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与火齐珠

玫瑰与火骑士团 玫瑰与火齐珠(1)

在中国早期的典籍中,“玫瑰”是玉石或宝珠的名字。《说文解字》认为“玫”作为一个名词是“火齐珠”或“美石”之名,“瑰”则与之同义,而且能作形容词来形容事物圆润美好的样子。

《诗经·渭阳》曰:“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这里“瑰”就是指“美石”。孔融“玫琁隐曜,美玉韬光”之句中,“玫琁”与“美玉”相对,也是用“玫”的古义。

图 战国 蜻蜓眼式玻璃珠,1954年湖南衡阳公行山5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玫瑰与火骑士团 玫瑰与火齐珠(2)

较早把“玫瑰”合用的是《韩非子》一书。在记载“买椟还珠”的典故时,《韩非子》曰:“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栏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这个楚人用各种珍宝精心装饰盛珍珠的容器,其中就有可能与其所卖之珠同样珍贵的“玫瑰”,难怪郑人要“买其椟而还其珠”了。

到了汉代,“玫”与“瑰”同时使用的例子就多了。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说:“其石则赤玉玫瑰,琳珉昆吾”;在《上林赋》中又说:“玫瑰、碧琳、珊瑚丛生”。这些“玫瑰”还都是指美玉宝珠。正如颜师古所言:“玫瑰,美玉名也。……或曰,珠之尤精者曰玫瑰。”

不过晋人葛洪所撰《西京杂记》载汉代乐游苑里曾经长出一株“玫瑰树”:“乐游苑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这大概是古人首次将“玫瑰”与植物联系在一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玫瑰”一词仍然主要是用作玉石或宝珠之名。像迦叶摩腾译的《妙法莲华经》有“玫瑰琉璃珠”之句;昙无谶译的《大般涅槃经》有“玫瑰为地,金沙布上”之句;《洛阳伽蓝记》载,哒国王妃头上戴有“以玫瑰五色装饰”的长角;《魏书》亦载:“和平二年秋,诏中尚方作黄金合盘……镂以白银,钿以玫瑰”;沈约《登高望春》诗也有“宝瑟玫瑰柱,金羁瑇瑁鞍”之句;这些“玫瑰”都是玉石宝珠之名。

任昉撰《述异记》时,对宝珠“玫瑰”特加留意;任氏说大凡宝珠可分为二种,一种是龙珠,一种是蛇珠,而玫瑰正是尤为人所珍视的龙珠一类。

玫瑰与火骑士团 玫瑰与火齐珠(3)

到了唐朝,“玫瑰”作为一种花卉的名称,经常在文人雅士的诗文中频繁亮相。白居易在一首歌咏芍药的诗中写道:“菡萏泥连萼,玫瑰刺绕枝。等量无胜者,唯眼与心知。”

唐代也出现了一些记录玫瑰花习性、色泽、移栽情况的作品。如李肇《翰林志》载:“(翰林)院内……玫瑰、凌霄、牡丹、山丹、芍药……杂植其间,殆至繁隘。”说明玫瑰是被士大夫珍视的花卉之一。

宋人对玫瑰花的欣赏方式也很多样,除在各种题材的诗歌中经常提及玫瑰花外,也多有专门吟咏者。如杨万里有《红玫瑰》诗,郭祥正有《翦玫瑰寄晦之仍书此为戏》诗,项安世有《郢州道中见刺玫瑰花》诗。

邵雍辑录的《梦林玄解》一书还将玫瑰花与“解梦”之说联系了起来。例如书中说,士人梦见“食玫瑰”预示考试大捷,孕妇梦见预示顺利临盆,唯病人梦见不是吉兆。

吴曾《能改斋漫录》载邱濬还将玫瑰等名花异草比附官职品秩一一排序。《宣和画谱》还录有“玫瑰花图”一幅,后来玫瑰花入画、诗人继而题画也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张邦基《墨庄漫录》又载:“玫瑰油,出北虏,其色莹白,其香芬馥不可名状,用为试妆。”这是以玫瑰命名的化妆品流行的较早记载。

明清时期,玫瑰花在诗文创作、学术探讨、绘画手工、餐饮医药、贩卖兜售等各个领域都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最终使玫瑰花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明人高濂说饮用茉莉和玫瑰泡成的“花香热水”有助于养生,还说玫瑰花可以和糖一起捣碎做成“玫瑰酱”;李日华说“玫瑰堪和香作饼”;宋诩说玫瑰花“堪入酒、入茶、入蜜”;屠隆则对如何才能泡出好喝的“花茶”很有兴趣;文震亨说玫瑰花可以装香囊、可以充食品,但不宜插头发,还说吴中有人成亩成亩地种,开花时获利甚多;周履靖在《茹草编》中介绍了好几种香料方子,除“玫瑰香”外,像什么“春宵百媚香”“逗情香”“宣庙御衣攒香”等都得将玫瑰花“去蒂取瓣”放上几钱。

