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莫秀蓉 文广,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高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莫秀蓉 文广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维度,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方面还面临着机制、方式和认知三个方面的挑战。
在机制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机制还不够健全,在相关课程设置上呈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和碎片化,没有充分利用好网络教育阵地;在教育方式方面,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渠道较为单一,仅以教材和课堂为依托进行知识灌输,未能充分挖掘实践教育中志愿服务、实地考察等方式;在认知方面,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方面还存在着偏差,部分大学生陷入了传统文化虚无主义、复古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思想困境,甚至少许大学生缺乏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所以,当前亟需从以下方面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途径,使“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具生动性、教育性、传递性。
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管理机制是第一要义。其教育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方向,完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管理机制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高校党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承担主体责任,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针政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始终牢牢把握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而网络化、个性化教育的需要,使得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以更积极的态度创新教育方式,适应新兴媒体的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不局限于课堂、校园,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利用好“双微”等网络平台,有目的的宣传、开展网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线上教育,办好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需求的高校教育。
丰富高校里活动仪式教育与志愿服务元素是核心所在。在活动仪式教育中,高校在充分汲取古代活动仪式教育的精华,不断丰富升旗仪式、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仪式教育内容,有效地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应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同时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培训中加强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使教师能有效、充分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引领大学生在激励自强的民族气节中沉浸式学习,并通过设计巧妙的情感实践体验,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亲和力,努力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愿服务中,要厘清志愿服务中的“自愿”与“服务”:自愿即认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要积极使用灵活多变的融入组织模式,有效开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也要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在德育为先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保持崇德向善的校园风尚,实现大学生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提升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意识是时代要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主动更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主动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充分利用“自教”的形式实现教育目标;学生要提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在学习生活中切实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积极了解并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脉络与本质特征: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线的多元文化体系,既滋养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与发展,也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的变化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十四五规划”里的一项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拓展以文育人的领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融入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来,完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实现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引导大学生理性辩证分析现实问题,弘扬真善美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办好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高等教育。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