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原名“葫芦箫”,在梁河当地传承发展历史悠久,从原先葫芦丝传统乐调到现在丰富多样的曲调样式;从开始的民间乐器到民族乐器再到目前的大众乐器......一代代梁河葫芦丝爱好者和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葫芦丝传承人为葫芦丝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的贡献和努力,为梁河赢得了“葫芦丝之乡”的美誉。

伊春葫芦丝节(创新发展铸就梁河)(1)

何成江 摄

在8月即将举办的2018中国·梁河国际葫芦丝文化旅游节前夕,晚报记者带您走进葫芦丝之乡--梁河,了解一下葫芦丝在梁河的传承与发展史。

葫芦丝——男女间传情的纽带

葫芦丝为舌簧气鸣乐器。梁河民间有“横吹笛子竖吹箫”的说法,在当地称作“葫芦箫”。梁河县志记载为“葫芦笙”。“葫芦丝”的名称源于1953年,云南人民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到德宏进行采风,发现了这种音色美妙、造型独特的乐器,《采风报告》中,林之音先生撰写的音乐部分将其记录为“葫芦丝”,“葫芦丝”的汉语译名自此开始。

伊春葫芦丝节(创新发展铸就梁河)(2)

伊春葫芦丝节(创新发展铸就梁河)(3)

葫芦丝与古代所记载的龠、箫、排箫、芦笙都属管簧乐器,其发音原理相通,应归为同类。据相关史料记载,管簧乐器(笙、箫)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伊春葫芦丝节(创新发展铸就梁河)(4)

“而梁河什么时候起有葫芦丝的,因为目前未发现有相关史料记载,因此无法考证其具体时间。”梁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从事非遗的工作杨春菊介绍,在对葫芦丝相关史料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她们从走访的一些村里90多岁老人的讲述中了解到,老人们的祖辈就已开始制作和吹奏葫芦丝串姑娘,世代相传,因此按老人所讲推算葫芦丝在梁河传承和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甚至更久。

伊春葫芦丝节(创新发展铸就梁河)(5)

葫芦丝在梁河傣族民间和德昂族民间世代传承,群众基础广泛、文化底蕴深厚。以前,葫芦丝是小伙子向小姑娘表达爱恋的传情乐器。每当夜晚来临,小伙子便吹响葫芦丝走村串寨,寻觅心上人,有中意的对象后,就在姑娘的窗前屋后吹响葫芦丝,向心爱的姑娘诉说爱恋和思念,葫芦丝被称为“会说话的乐器”,有“传情功能”。

伊春葫芦丝节(创新发展铸就梁河)(6)

何成江 摄

杨春菊介绍,以前葫芦丝的曲调不像现在丰富多样,只有葫芦丝传统乐调,这些乐调是世代传承、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民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民间葫芦丝曲调。在梁河地区流传的历史悠久、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较高文化艺术价值的民间葫芦丝传统曲调主要有傣族的“幸筚班陶”、“喊班陶”,德昂族的“椎格里调”、“赛可调”等。

葫芦丝——登上舞台走向大众

上世纪60年代,受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吹葫芦丝串姑娘的习俗终止,葫芦丝的传承与发展也相应的受到限制。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梁河傣族聚居区勐养镇、芒东镇以及德昂族聚居区二古城、白路头村,部分爱好者自娱自乐时又才开始吹奏葫芦丝,但是其传情的功能已不突出。

伊春葫芦丝节(创新发展铸就梁河)(7)

1983年,梁河人龚全国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全国首届民族乐器(南方片区)比赛”,葫芦丝独奏曲《竹林深处》荣获演奏金奖,在全国民乐界引起了很大轰动。1984年、1986年龚全国两度赴日本演出,又将葫芦丝吹出了国外。龚全国把葫芦丝吹“红”了以后,很多专业音乐工作者都想对葫芦丝进行改革,但当时大家未能解决不同调高的葫芦丝制作的基础数据。

伊春葫芦丝节(创新发展铸就梁河)(8)

1985年5月,梁河人哏德全制作的有较好音准和稳定音高的葫芦丝进入到民族乐队中。后来,他还辞去糖厂工作,致力于葫芦丝事业,通过规范葫芦丝制作技艺、创建工作室、带徒弟、办培训、开展演出活动、发行葫芦丝音乐光碟,与相关专业人员编写发行教程等一系列举措,使葫芦丝发展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艺术品。

在龚全国、哏德全的推动下,葫芦丝走向市场化,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年龄,吹“葫芦丝”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演奏技巧、曲调样式、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

伊春葫芦丝节(创新发展铸就梁河)(9)

因为他们让世界认识了葫芦丝,因为葫芦丝让世人知道了梁河,现在葫芦丝之乡——梁河已声名远扬,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更是层出不穷。

伊春葫芦丝节(创新发展铸就梁河)(10)

葫芦丝文化传承

2006年,“梁河葫芦丝之乡”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2013、2014—2016年,梁河两度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梁河葫芦丝之乡”;2016年,获“世界最多人同时演奏葫芦丝(1666人)”吉尼斯纪录;2007年首次举办的“中国.德宏葫芦丝文化节”,历经四届,已经成为梁河的重要节日品牌,成为对外宣传梁河的一张重要名片。

春城晚报记者 马楠 文

梁河县委宣传部供图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Hi德宏,获取更多新闻资讯!

责编 焦 迪 高怀芬

审核 郭 晶 陈仲全

伊春葫芦丝节(创新发展铸就梁河)(11)

伊春葫芦丝节(创新发展铸就梁河)(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