、古木参天、溪流蜿蜒、牧草如茵,住在那里的人就像生活在天堂一样。土登的描述,让印开蒲产生了亲临雪山脚下的强烈愿望。

之后野外工作总结会上,当考察队提出要对小贡嘎山北坡进行补充考察,重点调查其植物的垂直分布情况时,年轻的印开蒲主动请缨前往。

几天后,他和研究所的老胡一道踏上了“朝圣”旅途。两人从位于日瓦河边海拔2900米的康古村出发,溯源贡嘎河而上,一边赶路,一边记载地形的变化和植物的分布。沿途河滩上,片石堆砌的嘛尼堆星罗棋布,峡谷两侧有茂密的高山栎林,高大挺拔的丽江云杉林,以及林下各种各样的植物。

傍晚时分,两人终于到达了位于仙乃日雪峰北侧,海拔4000米的亚丁村。这是一个四周群山环抱的藏族小村寨,当时仅有20多户、人口不过百人。石块混合泥土筑成的房屋古朴典雅,让人仿佛回到远古年代。

让印开蒲遗憾的是,由于设备有限,并没有携带照相机,只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一轮清静的圆月,高高悬挂在幽蓝深邃的苍穹,繁星满天没有一丝云彩,星光照耀下,近在咫尺的雪峰像一尊巨大透明的水晶,银光熠熠。雪山脚下,黑黝黝的针叶林剪影,在强烈的反差对比下,显得格外清晰。我发呆般地望着眼前的景象,冥冥之中,仿佛灵魂离开了自己身体飘向了空中,随着轻风飞向了远方,遨游在雪峰、林海和琼楼玉宇之间。”印开蒲的日记中,如此记录当时略带奇幻色彩的情节与所感。

后来,印开蒲曾找到医生问怎么会产生奇幻感,感觉灵魂离开了躯体。医生说,这是高原缺氧所致。

1982年

印开蒲蜡纸刻印论文

提出建立亚丁自然保护区

稻城亚丁之行,注定成为印开蒲长达几十年的牵挂。

1973年的初次亚丁行,考察队留下了丰富的科考成果,同时印开蒲和同事们通过给当地人举办赤脚医生培训班,教他们识别中草药、简单治病等,因此结识了一批当地的藏族朋友。

1982年,印开蒲参加中国科学院横断山科学考察第二次来到稻城。这一次的任务是考察高山栎林的种类,小贡嘎山是高山栎林集中分布的区域,必然成了此行的重点。考察队沿着第一次的路线,再次从北坡到了亚丁,查清了在小贡嘎山及周边地区有9种高山栎分布。

第二次的亚丁之行,印开蒲再次见到当年的朋友,10年过去了,他们没什么变化,仍旧像祖辈一样,靠种地、放牧、砍柴、挖药和狩猎为生。他一直都在思考,究竟能做些什么,让这些朋友们生活有一些改变。

稻城亚丁成为5a景区(44年前发现旷世之美)(6)

1982年7月,印开蒲拍摄的亚丁村青稞田,远处背景左边是夏郎多吉雪山,右方是仙乃日雪山

同年11月,全国第一届自然保护区学术讨论会在福建武夷山召开,当时在四川建立较早的一些自然保护区如卧龙、九寨沟等,已经开始接待少量游客,而世界上一种全新理念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正在逐渐兴起。

印开蒲意识到,应当尽快建立小贡嘎山自然保护区,通过现代先进的保护区管理理念和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共同来保护这片唯一无二的土地。同时,发展生态旅游让藏族朋友们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走出脱贫致富的第一步。大会上,他交流了名为《四川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有关问题》的论文,提出应该在小贡嘎山建立自然保护区,并以亚丁村的村名将保护区命名为“稻城亚丁自然保护区”

当时电脑还没有普及,印开蒲的论文是用蜡纸在钢板上刻写后再用油墨印刷的,全部需用手工操作,而这份珍贵的论文,幸得印开蒲的留藏,今日还能看到。

在考虑为自然保护区取名时,他采用了仙乃日雪山脚下亚丁村的名字。印开蒲介绍,当时可以用地名或者主要保护的对象为名,亚丁村因为当时距离雪山最近,而且因为名字好听又上口, 所以他选取了“亚丁”为自然保护区的名字。

1987年

亚丁建立自然保护区

正式列入国家计划

198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成立了“川西北地区国土综合开发规划领导小组”,印开蒲参加了此次规划研究编写工作,并承担“第九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的执笔。在他的建议下,正式将亚丁自然保护区列入了“川西北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项目”之中。

从此,亚丁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正式列入了国家计划。

印开蒲介绍,在四川省环保局和甘孜州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1996年,亚丁建立了县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亚丁升级为州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亚丁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亚丁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7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组织,正式将亚丁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

2013年10月,印开蒲第7次进入亚丁。

从30岁初见,到已是70多岁老人,时光如梭。在下飞机那一刻,他就因为高原反应摇摇晃晃走起了“太空步”。

“我感到,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到亚丁。”印开蒲说,“转眼就是44年,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为亚丁拍摄照片了。”

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实习生武明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