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版)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主要以教教课、堆堆文字为业。由于身体原因,近几年几乎都在家休养赋闲,也没写什么正经文字,只是捡起小时爱好的书法打发时间。这两天突然有股莫名冲动,笨手笨脚地在手机上鼓捣了两天,写下了下面心中想要说的话。

书法是按规范法度写好汉文字的艺术,是依托汉字成长发展的。这点是书法的本初,也是历代书家们的共性。由于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艺术追求不同等,古今书家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和艺术风格,亦即不同的书风。同样的道理,不同的历史时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时代审美和时代书风。明代书法大家、鉴赏家董其昌就有“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的说法。清代著名书法家、理论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更明确提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这种说法现今书界大慨是无异议的。从书法史看,时代书风的变化,总体上反映了对书写汉文字艺术的时代要求,大体上也体现了书法本身传承、创新与发展的内在规律。

晋尚韵。就是说魏晋书家崇尚道教超然物外思想,在书法上追求风流飘逸、美伦美奂的风格。“韵”是什么?韵的本意是指优美动听的音乐,延伸到书法领域就有“气韵”、“韵味”一说,指潇洒、飘逸、流畅、研媚、细腻的书风,书法从里到外都给人以美的享受。魏晋时代是书法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的时代。这个时代战乱频繁,东晋王室偏安一隅,统治者忙于争权,政治思想环境相对宽松,思想解放带来个性张扬(没这样的环境焉能有建安七子?),纸张普及让书家们书写有了更多便利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羲之完成了对书法书体的重大变革,古意浓厚的汉隶被飘逸洒脱、研丽遒美、富有韵律感的行草所取代。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古质今研”,就是指这种书风的转变。魏晋时期书家很多,但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并不多,能代表魏晋风韵最高水平的人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王的书风就是魏晋的时代书风,后人称道的“魏晋风流”也主要是指二王书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书绝美,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被尊称为“书圣”。

形式国漫风(漫议时代书风)(1)

王羲之《兰亭集序》

唐尚法。是说唐代时期的书家们突出推崇符合规范、尊从法度的书法风格。唐代是继汉代后第二个国力强盛的大一统帝国。汲取汉后漫长的战乱教训,唐代政治上致力于修明法度,建立一个严谨有序的法度国家;思想文化上开放宽大包容,经济上经贞观之治,国家强盛繁荣;一国之君唐太宗醉心翰墨,尊崇王羲之,推崇古法,并在科举上首开书法考试科目。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唐朝书法形成一丝不苟、法度严谨、气魄雄伟、具有庙堂之气的时代特征和风尚。唐代书家灿若星河,以欧、颜、柳、褚为代表的唐楷,极其讲究法度规范,标志着楷书书体进入到成熟高峰期。我们说唐尚法,主要是指唐楷。以张旭、怀素(颠张醉素)为代表的狂草,虽汪洋恣肆,不拘一格,但其书法核心仍然是讲求法度、符合规范的。在群星灿烂的书家中,颜真卿是杰出代表,他气节高洁,品行超世,楷行皆为大成,是继王羲之之后的又一伟大书家。其楷书成就唐代最高,与柳体一起称为“颜筋柳骨”;其行书《祭侄文稿》真行草并存,笔法精妙,墨色变化丰富,全篇充盈豪放雄浑悲怆之情,开拓出王羲之行书另一种艺术和精神境界,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形式国漫风(漫议时代书风)(2)

颜真卿《祭侄文稿》

宋尚意。是说宋代文人书家追求以书抒怀,表现个性,注重书法内涵和书写意趣的书法风格。何谓意?汉代董仲舒有言:“心之所之谓意”,一语道破意的本质,即内心想说的话、内心表达的想法。人不同,书家不同,意便有不同,意在书法上的表达远比韵的涵义广泛得多。宋代统治者汲取唐藩镇割据导致动乱的教训,重文轻武,总体上政治积弱,国运多舛,与唐不可同日而语;文化思想宽松,经济发达,社会富庶,是文人士大夫生活最惬意的时代;印刷术高度繁荣,刻帖和私学盛行,书院众多,学书人群由豪门士族向平民转变。这一切都为宋代书家们由唐尊从规范、法度森严的书风束缚下解放出来提供了条件,并形成笔由心驰、彰显自我个性和抒发真挚情感的时代书风。由此,宋尚意的书风,一改晋行草研媚流美和唐楷法度严谨的单一风格面貌,变得风格多种多样、面貌多姿多彩起来。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作为尚意新风的主力军,每个人的书法风格和面貌,都因体现了个人意志情趣、人文修养与人格理想而有很大不同。苏轼肥扁,黄庭坚开张,米芾多姿。作为一代文宗,苏轼文风豪放,气势磅礴,直抒胸臆,书法主张“出新意与法度之中,寄妙理与豪放之外”,提出以“神、气、骨、肉、血”为衡量书法的标准。他的《黄州寒食帖》,手心两忘,妙在天成,内涵丰富而深邃,无意于佳乃佳,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形式国漫风(漫议时代书风)(3)

