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10月18日以来,由“旅行团”引发的这一轮多地散发疫情已波及多个省区市。据官方信息,本次疫情发生后,有上万名游客滞留在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

其中,425名游客滞留在甘肃,近2000名旅行团和旅游专列游客滞留在宁夏,滞留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游客达到9412名。10月25日起,多地滞留游客开始陆续返程。

此前,在甘肃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七场新闻发布会上,甘肃省文旅厅副厅长万学科介绍了甘肃省滞留游客返程的相关政策规定。具体如下:

非中高风险区滞留游客和非密接、次密接滞留游客,在完成不少于2次核酸检测、检测时间间隔不少于24小时,结果均为阴性后,可凭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返程。同时,文旅、卫健部门在滞留游客返程前向目的地发送告知函,确保目的地提前掌握滞留游客相关信息,落实后续管控措施。

对于尚未完成核酸检测的游客,将尽快安排核酸检测,待符合返程条件后返程。

确诊病例将就地隔离治疗,待恢复健康,符合出院条件并完成留观后方可返程。

游客滞留怎么办(滞留游客满足哪些条件可以返程)(1)

(10月27日,内蒙古额济纳旗第一批586名滞留游客返程至郑州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政府制定滞留游客返程政策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制定这类政策有何困难?不同地方的政策制定是否存在差异?针对上述问题,央视网记者连线采访了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陈世香教授。

央视网记者:政府在制定滞留游客返程政策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存在哪些困难?

陈世香:总的来说,要考虑滞留游客群体和滞留地两大因素。首先,在滞留游客群体方面,要根据不同游客的类型来制定不同的政策,好的政策应该是分类管理。

滞留游客群体来说,一是游客的组织形式,比如旅游团就比较好管理,便于安排、统筹,而散客相对会比较麻烦。二是游客自身的身体特征,比如年龄,因为新冠病毒在不同年龄结构、不同身体状况的游客身上,它的潜伏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滞留游客本身的身体特质和新冠疫情发生的概率,这一点也需要考虑。三是游客的来源地,不同的来源地对于游客的政策是不一样的,有些地方还是蛮苛刻的,比方说游客回去了,但是目的地不接,去年其实有这样的例子。四是游客必须符合相关的返程条件,此外还有游客的心理问题、社会舆论问题等因素也需要纳入考虑。

滞留地而言,政策的制定肯定是有差异性的。制定政策要考虑很多因素,对应到每个因素上每个地方都不一样,不同地方的风险程度不一样,承载能力不一样,交通条件也不一样。像额济纳那么偏远,返程时间、返程周期会更长一些。

滞留地本身是否具备容纳滞留游客的能力也需要考虑,比如说甘肃、宁夏、内蒙古的额济纳都属于西北地区,相对偏远,这时候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就很关键。额济纳虽然是一个很大的旗,但是它的人口就那么多,地方承载能力偏差,这么多人滞留在当地,额济纳能不能够容得下,能不能够保证游客起码的生活条件、医疗条件,还有老人的情绪问题、心理咨询问题等,都需要考虑。

游客滞留怎么办(滞留游客满足哪些条件可以返程)(2)

(额济纳胡杨林 图片来源:新华社)

央视网记者:关于滞留游客返程安排,旅行团和自驾游的散客是否需要分别考量?

陈世香: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可组织性方面。一个旅行团有导游,有一套内在的联络机制,而散客不好把握他们的行程,散客更分散一些,更不好联络。再者,一般旅行团住的地方人口相对密集,散客可能住在偏远的村落。

央视网记者: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将长期和疫情共存,相关部门和旅游景区应如何兼顾旅游发展和疫情防控?

陈世香:如今,疫情防控发展到这个阶段,应该进入常态化管理。所以我认为应该要慎重采用(旅游)“熔断”机制,真要用的时候,也要精准地使用,尽量做到收益最大、成本最小。因为我们必须考虑疫情带来的风险和防控成本,这其中包括很多问题,比如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就业、地区经济发展等等。

但是就此次疫情处置来看,当前我们还是以应急式的处理方式为主。应急管理和常态化管理是不一样的,常态化管理要求有一套预警预防机制,通过一系列前瞻性的安排,推动防控工作规范有序进行,也就是说把应急变成预防、预警,把疫情防控前移,这是常态化防控的基本。

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应做好长期和疫情相处的准备。对于国内这些知名景区,应该有一个预判机制,提前预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比如,将景区所在地的疫情防控信息接入购票系统,确保信息能够及时传达给游客,这样的话,就可以让正在赶往景区或者打算去当地旅游的游客心里能有一个预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