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

清华附小的一群小学生

通过大数据整理

发现苏轼诗词中

出现频次最高的词语

竟是苏轼的弟弟“子由”二字

说实话,论兄弟关系

历史上可以与其比肩的

如果不算潘粤明和潘粤暗两兄弟

或许只有海尔兄弟了

一句诗总结苏轼的一生(苏轼的诗词为何229次提到弟弟)(1)

想起来现实中潘粤明没有一个亲弟弟,觉得现实好残酷

一句诗总结苏轼的一生(苏轼的诗词为何229次提到弟弟)(2)

成人版海尔兄弟,未成年请自动屏蔽此图

提起苏轼

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即使没上过几天学的人

也可以顺口诌来

这首诗就是写给他弟的

词的前面有写作该词的时间缘由: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一句诗总结苏轼的一生(苏轼的诗词为何229次提到弟弟)(3)

所以王菲的这首《明月几时有》是歌颂亲情的?

壹 “三白”兄弟情

当事人苏轼谈到和弟弟的关系

对朋友刘贡父说:

那年我和弟弟在外准备考试

每天就吃“三白”

你们都不知道有多好吃

反正我吃过后

不觉得世间的八珍有啥好的

朋友就问

“三白”是啥啊?

苏轼答道

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盎饭

一句诗总结苏轼的一生(苏轼的诗词为何229次提到弟弟)(4)

“日享三白,食之甚美,不复信世间有八珍也。”

这时朋友睁大了眼睛看着苏轼

再摸摸他额头

又掐掐自己肉

不发烧也没做梦啊

弱弱地心想:好吃在哪啊?

你们这群庸俗的人

吃饭最重要的难道不是和谁一起吃吗

难道是饭菜本身吗?

一句诗总结苏轼的一生(苏轼的诗词为何229次提到弟弟)(5)

我们吃货认为:吃什么更重要!

贰 离别

要谈及兄弟二人感情

就要从他们的第一次分别说起

公元1061年 嘉祐六年

苏轼去陕西一地方去做官

苏辙因直言受王安石集团打击

选择留京侍父

这次分别是两个人

从小到大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分离

一句诗总结苏轼的一生(苏轼的诗词为何229次提到弟弟)(6)

王安石像,苏氏兄弟非变法派,王安石集团掌权之时,对苏辙进行“打击报复”

当时已是冬天

苏辙一直送哥哥到郑州西门

两人依依不舍 不舍依依后

苏轼望着苏辙远去的背影

不禁神情恍惚

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于马上写下了著名的

《辛丑十一月九日,既与子由别

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其中两联: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感人至深

一句诗总结苏轼的一生(苏轼的诗词为何229次提到弟弟)(7)

苏轼像

两个人第一次跟着父亲离开老家眉县

赶往汴京的路上

就养成了写唱和诗的习惯

【名词解释】唱和诗:唱和诗是古代诗人相互间应答酬谢所作的诗词。二苏在唱和诗上更有发展。

一句诗总结苏轼的一生(苏轼的诗词为何229次提到弟弟)(8)

苏辙像

这次分别后

唱和诗的使用更加频繁

苏轼离开没有几个月

兄弟两人就用唱和诗

煲起了电话粥

哥哥写给弟弟:

今年二月啊

哥哥接到命令去属县办公

十三日出去的 去了四个县

完事之后 去了太平宫

晚上在南溪溪堂打的地铺

又去看了大秦寺、延生观、仙游潭

十九号回来的

最喜欢泉鸣洞了

对了,还第一次尝了尝白雪入喉的感觉呢

最爱泉鸣洞,初尝雪入喉。——《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灭决囚禁。自十三日受命出府,至宝鸡、虢、郿、盩庢四县。既毕事,因朝谒太平宫,而宿於南溪溪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楼观大秦寺、延生观仙游潭。十九日乃归。作诗五百言,以记凡所经历者寄子由》

一句诗总结苏轼的一生(苏轼的诗词为何229次提到弟弟)(9)

第一次见雪的南方人,鉴定完毕。

弟弟回信说

我最近也去耍了一些地方

景色也还不错

虽然这次没能和哥哥一起来

不过我相信

以后有的是机会哦

到时候

我们白天穿鞋联袂出去

晚上同床和衣而眠

想想就激动

原诗:今游虽不与,后会岂无由。昼出同穿履,宵眠共覆裘。弟兄真欲尔,朋好定谁俦。试写长篇调,何人肯见酬。——《次韵子瞻减降诸县囚徒事毕登览》

后苏轼又事无巨细地

讲述自己近况

如自己跑去游普门寺,想弟弟,写首诗

《壬寅重九,不预会,独游普门寺僧阁,有怀子由》

如九月二十日下雪,“怀子由”,写两首诗

《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

如某日生病了,外面还下雪了

无聊,想弟弟,写首五百言的诗

《病中,大雪数日,未尝起,观虢令

赵荐以诗相属,戏用其韵答之》

一句诗总结苏轼的一生(苏轼的诗词为何229次提到弟弟)(10)

