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美,叫做马伊琍的短发!

如何变成善于解决问题的高手(身处多变的时代)(1)

这种短发型就是风靡至今的沙宣发型,简洁、实用是沙宣的发型设计理念。这种发型的创始人是全球闻名的发型设计大师维达·沙宣,他创造了经典的沙宣发技术,细致的造型和利落的线条将女士从单调、呆板的发型束缚中彻底解脱出来。

正是维达·沙宣源源不断的创意使发型设计成为一门艺术,成为引领时尚的弄潮儿。

维达·沙宣说:是改变时代,还是顺应时代?你的选择只有一个。

改变时代的说法或许有点夸张,但实际上,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我们要站好队,要么站在改变的一边,要么站在追随的一边,二者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当问题发生时,如果能够积极着手解决问题,我们就是改变的一方;如果放弃努力保持原样,或者等待他人来解决,我们就属于追随的一方。

那么,你是想站在追随的一方还是改变的一方呢?

答案是,除了不断“进化”,别无他路!

因为如果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将会持续恶化下去,就无法实现既定目标,只能坐视可供使用的资源耗尽。如果在生物界,这种境地便会濒临“灭绝”。

因此,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进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维度。

所幸,由横田尚哉著作的这本《拆解一切问题》能够将我们带入一种多维度拆解问题的新思维和方法论,以锁定、分析、创构、锤炼、完善为线索,具象而清晰地给大家呈现拆解问题的全流程。

如何变成善于解决问题的高手(身处多变的时代)(2)

01 用尺子思维锁定问题,用剪刀思维分割问题

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没有想过这样两个问题:为了谁?为了什么事情?比如这份文件为谁而做?为什么要做这份文件?这项工作为谁而完成?为什么要完成这项工作?等等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能马上得出答案,疑问就有可能升级为难题。即使有了答案,如果有不协调感或违和感,或者大家的答案不一致,也有可能演变为难题。

这些难题可能在我们的日常检查或者询问过程中就已经出现苗头和征兆,就像癌细胞的潜伏期,以一种非显性地方式呈现出来。一旦发现立即锁定,及时就医,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曾经有一家企业的员工培训效果不理想,企业领导想着手改革,开发适合本企业的员工培训项目。在这个案列中企业员工培训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说到底只是最终的结果而已,我们目前做的不是纠结这个消极的结果,而是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首先,我们按照“4M分析法”列举应该改善的地方。具体如下:

人力:有没有关于人和组织的改善之处?

机器:有没有关于工具和装置的改善之处?

材料:有没有关于材料和数据的改善之处?

方法:有没有关于方法和流程的改善之处?

通过以上思路的调查发现,企业的症结不在于员工培训规划本身,而在于企业在运营管理上有应该改进的地方。因此我们应该聚焦于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纰漏,而不纠是结于员工培训规划。

所以,确定问题的改善之处,这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起点。

其次,是将问题拆分到可处理的单位,全方位、无死角地分解问题,称之为分析。在这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功能优先于形式,就像人们须要冰箱的的意义在于冷藏和冷冻食品,延长食品保质期,而不是冰箱本身。

那么,请环视一下你周围的物品。它们的颜色、形状、材质都是设计者随意设计的吗?还是设计者为了达成某种效果、实现某种功能才有意为之呢?比如圆形井盖、锯齿形的瓶盖,它们的设计是因为圆形可以消除方向差别,锯齿可以增加摩擦力。

因此,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先将问题按照某种特定思路进行拆解整合。

如何变成善于解决问题的高手(身处多变的时代)(3)

02 用针线思维链接碎片化的问题

在这谈一下创造中的“创”字,其本来的意思是用刀切开后,在切口表面留下的伤痕,由此可以引申为事物的开端;创造中的“造”字有告知并传达某个地方的含义,引申为完成某件事情或制成某件物品的意思。因此,创造一词中含有无中生有的意思,这个过程须贯穿灵感思维。

但是在面对问题的初级阶段,不可能一下子就在脑海中涌现出各种优质且成形的创意,我们必须从繁杂、琐碎的契机中寻觅,从发端中耐心培育,像裁缝一样穿针引线,将碎片化的问题和想法串联并重组,循序渐进地孕育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维。

创新也需要动机、环境、技术,才能够成功地进行创新。

首先,我们每个人做一件事情之前都是有一定的动机,不论是内部的自我价值实现,还是外部的薪酬和奖惩激励,这些都会转化成为做下去的动力。

其次,是环境因素,比如物质层面的创新环境,还有情感和精神上的创新环境。一个员工在温饱不足的情况下,你让他全心全意地去完成高难度的项目,你觉得他会抛开现实去全身心地完成项目吗?

最后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技术是支撑这些灵感和想法实现的基础,有了技术的支撑才能化虚为实。

具备以上条件后,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刺激大脑形成内在的动力,激发灵感思维,这样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类比思考法等等,从而形成思维线索将拆分的问题碎片进行串联整合。

如何变成善于解决问题的高手(身处多变的时代)(4)

03 用锤子思维对创新的精髓进行锤炼

日语中有一个词可以表达锤炼的意思——“洗练”,这个词中的“洗”字意味着找出潜藏于事务或问题表面下的多余之处并将其根除。“练”就意味着千锤百炼,只有不厌其烦地集中精力、刻意练习,才能选择出最优解决方案。我们要锤炼构思与创意、不断打磨创意的雏形,从而最终得到创意的内核。

就像荞面团要经过365次揉搓才能呈现出最佳的味道,这个说法是我在一家荞面馆吃饭时听到的。

那家荞面馆的荞面很精纯,由这样精纯的荞面粉制成的荞面散发出特别的香味,韧劲十足,吃起来颇有嚼劲。

为什么这种荞面如此有嚼劲呢?我很好奇,于是向店长打听。店长跟我讲述了这家荞面馆的历史和荞面如此美味的原因,原来这种荞面团在制作过程中经历大约365次的揉搓。手工揉搓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面筋网络,提高面团的黏性,这就为荞面的良好口感提供了条件和保障。而且还听说厨师为了不让荞面团的质地过于干燥,厨师有意识地闭门不出,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进行这种锤炼工作。

制作荞面尚且如此,我们对于“新鲜出炉”的构想和创意也应当如此锤炼,只有经过反复锤炼,才能使其具有十足的“韧劲”,经得住推敲和考验。经过这样的锤炼之后,我们只需要对其进行简单的分类与总结就可以得到较为完美的解决方案。

当然,再完美的方案,也需要进行严格的测试与检验,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出是否存在问题,在此过程中或许会发现意想不到的缺陷,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锤炼。

又如最近在一则新闻上写道:日本某小学校长的办公室里贴了一张条幅上写着1.01的365次方约为37.8;0.99的365次方约为0.03。

这就是1.01法则和0.99法则,这个法则告诉我们:如果你每天都进步0.01.一年过后你的实力就会是以前的37.8倍;如果你每天都退步0.01,一年后就会只剩下以前实力的3%。虽然1.01和0.99只相差0.02,但把这个微小的差异积累后,差距就很明显了。

换言之,无论是不擅长解决问题的人还是缺乏创造力的人,只要依照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并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总之,学会解决身边的问题,就个人而言,直接作用是能够提升个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间接作用是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感受到快乐,能够体会到达成目标的成就感。就企业而言,直接作用是促使业务有序开展,增加销售额,提升客户满意度;间接作用是能够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优化工作环境。

让我们在横田尚哉先生的指导下,通过不懈努力,拥有多维度拆解问题的能力,成为解决问题的“达人”。

如何变成善于解决问题的高手(身处多变的时代)(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