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运营转化(电商运营变私人)(1)

□王奕(重庆大学)

又是一年春招时。2月10日,一名求职者将自己应聘时的聊天内容曝光,引发网友热议。网络平台上的招聘信息显示,该公司招聘电商运营岗位,主要负责网店的系统性运营与推广工作。该求职者欣然应聘,与公司工作人员微信聊天时,却被问及有无兴趣做私人助理,能否接受有补贴的潜规则。(2月11日 九派新闻)

招聘信息上写着电商运营,实际上却要求女性求职者做“私人”助理,这种“挂羊头卖狗肉”式招聘早已屡见不鲜。几天前,“应聘秘书被告知做老板女友”的类似新闻也被爆出,如此荒唐的网络招聘乱象,不仅浪费求职者的精力,消耗着求职者的热情,也消耗着用人单位与网络求职平台的信誉,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新媒体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迭与就业需求的普遍提升,一大批网络求职平台应运而生,这无疑为企业与求职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招聘帮助双方进行精准的信息匹配,节省了彼此的时间,既能够帮助用人单位节省人力成本,在短时间内高效解决人才需求问题,也为求职者提供了更多机遇。不过,一些用人单位过度包装甚至捏造职位描述、薪资待遇等信息,对求职者产生误导,这是一种不道德的欺骗行为,很可能会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更有甚者借着网络招聘的名义做一些违法的事情,钻了法律的空子,求职者稍有不慎便可能掉入“坑”中。一旦被求职者识别,企业“虚假招聘”行为终究会破坏自身的口碑和信誉,甚至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作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对接的桥梁,对企业资质和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予以必要审核,打破求职招聘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促进就业机会流通,理应是网络求职平台应尽的义务。然而,部分网络求职平台未意识到自身的法律责任,为了经济利益而不断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对于用人单位资质信息及其发布的招聘信息把关却不到位,审核流于形式,为网络招聘乱象提供了可乘之机。这些网络求职平台上的招聘信息“水分”多、虚假招聘信息肆虐,甚至存在涉黄涉诈等违法问题,这很可能使平台面临信任危机,甚至破坏就业市场稳定与社会稳定。

为破解网络招聘乱象,用人单位招聘时必须秉承诚信原则,爱惜自己的羽毛,保证招聘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同时,网络求职平台必须加强对用人单位营业执照、岗位介绍、薪资待遇等信息的把关,建立长效审核机制与有效的求职者维权渠道。此外,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网络求职平台的监管,提高平台的违法成本,一旦发现虚假信息要严肃处理,维护市场秩序,还求职者一片良好的市场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