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宁离开书店要去南方打工,吴倩找周秉昆希望肖国庆能顶了孙小宁的缺,周秉昆没同意,吴倩绝望地向周秉昆大吼:“你这是要往死里逼我们吗?”

吴倩语录(人世间看懂了吴倩的自私)(1)

许多人说吴倩太自私、太贪婪了,周秉昆把房子让他们一家住,不收他们一分钱,她不知道感恩,还抱怨,还把所有的气都撒在周秉昆身上,还逼着周秉昆给肖国庆找工作,说她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女人。

这件事情单从表象上来看,吴倩就是那种升米恩斗米仇的人,不仅自私,而且无情。但是如果你深挖这件事情的本质,你会发现吴倩自私的背后是老百姓生活在苦难里,苦苦挣扎却伸不出头的那种悲凉和无奈。

吴倩和肖国庆,以及他们的哥们儿和姐们儿都属于工人阶层,都是靠劳动力吃饭的人。

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是温饱不愁,如果日子一直这样过下去,对他们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可是他们生活的年代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代,注定了他们的生活也不会一帆风顺。

他们都出生在五六十年代,那时国家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紧接着上山下乡,知青返城潮,改革开放。

每一件事对他们的人生都影响极大,上山下乡时他们虽然都留在了城市,但是因为时代的原因,他们都没有继续上学,而是开始工作,吴倩是饭店服务员,肖国庆是木材厂工人,秉昆是酱油厂出渣工,乔春燕去修脚,总之都是靠劳动力吃饭。

吴倩语录(人世间看懂了吴倩的自私)(2)

出卖劳动力他们也很知足,在他们安稳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时,知青返城潮冲击着城市的就业,大量的知青返回城市,无论是住房环境,还是就业机会,对他们都是一种威胁。

肖国庆的姐姐和姐夫返城后没有地方住,只好和父母挤在一起,肖国庆和吴倩只能出来租房子住,因为比起没有工作的姐姐和姐夫,他们的日子还好过一点,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大度的,是善解人意的,这或许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人生态度。

肖国庆和吴倩出来租房子住后,日子就过得紧巴巴的。

日子不好过,最容易产生怨气,怨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必须发泄出来,要不然会把人憋死。当他们在乔春燕家聚会时,吴倩巴拉巴拉一通说,一通抱怨,被乔春燕嘲讽为祥林嫂。

吴倩语录(人世间看懂了吴倩的自私)(3)

我们很多人只看到吴倩抱怨的惹人烦,忽视了她生活的无奈,她是靠通过和朋友们抱怨一下来排解自己。她其实和现实中的我们很多人一样,油价上涨一两毛,网上就一片骂声,房价高了,网上一片骂声,骂来骂去也解决不了问题,油价该涨还涨,房价该高还高, 骂一骂只是缓解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该干嘛还干嘛。

吴倩的抱怨也没有解决她的问题,无情的打击,该来还是来,她失业了,这对他们的家庭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这时候中国老百姓“抱团取暖”的阶级意识帮助了他们,周秉昆不但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他们住,还给吴倩找到了工作,让她去书店上班,这绝对是雪中送炭。

吴倩对书店工作非常珍惜,她用劳动证明自己的价值,把书店的边边角角擦得干干净净,纤尘不染,对书店中搬书扛书的重活从来不叫苦。什么书在什么地方,她记得清清楚楚,顾客问什么书在哪,她打着算盘珠子,随口就能答出来,她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证明自己的价值,她不是来混闲饭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吴倩很拎得清的,她是一个优秀的员工,她对得起周秉昆,没有给他丢脸。

吴倩语录(人世间看懂了吴倩的自私)(4)

改革开放了,所有的企业都在改制,工人下岗,买断工龄势在必行,这是国家政策,个人无力改变。

就像吕川说的,这是工人阶级的阵痛,最能感受这个阵痛的就是肖国庆们,肖国庆下岗了

原来两个人挣工资能够维持一家生活,现在只有吴倩一个人工作,勉强够一家人吃吃喝喝,还是紧巴巴的。

原著里描写吴倩为了多挣一份钱去应聘公园里的清洁工,可是没有想到清洁工也是许多人争抢的工作,早被这个科长,那个处长们的亲戚内定了,公开招聘只不过是走个流程,吴倩没有应聘上,伤心得大哭了一场。

看到这里的时候特别心酸,在许多人眼中特别不屑的清洁工,在底层苦苦挣扎的吴倩们眼中却是求之不得的好工作,他们争抢这份工作,只是为了好好的活着。

经历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他们,大多都是小学毕业,有的初中上了一两年,总体上没什么文化知识。

高考恢复,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大学生、高中生进入社会。无论是从年龄上,还是从学历上,他们找工作都是碾压吴倩和肖国庆们,肖国庆们根本找不到工作。

为了生活,肖国庆去路边找活干,即使是这样的零散工,也不是日日有活干,也有点朝不保夕的意味,这样战战兢兢的日子,任谁都有一种恐惧感。

他们本来就生活在不安定中,对未来有种恐慌,听到秉昆让他们搬家,吴倩本来绷得紧紧的弦一下子崩裂,拿在手里的水果和罐头都拿不住,一下子掉落地上,水果滚落四散,罐头瓶子碎裂,汤汤水水流了一地,就像是吴倩那颗被撕碎的心四处散落,让人看着心酸、悲伤

吴倩语录(人世间看懂了吴倩的自私)(5)

对于吴倩来说,离开秉昆的家,等于是走投无路。

对未知生活的满腔恐惧,压得她喘不上气来,她需要靠发泄来平复自己,她不能对秉昆发泄,也不能把气出在丈夫肖国庆身上,儿子就成了她发泄恐惧的垃圾桶,大声吼儿子:“你不好好学习,就像你爹你妈一样,没地儿住,住大马路上去。”

他们一家确实没地方住,只能回到肖国庆的父母家,一家九口人挤在一张炕上,公公,婆婆,姐姐,姐夫,丈夫,儿子都挤在这张炕上。

我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我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无法想象,这得困难到什么程度?这是家吗?这都不是家,这就是睡觉的一个窝。

在贫穷面前连起码的尊严都没有了,那一刻,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吴倩。后来她去找周秉昆,希望让肖国庆顶了孙小宁的缺,被拒绝后,她大声嘶吼:“你这是要往死里逼我们吗?”,我对她不再讨厌,也不厌烦,只觉得可怜。

吴倩的自私,不是她本来就是那样,她也曾是一个可爱的、善良的女人,善解人意的女人,可是生活生生的把她压成了一个让人憎恶的女人,这有时代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她本身自身的原因。

吴倩的自私,只是当时社会中的一个缩影,光字片中没有一家好过的,赶超一家同样没地方住,借住在郑娟的房子里,乔春燕家看似过得不错,其实也是一地鸡毛,秉昆有一个教授姐姐和一个当官的哥哥,照样住在光字片那个脏乱差的地方。

时代要变,国家要改革,必然要有一群利益既得者,就像吕川、向阳他们考上了大学,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同样也要有一群利益受损者,吴倩、国庆、赶超们就是这一群利益受损者,在国家经济统筹的年代里,他们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时代的动荡下沉沉浮浮。

吴倩的自私和愤怒,只是他们表达怨气的一种方式,恰恰是这种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百态,人间凄凉,这或许是作者让吴倩自私的真正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