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亚洲最早实现工业化的经济体,日本曾经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凭借二战结束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日本也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强国。1995年,日本的全球商品出口贸易额占比超过了8%,与美国、德国同为全球商品出口贸易额规模最大的三大经济体。

在工业化化全球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早期工业化经济体中,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一个经济体,日本经济不仅失去了增长的速度,其制造能力相对缓慢的增长,也导致了其在全球商品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下降。2021年,日本全球商品出口贸易额占比已经不足4%。

高技术附加值的电子电气商品和其它商品,曾经都是日本的贸易顺差商品。随着出口贸易额相对缓慢的增长,在失去全球商品出口贸易额份额的同时,高技术附加值商品也成为了日本的贸易逆差商品。而失去了高技术附加值商品带来的出口贸易额增长后,不仅日本商品出口贸易额失去了增长的趋势,商品贸易顺差率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作为经济外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品贸易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内循环的一种反映,商品贸易平衡带来的资金流入和流出,也对经济内循环的系统均衡产生持续性的影响。本文以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的数据为基础,从贸易规模、贸易平衡、贸易伙伴、分类商品贸易、按技术附加值分类商品贸易以及高技术电子电气商品贸易等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和多个层面对日本商品贸易发展趋势进行了数据可视化呈现,从中,读者可以看到在过去20多年中,日本商品贸易的总体发展趋势,与不同贸易伙伴的出口和进口贸易额关系以及贸易平衡关系的变化。也可以通过日本和全球的视角对日本分类商品贸易的变化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可以在一个以数据为基础的“视界”下,得出对日本商品贸易发展的系统性认知。

日本出口增长率(全球出口贸易额占比已不足4)(1)

图 1 日本商品贸易(1995-2021)

2011年,日本对外商品出口贸易额超过了8千亿美元,也创下商品出口贸易额的最高水平。在随后的10年中,日本商品出口贸易额基本都在6千亿美元到8千亿美元之间波动。随着出口贸易额增长速度相对变缓,从1995年到2021年,日本商品出口占全球商品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也从8%下降到4%以下。

日本的商品进口贸易额大体与出口贸易额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相对较快的进口贸易额增长速度,也使得日本商品贸易顺差率在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较大的下降趋势。受出口和进口贸易额变化的影响,从2012年至2021年,日本已多次出现了商品贸易逆差。其中,在2013年和2014年,日本的商品贸易逆差规模都超过了1千亿美元。

日本出口增长率(全球出口贸易额占比已不足4)(2)

图 2 日本商品贸易地区分布(1995-2021)

随着工业化全球发展,亚洲成为近20多年来全球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作为亚洲地区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日本的商品贸易也与亚洲地区形成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与亚洲的商品出口和进口贸易额占日本全球贸易额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受出口和进口贸易额变化的影响,日本与亚洲地区的贸易平衡关系在过去20多年中,处于顺差和逆差的交替变化状态。

美洲是日本商品出口和进口贸易额规模第二大的地区,也是日本商品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欧洲是日本商品出口和进口贸易额规模第三的地区,受出口贸易额增速相对较慢的影响,欧洲已经成为日本的商品贸易逆差地区。

相对于商品出口贸易额而言,与大洋洲和非洲商品进口占日本商品进口贸易额的比重更高,较高的进口贸易额占比,使得日本与大洋洲和非洲也是商品贸易逆差关系。

日本出口增长率(全球出口贸易额占比已不足4)(3)

图 3 日本主要商品贸易伙伴(1995-2021)

美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德国、英国、越南、法国、印度是日本的主要商品贸易伙伴。日本对上述贸易伙伴的商品出口贸易额占比已经超过了60%,从上述商品贸易伙伴的商品进口贸易额占比也超过了50%。

在工业化全球发展的大背景下,经历4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大陆,已经取代了美国成为日本商品出口贸易额和进口贸易额规模最大的商品贸易伙伴。在日本的主要商品贸易伙伴中,中国大陆也是日本贸易逆差规模最大的商品贸易伙伴。

韩国和中国台湾同属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作为工业化全球发展的亚洲新兴经济体,韩国和中国台湾也是除中国大陆和美国之外,日本最重要的两个商品贸易伙伴。中国大陆、美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占日本商品出口贸易额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

作为后工业化发展时代的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越南与日本的商品贸易关系不仅越发紧密,受进口贸易额相对较快的影响,日本与越南之间也保持着商品贸易逆差关系。

除了中国大陆与越南外,在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中,日本与法国也是商品贸易逆差关系。

日本出口增长率(全球出口贸易额占比已不足4)(4)

图 4 日本分类商品贸易(1995-2021)

