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帝王各有各的不同,但是周幽王姬宫湦的苦处和难言之隐,怕是中国历代帝王里也难以吐槽的。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的亲生儿子,自己的岳父和周朝自建国以来的敌人—戎狄居然会联合在一起来攻打自己,最后不仅导致自己在骊山下被杀,甚至连最自己的爱妃褒姒和太子姬伯服也难逃厄运。
不过对于周朝来说,这还不是最坏的情况。因为接下去继位是那个弑父的姬宜臼,怎么讲也是周朝皇室血脉,不算国家灭亡,所以他自号周平王,延续了大周的统治。但是,既然姬宜臼和自己的外公是借戎狄的军力才最终夺得王位,那么总要给人家一点好处。于是便把周朝原本都城镐京一带的地盘留给了戎狄。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郑国、秦国和晋国等诸侯的护送下把都城迁到了洛邑,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而这个时候,谁都没有料到,一个原本是给周天子养马的马夫后代。因为周平王的东迁,使得他轻易获得了周朝大片以西的土地,由此国家开始日益壮大,最后不仅灭了周朝,更是开启了中国君主集权制的历史,它就是—大秦帝国。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东周灭亡所伴随的诸侯崛起,来看看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一个怎样的因果联系。从而探究实力强大的周朝,是如何悄无声息湮灭的。
一谈到东周的衰落,最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东周时周天子的威信下降。周平王东迁时间为公元前770年,而“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小白正式确定自己会盟霸主,完全无视周天子的时间为公元前656年。换句话说,从东周开始,周天子的威望就在下降,仅仅过了一百年后就弱到了完全压不住诸侯地步了。
毫无疑问这对于任何一个封建统治者来说,实际上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和恐怖的事件。
当然了,这一部分的原因归结于周平王联合周朝宿敌戎狄合谋篡位,以致于周天子的威信被降低。而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周朝建国以来,长时间分封制度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宗亲以及大臣获得封地,成为诸侯王,并逐步壮大。
其中最早对周天子权威进行质疑的诸侯国,并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而是“春秋三小霸”之首的郑庄公姬寤生。郑国开国君主郑恒公姬友本为周厉王幼子,后被封于今河南新郑市一代,建立郑国。
作为周朝皇室宗亲以及毗邻中原核心地段的郑国,东周后的郑庄公一手利用周皇室的优势扩充土地,一边联合齐鲁两大国瓜分卫、宋、陈、蔡等非皇室宗亲之后的四小国,最后甚至在公元前712年灭了西周初年大臣许文叔后裔所封建立的许国(十年之后,郑国大乱,许穆公复建许国,再开战事,此处不表)。
要知道许国封地为河南许昌县及临颍县北、鄢陵县西南等一大片土地,被誉为“中原之中”,其地理位置几近无可替代,如今被雄心勃勃的郑庄公所吞并,犹如一把利剑直接悬挂在周天子的头上。于是公元715年周桓王任命虢公林父为右卿士,以分郑庄公之权,8年后免去郑庄公左卿士之职务,全方位打压郑国的势力。
可郑庄公自然也不是吃素的,他索性就蹲在家里拒绝朝觐周桓王。这在当时自然算是大逆不道,于是公元前707年秋,周桓王征调与郑国有过节的陈、蔡、卫三国军队于郑国激战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然而尴尬的事情发生了,郑庄公居然赢下了这场战争,甚至史书记载周桓王肩膀中箭,军队大乱。
“繻葛之战”的失败对于东周的打击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不仅周天子的威望进一步下降,郑庄公成就春秋三小霸之名,更使得之后齐、晋、楚、秦等诸侯大国的崛起。不过和绝大多数人觉得周朝就此变得在诸侯中毫无威信不同,繻葛之战虽然使得周天子名望下降,但是其天子之名,依旧可震慑四方。
哪怕是之后齐恒公姜小白,借助齐国疆域濒临大海,内靠中原,物产丰富还可以煮盐垦田的优势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威言直逼周天子的时候,他依旧还需要借助周天子的名义“尊王攘夷” 。
《左传》中说:
僖公五年: “秋,诸侯盟。王使周公召郑伯,曰: ‘吾抚女以従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
可见虽然当时齐桓公强势,但是周天子依旧可以用倾向齐国的敌对国楚国和晋国对其进行扼制,达到实力平衡。只是万万没有想到,公元前658年的一场剧变,正式宣告了周天子的没落,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假道伐虢。
虢,是周文王两个弟弟虢仲和虢叔的名字。公元前1046年虢仲被封在制邑(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建立东虢国;虢叔封于雍邑(今陕西宝鸡东)建立西虢国。人家毕竟是周文王的亲弟弟,所以自虢国建立以来,他们和周皇室的关系就非常密切。并且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周天子对虢国也特别仪仗,虢国的国君历代也是周天子的卿士,犹如宰相。
虢国的这种情况,各诸侯王自然也看在眼里,正所谓除王先剪羽翼,更何况其地理位置几近东周核心区。公元前658年,此时已经成为春秋霸主的晋献公借道和虢国有矛盾的虞国,灭了北虢国,三年后,又借道虞国灭了南虢国。正所谓“杀人要灭口”,所以班师回朝的晋献公顺手就把虞国也灭了。即春秋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两次“假道伐虢”。
假道伐虢成为周天子威信真正变得“一文不值”的开始。晋国通过吞并虢国和虞国成就春秋最大的霸主。东周皇室失去虢国之后不仅军事力量完全依靠晋国,与原本西面的领地也逐渐被剥离。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其长子子猛和庶之子朝发生夺位之战,子猛为避战乱迁都今洛阳白马寺之处。到了周考王时期(公元前440年),考王封弟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恒公,史称“西周国”。
这是东周朝中“西周国”的开始,公元前367年,西周国周威公去世之后,小儿子公子根在赵、韩二国的协助下再分西周国,带着自己人迁都巩(河南巩义市孝义镇),史称“东周国“。就此,周天子一分为二,分而治之。不仅再无半分威信,更是对周围强大的诸侯国屈膝献媚,以保周全。
这边是两个周天子的懦弱,王畿之地龟缩不过几座城池;另一边则是战国七雄的形成,周朝统治进入尾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卫国人商鞅,成为七国霸主,史称“商鞅变法”。公元前256年,西周国在“合纵连横”中出兵伐秦,秦昭王大怒,逐派兵伐西周,西周国灭,同年周赧王去世,一般历史中把这年当做是东周朝彻底灭亡的日子。
不过实际上此时代表着“周皇室血脉”的还有东周国,只是当时的东周昭文君并不算“周天子”,所以也不能算周朝的延续。不过昭文君却非常想为周赧王报仇,于是也加入了诸侯国讨伐秦国的队伍。为此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派相国吕不韦灭东周国,东周昭文君去世,代表着“周皇室”最后的断绝,同时历经两朝800年的周朝皇室彻底从历史中消失了。
不管是商的灭亡,还是周的灭亡,我们不难看出归根结底还是“分封制”所带来的天然缺陷。分封太多,导致了“天子”威信的下降。到东周国和西周国的时候,一般认为到此时周朝皇室已经再无地可封,同时也宣告了他们的断绝。
在我国,史学家一般把清朝灭亡之前的时代统称为“封建社会”。但实际来说,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的“封”,是伴随着周朝灭亡而结束的。
而秦始皇一统天下,中国进入君主集权制,直到近代史的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