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抑或燕京的名字换了,但那些虚虚实实的景儿,却一直在呢。无论整块整片的城墙,还是散落在各处的一座碑,一汪水,一处院落,都在昭示着,这座城的风云往事,婉约情怀。

燕京十景有哪些(再聊燕京那些景儿)(1)

元大都的城墙遗址公园,曾经路过,没有进去,因为觉得它是那样一个所在,你来或不来,我都在这里。作为一个蒙古族女子,我向来都认为自己应该生活在元代。在草原策马奔腾,或者怎样?我不知道,关于个人和民族的历史,想象仅限于此。往事不堪回首,被魏武一鞭子挥走了。

生活并行走于这个城市二十载,我所能想起的,为数不多的景点之一,仍旧是诸如陶然亭公园等。去的时候会去顺便看看那位五四的北大才子,还有与他死后相依的师大前辈石评梅女士。再有,实在喜欢这个园子的名字,据说它取自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不用游湖,光听这名字,已然醉了。

燕京十景有哪些(再聊燕京那些景儿)(2)

我也会想起太平湖,有人说是积水潭,我不知道,也没有去考证。我对北京最早的印象,应该就是先生告诉我的,胡同文化,是他讲给我听的,北京的市井,打他那儿来的印象。大学时,和一位师兄去了小羊圈儿胡同,他告诉我这里就是老舍先生创作《四世同堂》的地方,这里的当时的院子。我们还聊起小说里、小说外的很多事情……往事,真的只能回首,师兄只能是师兄了。

终于可以说说柳荫街那个地方。它在厂桥一带,我们大一时的校址,原为清代的涛贝勒府,后为北平辅仁大学。上学那几年似乎对自己的学校也并不以为然,只心怡于它离北海公园近,没事可以溜进去一逛……还喜欢去什刹海转转。那个时候也不觉得夏天怎么热,但会和美院的几个进修的学生,去什刹海游泳。然后吃那里的梅花糕,冰激凌。那个时候也没有酒吧街,烤肉季虽然知道,也是吃不起的,银锭桥上也没有留个影,任自己在四季里一遍遍回想那年那月的柳荫,荷花,还有冬雪……

燕京十景有哪些(再聊燕京那些景儿)(3)

走过京城,走过岁月。

有时从一个地方归来,我会闭上眼,想想这个城市,又为脑子里勾勒的城市的线条而感到神奇,因为它们不再是一个个公园,一处处古迹,一汪汪水,而是那么简单,简单到你眼前似乎就立着那几片瓦,灰的,绿的,琉璃的……简单到所有的建筑归里包堆,就那么两种:一个叫宫殿,一个叫胡同;前者离自己远,后者,自己就在它的腹地,感受它的九曲回肠,感受它的冷暖四季。

而每次抬头仰望天坛的穹隆顶,我总会生出无限感慨:不见它起高楼,不见人楼上坐,只有那天苍苍与大殿茫茫。我,在大殿之外,向远方凝望,远方,有你,有我,有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