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迎来夏季的第四个节气——夏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90度,进入夏至节气。夏至也称“夏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在汉代以前的文献中记载为“养日”“日永”“日长至”,描述都与太阳有关,取白昼最长的含义。古人曾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志强介绍,夏至这天,北半球越往北,白昼越长。资料显示,海南省海口市这天的昼长约为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昼长约为14小时,北京市昼长约为15小时,而黑龙江漠河市昼长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日,白天达到一年中最长的时候,此后白天逐渐缩短,黑夜逐渐变长。”
夏至天热,消夏避伏有啥讲究?
夏至时节已是盛夏。“盛夏往往与酷暑相伴,夏至三庚数头伏。”唐志强说,夏至后,天气进入最炎热的季节,古人称“伏日”,今人称“三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以“夏至”为起点,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进入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各10天,称“三伏天”,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副热带高压加强,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阳光照射猛烈,天气就更热,有“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之说。唐志强表示,我国古代有夏至数“夏九九”的习俗,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顺次称为一九、二九……直到九九,这81天是一年由热到冷的日子,数完九九,炎热的夏季就过去了。
经社君采访发现,北方地区比较常见的有一首“夏九九”: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衣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不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受风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除了数九消暑外,为了纳凉降温,古人充分发挥起聪明才智:西汉时期,京城长安的器具工匠,为了祛暑,把7个一丈长的大轮连在一起,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轮扇”,可达到“一人运之,满堂寒颤”的效果。除此之外,古人还发明了水亭,在亭中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效果堪比空调房。
从夏至开始,民间便有了“消夏避伏”“清补”等习俗。夏至日,古代妇女们相互赠送折扇、脂粉等。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来避暑。曹丕就曾描写魏晋时期人们“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消夏避暑场景。也有人会选择到一些景色怡人的清凉胜地避暑。
降水多、值千金,夏至也叫“水节”
唐志强说,夏至时节,降雨增多,特别是江淮地区正在进入梅雨季节,是二十四节气中降水量最多的节气,因此人们又称夏至为“水节”。另外,夏至以后,傍晚经常会出现雷阵雨,来得快、去得疾,降雨范围比较小,人们叫“夏雨隔田坎”。也就是有可能会出现田坎的这边下雨、另一边不下雨的情况,像极了古诗文中描述的“东边日出西边雨”。
夏至时节,日照充足、气温持续攀升,农作物生长迅速,对降水需求较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的说法。“夏至水满塘,秋季谷满仓。”唐志强说,此时正是早稻抽穗扬花、棉花现蕾和蔬菜水果的采收旺季,正是农作物需水最为紧要的时期。
唐志强说,中国华南地区及东部地区,夏至以后容易出现伏旱天气,为了增强抗旱能力确保收成,在伏前做好蓄水保墒也是促进农作物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夏至雨量极其充沛,正是蓄水的最好时机,“闲时蓄水忙时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夏至时节农作物进入生长的旺盛期,农民要及时对农作物进行管护。唐志强说,过了夏至,春播玉米和夏播玉米也都进入了不同的生长期,加强玉米的水肥管理至关重要。农谚说“玉米见了铁,一夜长一节”,这里的“铁”是锄头等中耕除草农具,意思就是,要想玉米长得好,就要多给玉米松土、锄草。
冬至饺子夏至面,怎么吃最应季?
夏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传统节日,在古代要放3天假。唐志强说,夏至的习俗众多,许多文化习俗都折射出阴阳转折的意涵。祭地、测日影、祭祖、观莲、赏极光,以及饮食中夏至面、吃姜、吃馄饨等都具有转折的寓意。
自古以来就有在夏至时间庆祝夏粮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丰年。《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唐志强介绍,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礼乐的方式,举行隆重的仪式,祈求消除荒年和饥饿,企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今夏至前后,有些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就是古代庆祝活动的遗存。”
夏至 文字写法(中国文字博物馆供图)
“冬至饺子夏至面。”唐志强说,食哉惟时,这句谚语说的就是在冬至和夏至两个节气的特定饮食习俗,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智慧。夏至时节庆贺丰收、解馋吃鲜,古代人们讲究“不时不食”的理念,要吃最新鲜当季食材。“夏至是芒种过后新小麦刚收割的季节,此时小麦新鲜有营养。”
夏至吃“夏至面”,也有提醒人们注意防暑降温之意。这一天,有的地方还会食用一些冰凉食物,冷陶面(也称过水面)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冷淘面早在唐宋时期就很流行,杜甫有首《槐叶冷淘》就写到了食冷面的感受,诗中有“经齿冷于雪”的句子。据《东京梦华录》等书记载,宋代两京食肆上还有“银丝冷淘”和“丝鸡淘”等出售,丝鸡淘即是鸡丝冷面。
唐志强说,除了面食外,夏至时节,有大量新鲜蔬菜瓜果上市,可选的果蔬样式非常多,口福满满。
“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 夏至正是荔枝收获的季节,唐志强说,荔枝属于温热性,适量食用荔枝能解滞,更可增加食欲。广州和广西钦州、玉林等地区都非常喜欢在夏至吃荔枝。苏轼就曾与荔枝结缘,多次在诗文中表达对荔枝的喜爱之情。“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是最负盛名的一句。但是专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过多食用荔枝,过量食用容易引起低血糖症。
今日夏至,这些知识点你get到了吗?
畅杨杨剪纸作品《夏至》(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 提供)
来源: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微信公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