只有你 懂得我 就像被困住的野兽 在摩天大楼 渴求 子由~

所以诸位

今天我们有幸可以知道当年

苏大文豪某段时间干了什么

全赖他对弟弟的宠爱

叁 约定与诀别

当年苏氏兄弟二人在外备考

某天翻开课外习题 看到一首

韦应物的《与元常全真二生》

其中有“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一句

两人很是感慨

遂立下盟约

他日不要贪恋高官厚禄

一定早日引退

共为闲居之乐

这一约定

成为贯彻两人唱和诗的重要主题

如“乌台诗案”中

苏轼以为自己命数不长

就留下了一首诀别诗(绝命诗)

写给苏辙

诗中先是夸耀当今圣上英明

后又遗憾与弟弟

“夜雨对床”的约定不能兑现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须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御史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

这首诗本来是苏轼让狱卒

转交给苏辙的

但却被宋神宗看到了

神宗很是感动

动了恻隐之心才没有杀掉苏轼

后来多方营救

才免于一死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后弟弟带苏轼家眷前往黄州

苏轼去迎接

此时写给弟弟的诗

已然有看透世间名利

“早晚青山映黄发,相看万事一时休。”

——《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五月,子由复至齐安,以诗迎之》

苏辙的回复也透着一种

淡泊名利,及时行休的态度

“从此莫言身外事,功名毕竟不如休。”

——《在磁湖滞留二日,寄子瞻诗》

肆 闲情志趣

除了想念之外

两个人也会写一些有趣的日常

如两人分开后第三年

苏辙写诗和哥哥讲起自己种菜的事情

诗名就叫做《种菜》

弟弟说

哥 我种菜了

可是老不下雨 长不起来

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

菘葵经火未出土,僮仆何朝饱食羹。

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

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

——《种菜》

哥哥用自己境遇作为回答

我这里春笋虽然发芽

但还不能吃

去年的腌菜都长毛了

但是为兄把野荠菜挖来吃

吃得也很快乐嘛

所以就不要悲叹了

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

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

——《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

一句诗总结苏轼的一生(苏轼的诗词为何229次提到弟弟)(11)

现代人就不怕种菜没水,就怕隔壁老王来偷菜

也有回忆了四川老家的风俗的

如苏轼写的一首以“馈岁”主题的诗

弟弟啊 你记得吗

咱们老家那里过春节

时兴送人东西

叫做“馈岁”

有钱人家用那么大盘子装鲤鱼

用笼子装一对兔子送别人

奢侈得很呢

穷人家过年就不一样

只能拿着自己家饼儿、糕儿送别人

但是礼轻情义重啊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

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

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

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

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馈岁》

苏辙说:

是啊,是啊,这事我也记得

咱们老家的人还特讲究

宁愿自己不吃

也要准备东西送给别人呢

乡人慕古俗,酬酢等四坐。

东邻遗西舍,迭出如蚁磨。

宁我不饮食,无尔相咎过。

相从庆新春,颜色买愉和。

——《次韵子瞻记岁暮乡俗三首》之《馈岁》(节选)

东坡先生听闻弟弟日渐消瘦

很风趣写诗给弟弟

讲自己在海南的见闻

当地人几乎顿顿吃山芋

有时候吃熏老鼠和烧蝙蝠

以前哥哥啊

听到有人蘸着蜜吃初生的老鼠

觉得恶心得不得了

最近呢

也稍微能接受蛤蟆虾子一类的

想起京城的日子简直奢侈

不过这样也好

省了有将军肚

被别人说咱坏话

一句诗总结苏轼的一生(苏轼的诗词为何229次提到弟弟)(12)

“烧蝙蝠”,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而且他告诉子由说

消瘦未必不是好事

有朝一日我们兄弟相见

看着对方都成了清癯的仙人

骑上黄鹄就可以回故乡了

(注:黄鹄,一种鸟,据说骑上可以升仙)

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

土人顿顿食署芋,荐以薰鼠烧蝙蝠。

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

十年京国厌肥羜,日日烝花压红玉。

従来此腹负将军,今者固宜安脱粟。

(俗谚云:大将军食饱扪腹而叹曰:我不负汝。左右曰:将军固不负此腹,此腹负将军,未尝出少智虑也。)

人言天下无正味,蝍蛆未遽贤麋鹿。

海康别驾复何为,帽宽带落惊僮仆。

相看会作两臞仙,还乡定可骑黄鹄。

——《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

【注释】:这里的将军肚,不是现在的将军肚。俗谚中说,大将军吃饱了,抚摸着肚子说,我可对得起你啊。旁边的侍从说,将军是对得起您这肚子了,但是这肚子对不起将军您啊,有如此肚量,却毫无智谋,这不是对不起您吗?苏轼这里说自己没有此腹负将军,隐喻自己不会被人抓住把柄,遭人诽谤。

弟弟同样豁达

说你比我苦多了

我这一身皮囊

所在即所安了

你别回来时候

瘦的跟我一样

咱俩就都跟骑的那黄鹄似的了

海南老兄行尤苦,樵爨长须同一仆。此身所至即所安,莫同归期两黄鹄。

——《子瞻闻瘦以诗见寄次韵》(节选)

新媒体编辑 李凡宗 校对:陆爱英

参考资料:

赵晓星,论苏辙、苏轼唱和诗

黄莹,苏轼苏辙兄弟唱和诗研究

梁益萍 ,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及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