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64节(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64节)(1)

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64节(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64节)(2)

原文:

孟氏“尧舜之道,孝弟而已”者,是就人之良知发见得最真切笃厚、不容蔽昧处提省人,使人于事君、处友、仁民、爱物、与凡动静语默间,皆只是致他那一念事亲从兄真诚恻怛的良知,即自然无不是道。盖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诘。而但惟致此事亲从兄一念真诚恻怛之良知以应之,则更无有遗缺渗漏者,正谓其只有此一个良知故也是。事亲从兄一念良知之外,更无有良知可致得者。故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此所以为“惟精惟一”之学,放之四海而皆准,施诸后世而无朝夕者也。文蔚云:“欲于事亲从兄之间,而求所谓良知之学。”就自己用功得力处如此说,亦无不可。若曰致其良知之真诚恻怛以求尽夫事亲从兄之道焉,亦无不可也。明道云:“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①其说是矣。

词语解释:

①“行仁”四句: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译文:

孟子认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这是从人的良知显现得最真切笃厚、不容蒙蔽的地方提醒人,让人在辅佐君主、结交朋友、仁爱百姓、体惜众物和动静语默中,都只是一心地去致他那孝顺双亲敬爱兄长的真诚恳切的良知,如此就自然无不是道。天下之事虽然千变万化,以至无穷无尽,但只要用这孝顺双亲、敬爱兄长的真诚恳切的良知去应对,就不存在遗失疏漏的情况,正是由于其只有这一个良知。除了孝顺双亲敬爱兄长的一个良知外,再没有别的良知可致。所以孟子才说了“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的话。这就是“惟精唯一”的学问,放之四海而皆准,在后世施行也不会过时。您说:“想在孝顺双亲敬爱兄长之间,寻求到良知之学”,就自己用功的得力之处而言,也无不可。若说要从致其良知的真诚恳切中求得尽到孝顺双亲敬爱兄长之道,也未尝不可。程颢先生说:“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

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这句话说的十分正确。

解读:

孟子说的“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假如仅仅从字面意思理解,好像是一个人只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合于尧舜之道了。而实际上,孟子说的尧舜之道是隐藏在“孝悌”之后的那个真诚恳切之心,这个真诚恳切之心,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至理。

这里那句“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这句话实际是程颐说的,这里阳明说成是程颢说的,有误。要把握这句话的要义,关键是理解什么是“行仁之本”,什么是“仁之本”。

孝悌是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伦理要求,当然,联系到当代的现实情况,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和他们说“孝”还能明白,说到“悌”,就有隔膜了,没有兄弟姐妹,连“悌”的对象都没有,可能也就无从体验了。我们就只说“孝”,人生到世上,必然有父母,父母有养育之恩,作为子女当知回报,这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去孝顺,还能指望他去爱护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和事吗?所以说,“孝悌”是人“行仁”的本。但为什么不能说“孝悌”是“仁”的本呢?

“行仁”说的是作用,具有动词的词性,而“仁”是一个最基本的大原则,具有名词的词性。之所以作此区分,按照朱熹在《论语集注》上的解释,“盖仁是性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所以,“仁”的内涵中,除了“仁爱”的意思,还有义、礼、智三项内容。阳明引用这句,是为了指给聂文蔚这样一个原则:良知当然包含了仁民爱人,但是也包含了义、礼、智。如果良知之学只是谈仁爱,那么阳明先生领兵打仗,剿匪安民之时的霹雳手段,也就难以用良知之学去解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