苏轼《黄州寒食帖》

元、明尚态。是说元、明时代的书家在笔法上恪守晋唐传统,着重在汉文字结构形态上下工夫、求突破的一种风尚。书法发展到元代,书家们凡能想到的创新方法,几乎被前人都用过了。书法的路该怎么走?这是个问题。书法大家赵孟頫抗起大旗,与鲜于杻、邓文原等人掀起一股复古之风,力主宗学晋人之韵和唐人的法度,在前人字体形态的基础上,寻求一些结构上的突破。赵孟頫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是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意思是字的结体形态可以随时代而变化,而古人笔法应恪守不变。赵孟頫的这个主张被奉为金科玉律。元、明两代的书家大都是以唐人的笔法,写魏晋人书貌,形成书法在字形上刻意求好的总态势。除此之外,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元明书家们大多诸体皆能,诗、书、画、印通擅,在艺术品形制上出现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赵孟頫所创立的“赵体”与唐代的欧体、颜体、柳体并称“楷书四体”,成为后代临习的主要摹本。经过赵孟頫书法笼罩朝野的元朝和以沈度为代表的“台阁体”明初时期,从明中期开始,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的美学观、价值观在兴起,以抒发个人情性为特征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在涌现,封建正统意识、价值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书家反对唯古法是循,强调个性,强调独创。明中期出现的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征明和王宠,别开新境,形成自己独特书风,彻底摆脱了台阁体的流弊,影响甚广。董其昌主张学习古人,但提倡师其意而不师其迹,并在实践上形成个人清雅疏秀的书风,引领时代书风向着个性化方向发展,直接影响了清代早期的书法艺术。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明代大尺寸宣纸的生产成功,使得长幅巨轴的书法作品开始流行。明末清初大书家王铎很好地将二王和米芾技法运用到大尺幅作品中,创新了传统章法。

形式国漫风(漫议时代书风)(4)

赵孟頫《帝师胆巴碑》

对于清代书风,后人亦有“清尚姿”的说法。这是对清书源多流、书风多元、书家多样时代书风的概括。清初代表人物有王铎、谦钱益、傅山(民间)等。中期碑学日益强大,与帖学两分天下。帖学书法以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四大家为代表,碑学书法以金农、郑板桥、邓石如等人为代表。晚期帖学没落,碑学一统江山,代表人物有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人。这里不再多议。

时代书风的演变发展,是书法本身(当然包括汉字)矛盾运动的结果,也是历代书家们艺术劳动探索创新的结果。不管时代书风如何变化,书法是按照规范写好汉字的艺术这种特质没有变,始终贯穿于时代书风风云变化之中。书法艺术的特质有两个要点:一是书法首先是写汉文字的艺术,不是写汉字而是胡画乱抹,不叫书法;二是按先贤总结的笔法、结体、章法等规范去写汉字才叫书法艺术,单纯写汉字也不叫书法。晋唐尚韵尚法也好,宋元明尚意尚态也罢,时代书风是书法特质在一定时代条件下的体现,后时代也总是在传承前时代基础上才能形成具有本时代特征的书风。没有晋尚韵,哪有唐尚法?没有晋唐尚韵尚法,焉有宋尚意、元明尚态?时代书风的演进,反映了书法艺术传承、创新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艺术。当今时代,科技高度发达,经济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文化自信、艺术自信。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前人对书法诸方面(包括汉文字本体及其艺术形式)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实已备矣。在书法实用功能日益丧失,越来越被当作“展览体”艺术发挥功能的现时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时代书风,需要怎样的书法艺术,确实是需要面对、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能这样说,别让浮躁名利遮望眼,坚持走书之正道。这条正道首先要抱住先贤脚丫子不放,耐心、虚心学习消化前贤留下的丰厚遗产;其次要师古而不泥古,学习中自觉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对时代的感悟,方可创造形成时代需要的新书风。两种有损于时代书风的现象值得我们警惕:一种是一些根本没有传承便混迹江湖招摇撞骗的各种“恶书”行为,诸如体书、射书、吼书等。对这种现象,借用一句话来回答:你压根连忠诚都没有过,有何资格谈背叛!另一种是具备传统功底并有所成就的一些书家,以创新书风为名一头走入丑书、乱书、盲书误区不能自拔。对后者我只能说,推崇形式创新并无大错,错就错在舍本逐末。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离开书写汉文字本体,炫技也好,形式也罢,岂不都是毫无无价值意义!是喝高了,还是想疯了?世上哪有纯形式的艺术!只求形式,不求内容,甚至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最终只能是一地鸡毛!总不能让后人概括我们这个时代的书风只是“尚形”吧?

好了,就说到这里。最后送给爱好书法的朋友们一句话共勉:书法之道,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

老姜 2021年7月8日初稿,9日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