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水体水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多年未记录到的小灵猫等野生动物,獐、麋鹿等曾在上海生活过的物种通过引入工程相继“返沪”;森林覆盖率达到19.4%……今天的“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市民身边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主要水体水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介绍,2018年,上海基本消除黑臭河道,2020年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从根本上解决了河道污染。2021年,主要水体水质优于Ⅲ类比例达80.6%,为历史最好水平。四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黄浦江、苏州河、淀山湖等重要河湖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标、鱼类数量均呈增长,土著鱼类种群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的生态景色再次显现。黄浦江、苏州河中心城区核心段两岸全线贯通,苏州河水上旅游航线正式开通,“一江一河”已经成为上海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市水务局副局长阮仁良介绍,上海是一座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全市河湖总数达到4.7万个,总长超过3万公里,每一平方公里区域就有4.8公里河道,老百姓身边随处可见河道。十年来,上海积极推进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等工作,全市河湖水环境面貌实现了根本好转,全市设置市-区-街镇-村居四级河长,6300余名河长对4.7万多个河湖管理实现全覆盖。

此外,上海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治水项目,水环境品质不断提升,以“一江一河”为牵引加快岸线贯通开放,打造“一区一廊”水生态廊道,让治水成果惠及更多市民。

上海生态环境治理费用(主要水质水体达历史最好水平)(1)

森林覆盖率达到19.4%

程鹏介绍,这十年,上海的生态空间大幅提升。到2021年底,上海森林覆盖率达到19.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8平方米,实现从“一张报纸到一张床,再到一间房”的飞跃,“环、楔、廊、园、林”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上海将拥有千座公园,市民身边的绿色越来越多。

环境改善了,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逐渐恢复,市民发现身边的野生动植物越来越多。

2018年,上海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对自然保护地进行归并整理优化,目前整个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的面积超过2500平方公里。

崇明的森林覆盖率超过30%,崇明东滩开展互花米草整治修复后,小天鹅等历史上曾经很多,但后来数量减少的鸟类又重新回来了。去年,监测到小天鹅已经超过1000只。崇明有11种鸟类的数量占全球水鸟种群数量1%以上,崇明东滩被列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遗产提名地。

这十年,貉、多年未记录到的小灵猫等野生动物,獐、麋鹿等曾在上海生活过的物种通过引入工程相继“返沪”;长宁区“生境花园”、复旦大学“貉以为家:公民科学助推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科教”,都列入到COP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 全球典型案例”。

上海生态环境治理费用(主要水质水体达历史最好水平)(2)

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高

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唐家富介绍,《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实行三年,成效显著,目前全市湿垃圾资源利用和干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共24座,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从2018年的1.5万吨/日上升到今年的3.1万吨/日,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唐家富介绍,上海的生活垃圾分类已经从原来的单打独斗,变成齐抓共管,市、区、街镇各级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落实,每月召开垃圾分类工作例会、研究垃圾分类动态进展已成为街镇重点工作内容之一。

垃圾分类也已从社区治理难点,成为撬动社区治理的有力支点。2021年底,全市14.32万市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工作满意度评价活动中,93%以上的市民对垃圾分类给出“五星好评”,98%以上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表示满意。

上海生态环境治理费用(主要水质水体达历史最好水平)(3)

成为全球碳实物交易量最大的市场

今年夏天,上海出现持续高温天气,节能减排成为热点。程鹏介绍,上海是比较早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城市之一,去年7月16日,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已经纳入发电行业一共2162家,一上线就成为了在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截至9月26日,碳排放的配额CEA成交量是1.95亿吨,成交额是85.59亿元,成为全球碳实物交易量最大的市场。

上海还将创新建立碳普惠机制,通过对企业、中小企业、社区、个人、中小型项目和市民个人低碳行为进行量化、记录和激励的模式,通过行之有效的可监测、可计量的方法学进行探索,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简约生活方式,鼓励全民节能降碳,社会机制制度创新,为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