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孟子提出了三个问题?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孟子提出了三个问题(孟子向人请教问题)

孟子提出了三个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陈昌文解读:这个梁襄王是梁惠王的儿子,梁惠王死了,其子魏氏名嗣继位,是为梁襄王。孟子就去见梁襄王,要跟他谈谈行仁政的事情,孟子见了他过后,出来了,说了两句名言,也算给梁襄王算了命。这两句话,可以说挖苦讽刺人深入到了骨髓,也把一个人君给看透了。孟子对人说了什么呢?说啊,“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啥意思?这个人,远远一看,远远一望,就不是个当人君的人。看一眼就否定了。可见,这当国君,就要有个国君的样子,您必须显示出来您的德行,能力,威仪,否则,您就不是个国君的样子,大家怎么把您当国君呢?这样子必须要有。走近了,靠近一看,一琢磨,也感受不到让人生畏的威仪。一个君王,连君威都没有,大家都不怕他,不怕他,也就没有敬畏心,下面的人的执行力,以及恭敬心都没了,这国君怎么当呢?国君首先要有个国君的样子,还要有国君的威仪,礼仪,态度,神态,方方面面都要到位,这样的人算个国君,否则,没希望的,表面就是本质。做啥,要有个样子,形态,神态到了,这人才能做具体的事情啊。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陈昌文解读:梁襄王,突然就问孟子,这梁襄王没礼貌,问人话,最好有个尊称,有个态度,不要突然发问。比如,应该讲,孟老先生,请教一下,否则,孟子也不高兴啊,孟子不高兴,就记他几笔,结果梁襄王这个负面形象就得传播几千年,甚至永久传播下去。这不划不来?所以,我们的总结,向人请教问题,一定要礼貌。不过,一个人要是懂礼,他其实已经很了不起了,也不至于混得这么惨,连孟子讲的这些基本道理都不明白。梁襄王突然发问,问什么呢?问天下到底怎么能安定下来?可能梁襄王也不想打仗了吧。孟子回答,天下统一,就不会打仗了。梁襄王继续问, 那谁能统一天下呢?梁襄王急切地想知道到底谁能统一天下。孟子的回答是,不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这一句话可把梁襄王以及当时的国君给难住了。他们心里想的是,我是不想打仗,可惜别人要来打我,我不得不组织军队,搞军备竞赛,国贫民疲,我也没办法,您还不让我杀人,不杀人,大家听我的?大家根本不听我的,我只有不断地杀,谁不服气我就把谁杀了,把敌国杀光了,这下,他们就都听我的了吧。我也不想杀,但是,不杀好像不行。这是当时梁襄王以及很多国君的一个处境,其实,这就是恶性循环,看似有理,其实把自己国家弄得贫穷,都要破产倒闭了。这种暴君,其他国家的人也非常怕,也不愿意跟随,这就是一个死局。所以,孟子说行仁政,就是不杀人,不打仗,天下所有人都喜欢您,您就能平定天下了。这话,大家都听不懂,就算有的人听懂了,也不敢按照这个去做。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陈昌文解读:梁襄王问孟子,您教我不杀人,教我行仁政,这样的人有人跟随吗?谁会跟随他呢?在梁襄王的意识里,这君王连人都不杀了,这样的人还有人怕,还有人跟随吗?显然,梁襄王理解不了,为什么人们会跟随仁政之君,跟随不杀人的君主。于是,孟子继续解释道。全天下,所有人都想跟随这样的君主啊。举个例子,大王您知道禾苗的生长情况吗?七八月间如果不下雨,大旱,禾苗就枯槁了,枯萎。假如天上忽然有乌云,忽然之间开始下大雨。大雨沛然而下。禾苗会怎么样呢?就会生机勃勃猛然地生长起来。这种乌云大作,大雨沛然而下,禾苗生机勃勃茁壮生长的样子,谁能阻挡得了啊?看当今天下,没有一个君主不喜欢杀人的,也就是说天下所有的君主,全靠杀人统治。老百姓犹如七八月间干旱的禾苗一样。如果这时候,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君主,则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了脖子等待这位不喜欢杀人的君主来解救。如果真有这样一位君主,老百姓非常盼望归附于他,就好像河水向下奔腾一样,沛然之势,盛大而又激流,谁能抵抗呢?谁能阻挡这一切呢?这是民心所向啊。君王能统一天下的本质是民心所向,而不是武力,靠杀人,大家都希望您当君主,都愿意让您统一了。则您根本不用杀人。您越杀人,大家就越怕您,怎么让您统治呢?要让大家归心似箭,在您这里有好处,没有好处谁会跟随您呢?这就是仁政,不过君王们是用恐惧的手段统治老百姓。孟子让大家行仁政,当老百姓爱护自己,梁襄王始终是听不懂的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