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墓园小编知道在办理丧事中会播放到哀乐,哀乐如何选择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要突出时程、主体与爱好的特点,让逝者家属自主选择乐曲或是播放逝者生前喜欢的曲子都是可以的。

丧事哀乐经典(丧事中哀乐的选择)(1)

逝者家属在葬礼上完全可以选择逝者生前喜欢的,或者更符合气氛的曲子。同时,也要注重在丧礼中,每一个过程中最少要有一首乐曲,如入场等候宜选择宁静、庄严的乐曲,家祭时宜选择表现逝者生平、喜好或亲友追思的乐曲,瞻仰遗容时宜选择能够让人内心里的依恋不舍、哀伤释放的乐曲为主。

小编再来说一说关于哀乐的由来,哀乐是在1942年,鲁艺一行九人受陕甘宁边区政府委托、鲁迅艺术学院的委派,前往慰问保卫边区、保卫河防的将士们。同时,大家还担负着一个任务,即深入到工农兵中去收集民间音乐。

安波、刘炽、马可、关鹤童和张鲁,一边采集民间音乐,一边到前线演出慰问。在米脂果印斗区常石畔村,当地人向他们推荐了著名唢呐民间艺术家常峁儿。并从他那里收集了三十多个曲目,尤其令人动情的是丧礼用乐曲《凤凤岭》,于是就记下了这首乐曲的谱子。

据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资料记载,1943年春,刘志丹烈士灵柩从山西移回陕北志丹县。志丹陵园建成时要选一首祭奠英灵的曲子。鲁艺受委托推荐使用了此曲,并组织了一支由小提琴、手风琴、三弦等约十人左右的迎送灵柩乐队,由八路军军乐队、“鲁艺”乐队与民间乐队联合演奏了这首凄楚动人的“管乐曲”,并由安波为此曲填词并唱奏了这首歌,歌名为《公祭刘志丹》。刘志丹成为本曲追思第一人。

丧事哀乐经典(丧事中哀乐的选择)(2)

后被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收入1945年4月出版的民间音乐研究资料丛刊之四《器乐曲选》。

而我们今天最熟悉的,以及毛主席、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举行葬礼时都在使用的,就是由罗浪编曲的《哀乐》。

沈阳墓园小编知道建国后,为了国家礼仪的需要,作为新中国军乐事业的主要奠基人,罗浪对此曲进行了再创作。

在《哀乐》中配置了和声,加入了西方乐器,改成了现在铜管乐的形式;由原来的大齐奏配器形成标准的大军乐队谱;将原本较快的2/4节奏改为舒缓的4/4拍;由最初的一段旋律变奏为如今的三段式结构;并在降E小调的基础上,于全曲最强音处采用临时转大调手法,使曲调在呜咽、悲苦之后又激昂而坚决。开辟出一种“哀而不伤、悲而壮美”的崭新境界。

1945年在张家口悼念阵亡将士的典礼上,罗浪编曲的《哀乐》首次演奏。

1949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这是《哀乐》首次在国家典礼仪式上被采用。中央批准将罗浪编配的《哀乐》正式作为国家葬礼乐曲。

1953年斯大林逝世,《哀乐》第一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丧事哀乐经典(丧事中哀乐的选择)(3)

后来,许多逝者的家属认为《哀乐》表达了对逝者深厚感情,便在葬礼上播放,《哀乐》走向全国,沿用至今。

《光明日报》曾评价称,中国的《哀乐》比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的第三章还要感人,还要深刻,还要悲壮。尤其是此曲的后半段,简直在震人心弦,呼唤着人们灵魂深处的感情。

《哀乐》,是罗浪影响最广的作品之一。尽管罗老一直回避用"创作"这个词来界定自己的艺术劳动,也没有收取一分钱版权费,但这支曲子的确凝结着他无尽的心血。

2015年7月12日罗浪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沈阳墓园小编知道在追悼会上用罗浪老师自己创作的《哀乐》为他自己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