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老水晶珠鉴别(战国蜻蜓眼玻璃珠)(1)

蜻蜓眼玻璃珠是指在单色玻璃珠的母体嵌入另外一种或几种与母体颜色相同或不同的玻璃,在母体玻璃的表面形成多层圆环状纹饰和圆环状凸起,因这种玻璃珠犹如蜻蜓的复眼,在西方被称为“复合眼珠”,中国则俗称“蜻蜓眼”。

汉代老水晶珠鉴别(战国蜻蜓眼玻璃珠)(2)

蜻蜓眼并非中国传统器物,他问世于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地区,其眼部纹饰源于西亚,北非等地古老的“恶眼”意识,即恶眼也具有抵御邪恶的力量,因此多用作护身符来佩戴。

汉代老水晶珠鉴别(战国蜻蜓眼玻璃珠)(3)

受此观念影响蜻蜓眼诞生后,便在地中海沿岸,西亚等地流行,后经欧亚草原向东,通过游牧民族迁徙时随身携带或贸易等方式传入中国内地,于春秋末战国初传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

汉代老水晶珠鉴别(战国蜻蜓眼玻璃珠)(4)

据考古资料,中国出土的蜻蜓眼近千枚,分布于18个省市自治区。最早发现于新疆,时间可追溯到春秋中期。

汉代老水晶珠鉴别(战国蜻蜓眼玻璃珠)(5)

属于春秋末到战国初出土的,有河北,山西,河南等地贵族墓葬出土的蜻蜓眼,同时还出现了仿蜻蜓眼制品,如江苏无锡鸿山邱承墩遗址出土的蜻蜓眼釉陶珠。

汉代老水晶珠鉴别(战国蜻蜓眼玻璃珠)(6)

从战国中晚期开始,随着楚人对玻璃制造技术的掌握,蜻蜓眼以楚地为中心遍布,全国出土墓葬既有高等级大墓,也有下层贵族及庶民阶层。

汉代老水晶珠鉴别(战国蜻蜓眼玻璃珠)(7)

到了秦汉“蜻蜓眼”数量开始减少,出土地点远离政治中心,如新疆山普拉西汉墓,云南晋宁县石寨山西汉墓,广州南越王墓等。

汉代老水晶珠鉴别(战国蜻蜓眼玻璃珠)(8)

西方蜻蜓眼进入中国后,逐渐融入本土文化,护身符的功能也被削减了,更多成为彰显身份地位的珍宝,墓葬中他们多以颈饰,腰饰,腕饰被墓主人佩戴。

汉代老水晶珠鉴别(战国蜻蜓眼玻璃珠)(9)

经研究发现,国内最早的一批蜻蜓眼为西方舶来品制作,原料主要是石英砂和天然纯碱等物质,成分为钙硅酸盐玻璃。

汉代老水晶珠鉴别(战国蜻蜓眼玻璃珠)(10)

战国时期楚人开始大量仿制西方的蜻蜓眼,楚地多有石英砂,方铅矿,重晶石,硝石等制作玻璃的原料,因此制作出的蜻蜓眼以铅钡或钾钙成分为主,开创了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古代玻璃体系。

汉代老水晶珠鉴别(战国蜻蜓眼玻璃珠)(11)

随着不断的模仿和创新,外来的蜻蜓眼与中国的文化互相交融,最终成为5000年文明里的一颗耀眼明珠。

汉代老水晶珠鉴别(战国蜻蜓眼玻璃珠)(12)

蜻蜓眼玻璃珠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工艺制作和装饰风尚,并且仅在战国时期流行过,它的兴起和消失,与特定的文化和经济背景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