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鸡与找回良心哪个重要

人性和孟子的关系(找鸡与找回良心哪个重要)(1)

孟子天才地把人的四种善端定义为良心。在孟子的理论中,良心其实就是人的良知和良能,而良知和良能是人天生具有的,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孟子说:“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孟子认为,良心人人都有,而有些人之所以丢掉良心,是没有好好保护的缘故。就像天天拿斧头砍树一样,树木怎么能丰盛繁茂呢?在孟子看来,有的人不做善事,是因为没有好好保护他的良心。这说明,孟子高度重视人在后天性善培养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拥有最宝贵的良心,就要用心呵护不让他丢掉。

孟子告诫我们,“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仁,是人的良心;义,是人正确的行为方式,是人生的道路;舍弃人生的正路而不走,丢掉人生的良心而不知找回来,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人们的鸡犬丢了,尚且知道找回来;可是丢失了良心却不知道找回来。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只是找回丢弃的良心而已。”孟子主张,不要去找鸡了,要好好找找自己丢掉的灵魂。因此,保持人的道德萌芽不至丢失,是完善性善的第一步。

孟子应该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因为他最喜欢用环保问题来说明人性问题。他说森林郁郁葱葱,大肆砍伐森林之美不复存在;性善的萌芽本来蓬勃生长,滥砍滥伐心灵的道德之美也不复存在。善就像春天播下的一颗种子,需要浇水施肥修剪枝叶,这个过程叫“扩而充之”。人的四端,犹如冰山融水,只有扩而充之才能汇成浩淼大海;犹如星星之火,只有扩而充之才能成燎原之势。

那么,如何才能将内心的善端“扩而充之”呢?孟子告诉我们,首先要加强道德教育,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用文化浸润人心、以文化人。孟子提出要加强教育——“谨庠序之道,申之以孝悌之义”。要大力兴办学校教育,反复申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伦之道。

善端是自己的,别人夺不走,但别人也无法帮你保存善端,一切依靠个人的努力,孟子提出完善善端的第二条途径,要自己有所作为。孟子再次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我们,他引用颜渊的话说,“舜何?人也;我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和我都是人,在人性上是平等的,舜经过自我锻铸道德扩充四心,终成圣人,那么一切在道德修养上奋发有为的人也能做到。这就是孟子心心念念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理论。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孟子为什么要拒绝曹国国君的弟弟曹交拜他为师的请求了。曹交说文王有十尺高,成汤有九尺高,而自己有九尺四寸高,但自己只是知道吃饭而已。言外之意是,孟子不是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吗,我个子也挺高,怎么就没有成为尧舜呢?孟子一听就炸了,哪有和圣人比身高的。孟子告诉曹交,能不能成为圣人,关键是你是不是真正去做。你穿着尧舜的衣服,按照尧舜的行为方式去做,你就是尧舜了,你现在光说不练,竟然想着与圣人比身高,不去像尧舜那样认真修养道德,你就是整容整成尧舜一样也没用,所以曹交不是懒就是笨。因此,孟子坚决不收曹交为弟子,哪怕他是国君的弟弟。这说明,在完备性善的过程中,孟子更重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性和孟子的关系(找鸡与找回良心哪个重要)(2)

那么,圣人是如何扩充善性的呢?

孟子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话,就给人家敬礼。舜帝就更伟大了,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君子,最重要的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原来,圣人君子都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从而让自己内心的善端更加充盈。所以,君子总是影响别人、带领别人一起行善。

人性和孟子的关系(找鸡与找回良心哪个重要)(3)

和母亲一起搬过三次家的孟子,当然知道外界环境对个人道德养成的影响。他举例子说,造弓箭的人想让自己的弓箭一剑封喉;制造铠甲的人希望自己的铠甲刀枪不入;造棺材的人老盼着别人早死;做医生的人总希望妙手回春。难道造弓箭、造棺材的人就是坏蛋,而造铠甲的工匠和医生就是好人?其实人性都是一样的善,只不过受到职业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罢了。

至此,孟子完成了性善论的正面构建——人天生具有四种善端,也就意味着人天生具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之心。但仅有善端是不够的,这并不能让你做个善人,因为四端的萌芽需要你去呵护,丢掉了需要你去找回来,然后扩而充之。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为善的潜质和能力,能不能为善,还要看你个人的努力,看你如何想办法消除外界环境对你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