清代官修的《圆明园内工则例》还记录了当时购买玫瑰的价格:“大玫瑰,每棵银四分”“小玫瑰,每棵银一分五厘”,可见当时玫瑰的价格也颇不菲。

西域进贡火齐珠

山东诸城藏家庄与葛布口村战国墓中,水晶呈“扁圆形”,大者直径达2.2cm厚7mm。揭示先秦时期可能曾以水晶凸透镜点火的讯息。河南固始侯古堆1号墓出土有3颗蜻蜓眼式玻璃珠。经检测含氧化钠10.94%,氧化钙 9.42%,为典型的钠钙玻璃。

现在已经一律把中国出土的钠钙玻璃认作是“西方传入的”、“外来的”产物,然后以此作为结论研究所有中国出土的钠钙玻璃器,通通认为是“舶来品”,这种研究方法是先有结论后找资料,而对于很多明显有悖于这个结论的说法,却不采纳,只相信西方伪史的结论。

根据“琉璃”产生所需的条件,实际上,只要中国才能做到,但是,如今,由于西方伪史的洗脑,在中国出土的琉璃器物很多都被当做是外来的了!

图 1981年湖南省益阳市桃花仑出土 益阳市博物馆藏

玫瑰与火骑士团 玫瑰与火齐珠(4)

在山东诸城藏家庄与葛布口村战国墓中,同时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因为与埃及、西亚生产的玻璃珠在器形、纹饰及成分上很相似,却被推断为可能从西方输入的了!真是太遗憾了!真正的历史也许相反,那些地方的玻璃珠应该是由中国传播输入的才对啊!

据《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称,在属于西晋时期的嘉峪关古墓群中出土了两枚水晶珠:“白色透明,圆形或椭圆性,低面平,背面隆起成寰顶”。嘉峪关在甘肃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的战略要地,当时驻军所用的点火透镜,但却被认为可能来自西域。

为什么会得到这样奇怪的结论呢?!中国自古就有“凹凸面镜”啊,即“阳燧”。从金属换成水晶材质,中国的技术也完全能够做到啊,同时期,西域有同等条件实现吗?!就算能做到,它们的技术也只能是从中国输入的,明明就是中国本土的“凹凸透镜”啊,这个明显的证据却被当成是外来的,真是奇怪!

由于西域也进贡过用以对日取火的“火珠”,即玻璃珠或水晶珠。难道就能理解为“凹凸透镜”是外来的吗?!

《梁书•诸夷转》载天监十八年(519),扶南国谴使“献火齐珠,郁金、苏合等香”;《南史·夷貊传上》“丹丹国(在今马来半岛),中大通三年(531),其王遣使……献火齐珠、古贝、杂香药。”

《汉书·西域转》载,罽宾国出产“珠玑、珊瑚、虎魄、壁琉璃”;《汉书·地理志》载,武帝时都卢国和黄支国人“入海,市明珠、壁琉璃”。

诸多文献记载了西域献方物“火珠”或“火齐珠”,但不少文章却因此写成西域“也将透镜点火的物理性质”也传到中国。

看到这些话,写的人把西域传来“火珠”、“琉璃”,当做是西域专有之物了,这么理解的人难道不觉得奇怪吗?!

前面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玫瑰”一词主要是用作玉石或宝珠之名。佛教里也用的比较多,说的都是一种宝珠。

任昉撰《述异记》时,认为大凡宝珠可分为二种,一种是龙珠,一种是蛇珠,而玫瑰正是尤为人所珍视的龙珠一类。

因而来自南方的水晶珠在印度被称为摩尼珠。摩尼珠又作末尼、如意,一种透明的球体,是双凸透镜,将光线折射聚焦而产生高温,以易燃物置于下方聚焦处,就会被引燃。史书记载泥婆罗国、康国、波斯国、拂菻国出产玻璃、水精和火珠,火珠能对日取火。

西晋竺法护译《佛说胞胎经》称“若摩尼珠、阳燧向日盛明,正中之时以燥牛粪,若艾若布,寻时出火则成光焰。”

《大宝积经》第55卷也有“日光珠”取火的记载“复次,阿难,譬如明眼之人持日光珠置于日中,以干牛粪而悬其上,去珠不远火便出生。”、“譬如阿难,有目明眼之人,若摩尼珠、阳燧向日盛明,正中之时,以燥牛粪,若艾若布,寻时出火则成光焰。”

佛经在翻译时,将鉴燧与摩尼珠混为一谈,或将两者等同。而印度的摩尼珠是用以取火的。而这些取火的技术理当是来自于中国,然后传入了印度。佛教、佛经翻译,其实很多都是直接来自于中国道教、道法等,冒充印度的,然后谎称“传入”中国,记住了哦!

