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李下不整冠,瓜地不系鞋”,是何意?做人要有眼力见

古人常说一句俗语,叫“李下不整冠,瓜地不系鞋”。这句话主要是告诉我们,一个行为端庄的人,应该有眼力见,懂得避嫌。走到别人家的李子树下时,即使帽子歪了,也不要用手去扶正,因为扶帽子的动作很像伸手摘李子,容易让人怀疑你在偷窃。经过别人瓜田的时候,就算鞋子掉了,也不要弯腰去提,不然容易让人怀疑你偷瓜。这两种行为,都非常容易引起误会,如果想要避免那些不必要的麻烦,最好不要去做。

古代人犯法就要面壁思过三十天:古人说李下不整冠(1)

唐朝文宗皇帝在位时,有一个叫郭宁的官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送到了宫中。不久,皇帝便把郭宁迁到陕西去做官。朝廷上下顿时议论纷纷。唐文宗非常不解,于是便找来当时朝中最为直言敢谏的大臣柳公权唐文宗说,郭宁这个人是外戚,他的继女是当今的太皇太后,他自己也干过大将军。现在我只不过是让他去陕西当个主事官,又有什么不妥呢?

柳公权无奈道:因为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得到这个职位,是因为他把两个女儿送给你的缘故。唐文宗解释说:郭宁的两个女儿进宫,是送去陪伴太皇太后的,跟我没关系。柳公权叹息: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古代人犯法就要面壁思过三十天:古人说李下不整冠(2)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能明白,郭宁和皇帝之间只是纯粹的工作关系,皇帝给他派官也只是看中了他的才能。但对于那些眼红的,爱说闲话的人来说,他们才不管事件背后的弯弯绕绕,随便污蔑你一下,就让你百口莫辩了。有人可能会说,自己行得正坐得端,不怕旁人的议论。但李树下正冠,瓜地里系鞋难道不是正常的需求吗?但为了不至于让别人生疑,就算确有需要,也要忍着。毕竟每个人都活在世俗的框架下,活在别人的声音里,适当的时候必须要懂得避嫌。

古代人犯法就要面壁思过三十天:古人说李下不整冠(3)

现实中很多场合也要懂得避嫌。比如在恋爱关系中,即使你有再要好的异性朋友,也要谨记不要单独在一起相处。也许你认为没有什么,只是朋友间相处罢了,但是这在外人,尤其是你的另一半看来可不一定是这样,如果不懂避嫌,恋人之间很容易爆发矛盾,一段原本好好的姻缘就会因为这个原因被拆散。

再比如在生活中,再好的朋友也不能随便干涉别人的隐私,随意去掺和人家的家务事。朋友就是朋友,你们之间还是有些距离的,也许你们关系很好他会选择告诉你一点,但倘若人家不愿意说,你也不要问,不管是你是出于关心还是什么,老是探究别人的事情总归是不好的。再说,清官也难断家务事,到时候把自己也搅进来,更是得不偿失了。

古代人犯法就要面壁思过三十天:古人说李下不整冠(4)

工作中也是如此,刚入职的新人不懂职场上的避嫌规则,为了讨好上级,很容易做出一些能力之外的事,比如主动与异性领导单独相处,做工作之外的事讨好领导,虽然本身目的是为了给领导留下一个好印象,但由于接触太过频繁,难免会让其他同事产生不好的联想。更不用说,万一流言蜚语传到领导的耳朵里,他为了避嫌,直接给你记一个大过。费力不讨好。

古代人犯法就要面壁思过三十天:古人说李下不整冠(5)

总的来说,做人就是要明白自己的身份,避嫌是尊重他人表现。社会交往不是那么简单的,对别人不好不行,太好也不行。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想清楚对方是你什么人。人活着要懂得瓜田李下之嫌。如果你觉得避嫌太累,很快你就会发现不避嫌更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