作为亚洲最早实现工业化的经济体,日本的GDP规模曾经排名全球第二。凭借着工业化的先发优势,日本在机械和运输设备这个制造业核心商品领域积累了较大的技术优势和制造能力优势。机械和运输设备占日本商品出口贸易额的比重曾经高达70%。作为日本最主要的一大类出口商品,日本在全球机械和运输设备商品出口贸易额的占比也曾超过了15%。凭借着制造技术和制造能力优势,机械和运输设备也是日本最主要的贸易顺差商品。

受制造能力增长速度较慢的影响,过去20多年中,日本在机械和运输设备领域的全球出口贸易额占比呈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2021年,日本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贸易额全球占比已经下降至5%左右的水平。

除机械和运输设备外,杂项制品、制成品和化学品等制造商品是日本另外三大类出口商品。相对于机械和运输设备而言,制成品和化学品是日本出口贸易额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的商品。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和强国,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日本,对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等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商品有着较强的进口依赖,其中矿物燃料也是日本最主要的贸易逆差商品。

随着在机械和运输设备领域出口贸易额相对缓慢增长,日本在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领域进口贸易额增长也相对缓慢,全球进口贸易额占比也呈现下降的趋势。

作为亚洲最早实现工业化的经济体和G7集团中唯一的亚洲国家,日本制造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机械和运输设备、制成品和化学品贸易的贸易顺差。而作为一个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经济体,日本不仅在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领域是贸易逆差,在食品、饮料、动植物油脂等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商品领域也是贸易逆差。较高的贸易逆差率,也反映出日本对自然资源较高的进口依赖。

日本出口增长率(全球出口贸易额占比已不足4)(5)

图 5 按技术附加值分类日本商品贸易(1995-2021)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技术附加值工程类商品、汽车和高技术附加值电子电气商品是日本的三大类主要出口商品和贸易顺差商品。在上述三类商品的全球出口贸易中,日本的出口贸易额占比都接近和超过了15%。

在工业化全球发展的大背景下,日本在上述三类商品领域的全球出口贸易额占比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相对而言,在汽车领域,日本仍保持着较强的制造优势,全球出口贸易额占比仍保持在10%左右。在中技术附加值工程类商品领域,日本的全球出口贸易额占比仍维持在5%以上。中技术附加值汽车和工程类商品也仍是日本主要的贸易顺差商品。

在高技术附加值电子电气商品领域,日本的商品出口贸易额全球占比已经下降至5%以下,电子电气商品出口贸易额全球占比的大幅度下降,不仅意味着日本在信息产业核心商品领域的制造能力优势大幅度下降,意味着日本在信息产业领域的全球影响力大幅度下降。

随着出口贸易额相对缓慢的增长,电子电气类商品已经从日本的贸易顺差商品变为了贸易逆差商品。电子电气商品和非电子电气类高技术附加值商品从贸易顺差商品到贸易逆差商品的变化,不仅导致了日本商品贸易顺差的下降,也意味着日本在高技术附加值商品领域正逐渐丧失制造技术和制造能力的优势。

日本出口增长率(全球出口贸易额占比已不足4)(6)

图 6 日本高技术附加值电子电气设备出口(1995-2021)

作为亚洲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凭借着在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的先发优势,日本在高技术附加值电子电气商品制造领域曾经具有全球较强的竞争优势,其商品出口贸易额全球占比一度超过了15%。高技术附加值电子电气商品占日本商品出口贸易额的比重曾经超过了27%,作为重要的出口商品,高技术附加值电子电气商品也曾是日本的贸易逆差商品。

芯片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础性核心商品,也是日本高技术附加值电子电气商品中,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商品和贸易顺差的重要来源。随着芯片出口贸易额的波动性变化,日本芯片出口占全球贸易额的比重也从20%以上,下降至4%以下。

电信设备、数据处理设备、办公设备是信息产业中重要的生产设备,凭借着制造能力的优势,日本也曾经是全球电信设备、数据处理设备、办公设备重要的出口地。受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日本在电信设备、数据处理设备、办公设备领域的制造能力大幅度下降,由此导致的出口贸易额大幅度下降,不仅导致了上述商品占日本商品出口贸易额以及上述商品全球商品出口贸易额比例的下降,也使得上述商品从日本的贸易顺差商品变为了贸易逆差商品。在电信设备和数据处理设备领域贸易逆差的不断增长,也是日本高技术附加值电子电气商品从贸易顺差商品变为贸易逆差商品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相对于芯片、电信设备、数据处理设备等信息产业制造商品而言,在其它电气机械和设备以及电子诊断医疗科学仪器等高技术附加值电子电气商品领域,日本的商品出口贸易额全球占比还保持着近10%左右的较高占比,由此也反映出日本在上述商品领域还具备较强的制造能力优势,同时,也反映出日本作为早期的工业化国家,在高技术附加值商品领域仍保持着一定的技术水平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