所以,中国石窟中的珠神王一般表现为口吐一串珠状物,或双(单)手托一珠状物,有的为火焰宝珠。就是这么来的了!佛教用的都是中国本土的东西,却都是要说成是“外来的”影响中国。

-----

道人消鍊五石,铸成火齐珠

“齐”是祭祀或典礼所用的器物,因此“火齐珠”可理解为点火器。

《太平御览》卷八○八引晋吕静《韵集》:“琉璃,火齐珠也。”

《史记·司马相如传》“其石则赤玉玫瑰。”晋灼注曰“玫瑰,火齐珠也。”颜师古曰“火齐珠,南方之出火珠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水精》:“火珠,《说文》谓之火齐珠,《汉书》谓之玫瑰。”

东汉王充《论衡·乱龙》:“阳燧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乃能得火。” ;东汉王充《论衡·率性》:“道人消鍊五石,铸以为器,磨礪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真取火之道也。”

这也是应用“阳燧”取火的原理制作而成的,从金属材质换为透明材质的琉璃,也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事情啊!用得着外国人“教”给中国人吗,这是把古人想得有多无知啊!

先秦以前冶铁制作阳燧、方诸,都是凹面镜,即是《论衡·乱龙》中说的“阳燧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时”,而最迟汉明帝始“取大蜯蛤向月”,用五色之玉(琉璃)“铸以为器”,这个“五石”五色琉璃可以“仰以向日,则火来至”,说明此时中国已经会凸透镜取火了。

这不是说明中国早就能做琉璃珠取火了吗?

图 上海琉璃珠博物馆 古代玻璃蜻蜓眼珠饰特展01

玫瑰与火骑士团 玫瑰与火齐珠(5)

还是道人用五色之玉“铸以为器”,此“器”即取火的凸透镜琉璃珠,是玻璃制。

《论衡·乱龙》云:“今伎道之家,铸阳燧取飞火于日,作方诸取水于月。”伎道之家即方士,是懂得以器物取火取水的人。

不过,到了明代《天工开物·十八》中认为“火齐珠”不产中国:

“凡琉璃石,与中国水精、占城火齐其类相同,同一精光明透之义。然不产中国,产于西域。其石五色皆具,中华人艳之,遂竭人巧以肖之。”

但是,说到火齐珠是“其石五色皆具”,这很像中国一直所说的“五色石”,甚至是“五石散”,其法还是证明原产中国的,毕竟,东汉王充《论衡·率性》:“道人消鍊五石,铸以为器,磨礪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真取火之道也。”早就提到了道人会用五石铸成凸透镜琉璃珠取火啊!

而且早期道教提出用“五色石镇宅”,就是根据易经中,五色对应五个方位的观念,在家宅的东方用青石,南方用赤(红)石,西方用白石,北方用黑石,中宫用黄石来镇宅。

中国自古就有“阴燧”(方诸)取水,“阳燧”取火的凹凸面镜啊,难道换成水晶、玻璃材质以后,变成“凹凸透镜”了,中国人就不懂得“凹凸镜”点火的原理了吗?!还需要西域“将透镜点火的物理性质”传到中国?!

如果中国人不知道的话,从“凹凸面镜”变成“凹凸透镜”,就会以为凹面镜取火,以为凹透镜也能点火,但是中国分明已经能够分清楚,能会聚太阳光点火的是“凹面镜”阳燧和“凸透镜”的“火齐珠”、“削冰令圆”--削冰取火!

证明中国知道“凹凸面镜”和“凹凸透镜”的折射和反射光线是不一样的,已经能区分两者,究竟哪种镜才能够完成取火!

经常提到古代西域曾经给李世民进献过火珠,这是一种水晶状的东西,也能用来取火。

《唐会要》:“武德六年二月。其王范梵志遣使朝贡。至贞观四年。又贡【火珠】。大如鸡卵。圆白皎洁。状若水晶。正午向日。以艾承之。即火燃。五年。又献白鹦鹉。精识辨慧。善于应答。太宗悯之。并付其使。令放归林薮。十四年。其国(林邑国)献通天犀一十枚。诸宝称是。”

《唐会要》:“其国(罗刹国)出火珠。状如水晶。日正午时。以珠承影。取艾承之。即火出。”

《旧唐书》:“贞观十五年,尸罗逸多自称摩伽陀王,遣使朝贡。太宗降玺书慰问,尸罗逸多大惊,问诸国人曰:“自古曾有摩诃震旦使人至吾国乎?”皆曰:“未之有也。”乃膜拜而受诏书,因遣使朝贡。太宗以其地远,礼之甚厚,复遣卫尉丞李义表报使。尸罗逸多遣大臣郊迎,倾城邑以纵观,焚香夹道,逸多率其臣下东面拜受敕书,复遣使献【火珠】及郁金香、菩提树。”

