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也称行旅,一般指行旅的人出行所带的东西。比如包裹、箱子、雨伞、衣物、食物等。

行李为何叫行李(行李是什么东西)(1)

行李

行李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沿用。《校注》:行李本义为使者,《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在唐代口语中有‘旅行’、‘外出的前驱者’等引申义。杜预注行李,使人也。朱骏声释“李”行旅。

行李为何叫行李(行李是什么东西)(2)

行李

“行李”一词在春秋至两汉时代,其含义几乎都指“人”而没有涉及“物”。

行李指出使的使者,这层意思用了很久,一直到了两晋南北朝时,开始由特指的使者向普通人转变,就是外出游学的人,外出旅游的人。但指这些人时,用的是行旅。

到了明朝的时候,开始实指出行所带的东西,比如在明朝嘉庆十六年中举的戏曲家冯惟敏在《南锁南枝·盹妓》中说:半夜三更路儿又蹊跷,东倒西欹顾不的行李。

而现在,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旅行中需用的少量物品。

至于为什么叫行李,李在古代通理,它的本意是指行使理的使者,或者说是行使礼法的使者。古代出使的使者,到了别国后,首先就要抢占道德制高点。有了理,有了礼法,你的出使就是正义的。不要轻视这个理和礼法在古代对古人的约束作用。秦朝以前,那是礼法的天下,那是真正的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行李为何叫行李(行李是什么东西)(3)

行李

所以,你出使,得有理,得有礼。理通李,行李也就是师出有名的出行使者。

行李,在古代至少有三种用法:

1、行人、使者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 明刘基《春秋明经·卫人立晋》:“奈何讨贼之后,遽尔相率自置其君,而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天子,视周室如无人焉。”

2、行旅的人

汉蔡琰《胡笳十八拍》:“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唐杜甫《赠苏轼望》诗:“别离已五年,尚在行李中。”

3、出门时所携带的东西

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那时兴哥决意要行,瞒过了浑家,在外面暗暗收拾行李。”

朱自清《背影》:“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最后,普及一下行李小知识:

飞机上可以带多少行李?哪些不能托运?

行李为何叫行李(行李是什么东西)(4)

行李

飞机上可以带重量不超过5公斤,体积不超过20×40×55厘米,并且尺寸不超过20寸以上的行李箱登机,否则就要办理托运。当然,因各航空公司要求不同而不同。

行李为何叫行李(行李是什么东西)(5)

行李

不能托运的行李有:重要文件和资料、证券、货币、汇票、珠宝、贵重金属及其制品、银制品、贵重物品、古玩字画、易碎或易损坏物品、易腐物品、样品、旅行证件等。当然,还有以下几种不能托运:

a.违禁品,易燃易爆物,或者其他国家明文规定的其他违禁品不可随身携带也不能办理托运。

b. 锂电池,充电宝,必须随身携带,不能托运。

c. 行李托运有错运,丢件的可能,所以贵重物品,急用物品,不可替代的物品应当随身携带,不要托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