《旧唐书》:“堕和罗国,南与盘盘、北与迦罗舍佛、东与真腊接,西邻大海。去广州五月日行。贞观十二年,其王遣使贡方物。二十三年,又遣使献象牙、【火珠】,请赐好马,诏许之。 ”

《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林邑》:“﹝ 贞观 ﹞四年,其王 范头黎 遣使献火珠,大如鸡卵,圆白皎洁,光照数尺,状如水精,正午向日,以艾承之,即火燃。”

尤其是这两条记录非常明显的证明其和中国有着极大的关系,是从中国传入外国的技术:

“大如鸡卵。圆白皎洁。状若水晶。正午向日。以艾承之。即火燃。”(《旧唐书》)

“状如水晶。日正午时。以珠承影。取艾承之。即火出。”(《唐会要》)

其中,在《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林邑》的这句话,更是非常明显:“﹝ 贞观 ﹞四年,其王 范头黎 遣使献火珠,大如鸡卵,圆白皎洁,光照数尺,状如水精,正午向日,以艾承之,即火燃。”

这种火珠也叫“火齐珠”,在汉代火齐珠称为“玫瑰”。但是在唐代,“玫瑰”一词已经指代作为花卉的玫瑰,成了花卉名称中少见的没有草木部首,而是以玉为部首的命名。

同时,也说明所献“火珠”就是“状如水精”类似水晶透明状的凸透镜,可以在“正午向日,以艾承之”对日取火,只是从冰状的凸透镜变成了“大如鸡卵”的水晶透明凸透镜,这些都是在中国一脉相承的凸透镜制造使用之法,而非外来啊!

并且,这个火珠是能够做成水晶透明状的,已经有制造透明玻璃的技术了。

以上这些归根结底,就是来自于西汉《淮南子·万毕术》中说的冰透镜取火点燃艾绒之法:“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其后,晋代张华《博物志》中亦有写到:“削冰令圆举以向日,干艾于后,承其景则得火,故曰冰台。”。

也是自汉代以来流传下来的“削冰令圆”的冰透镜点火取天火之法,用艾绒以接天火,其他方法取火也是加助燃剂,一般用艾绒为佳,在医家上就是用天火艾灸治病了。

此法在中医里叫“火珠耀日”为灸法之一。《古今医统大全》言:“有火珠耀日,以艾承之,得火为上”。指用玻璃球聚太阳光点艾施灸的过程。

一般来说,冰遇阳光会熔化,冰透镜对着太阳确能聚光使艾绒着火,也许有人怀疑。

清代科学家郑复光(1780~?)根据《淮南子·万毕术》的记载,亲自动手做过一些实验,完全证实冰透镜可以取火。他在《镜镜冷痴》中写道:将一只底部微凹的锡壶,内装沸水,用壶在冰面上旋转,可制成光滑的冰透镜,利用它聚集日光,可使纸点燃。

图 上海琉璃珠博物馆 古代玻璃蜻蜓眼珠饰特展02

玫瑰与火骑士团 玫瑰与火齐珠(6)

分明是中国“将透镜点火的物理性质”传入西域,将“火珠”、“琉璃”的制造技术传入西域,西域学会以后,将造的比较好的再进贡给中国,它们没有更好的东西进贡给中国!

以上这些例子不都说明中国人早就知道凸透镜原理取火了吗,为何偏偏对此视而不见,一定要写成是“外来的”,好像中国的科技不写成外来的似乎就是犯错不行,不能证明蛮夷优秀,就是中国狭隘。

中国一定要落后在某些中国人眼里才算“正常”,也不知道这些中国人的立场为何这么向着蛮夷,以至于连历史事实都要否定,篡改真实历史,一切只为了证明蛮夷古代先进优秀!

为什么古代落后野蛮的蛮夷这么吸引当今某些中国人,为了什么呢?高贵优秀的中国人不愿意当,偏偏要当落后野蛮无知的蛮夷,古代蛮夷不行也要吹成“行”,是为了证明今天某些中国人变成蛮夷的正确性吗?!

那还真是有些可笑了,世界变化太快,而选择无法重来!

它们不行就是不行,不论某些中国人如何扶持还是不行,它们为了维护自己也会倒打一耙,只不过最终却事与愿违,它们的紧迫感很强的,但是,不管它们是洗脑中国人还是消灭中国人,引进中国人免费服务送科技,还是打压中国人禁止高科技,都无法阻挡中国人前进的脚步,对于它们来说,中国人还真是很难办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