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人中,不少才子都是早年丧父,由母亲拉扯长大。在那个年代,女人独自存活本就不容易,要拉扯孩子长大更是难上加难。

而鲁迅的母亲,鲁瑞,独自一人拉扯三个孩子。并且,三个孩子的成就都不小,周家三兄弟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老太太自然是功不可没。

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任劳任怨的母亲,晚年需要生活费却遭到拒绝。

母亲找次子周作人要生活费(母亲找次子周作人要生活费)(1)

一、母亲,是鲁迅的母亲

在《鲁迅的故居》一书中,有一段介绍鲁瑞的话:鲁老太太是鲁迅的母亲,她的母亲姓鲁,住在会稽的安桥头。

如果不看作者,旁人读来这句话,只会当写作人与鲁瑞应没有过多瓜葛,最多也就是相识而已。但事实上,作者周作人,是鲁迅的亲兄弟,是鲁瑞的亲生儿子。

儿子描述母亲,用于如此客气,字里行间仿佛一个陌生的第三人,甚至还直接写鲁瑞,是鲁迅的母亲,似是与自己毫无瓜葛。

如果说,在书中如此描写是为了给读者更好的客观性体验,那么在交谈中,周作人理当大方承认母亲。

然而,在鲁迅的追悼会上,周作人的称呼也是让人大吃一惊。

母亲找次子周作人要生活费(母亲找次子周作人要生活费)(2)

追悼会上,周作人做了两件大事。其一,谈及母亲,都以“他的母亲代替”,言下之意即是“鲁迅的母亲”,而非“家母”,其二,直接否定鲁迅的文学成就,称其不过是擅长整理。

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两层含义,其一,周作人与母亲关系不好,否则应当以母亲相称呼,其二,周作人与鲁迅关系不好,否则不会在追悼会上否定鲁迅的成就。

世人都说,死者为大,置身鲁迅追悼会,周作人尚且能如此说,那么背地里如何评价鲁迅更是不为人知。

母亲,是鲁迅的母亲,鲁迅,是大家的鲁迅,与他无关。

二、因为媳妇,母子隔阂

早年间,周作人与鲁迅一起在日本留学时,兄弟两人同吃同住,关系不错。直到周作人娶了日本媳妇羽太信子,一大家子一起住进北京,关系便开始恶化。

人多是非多,三兄弟已经成家,一起住在北京四合院中,自然诸事都需要磨合。最先搬走的,是周建人一家,他们与周作人一家发生了纠葛,而症结便在于太信子。

母亲找次子周作人要生活费(母亲找次子周作人要生活费)(3)

家庭和睦是老人的愿望,周建人搬走,身为母亲的鲁瑞虽然嘴上没有多说,但心中肯定有隔阂。可为了大局,鲁瑞还是尽量一碗水端平。

但是,等到鲁迅再搬走的时候,鲁瑞的面上再也无法保持平静。

首先,北京四合院是鲁迅买下的,目的就是为了一家人和气生活,可如今因为羽太信子闹矛盾,周建人搬走、鲁迅也要搬走。

如果说,只有周建人搬走,兄弟过错,周建人与周作人尚能五五开,但如今鲁迅也要离开,周作人自然成了“恶人”。

其次,鲁迅搬走后,诸多传言流出,称他搬走是因为调戏兄弟媳妇羽太信子。所谓家丑不可外扬,且不说调戏背后的真相,单就这传言,定然只能是周作人与羽太信子散播。

最后,对于如此口无遮拦的妻子,周作人没有半点表示,依旧宠着、惯着。

身为一家母亲的鲁瑞,自然忍不住了。

母亲找次子周作人要生活费(母亲找次子周作人要生活费)(4)

于是,鲁迅搬走之后,母亲鲁瑞也跟着一起搬走了。

母亲的举动,没有让周作人自我反思,反而让他心生怨恨:手心手背都是肉,为何母亲要偏袒鲁迅?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周作人对母亲的称呼开始改变,与鲁迅的兄弟情也越来越淡薄。

三、奉养母亲,天大的苦

两兄弟与母亲都搬走了,北京四合院自然成了周作人和他媳妇的天地。

身为长子,鲁迅一直负担鲁瑞的开销,从未让两个弟弟出过一分钱,而周作人也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这种安排。

既然母亲选择跟随鲁迅,那么此后生老病死便都由鲁迅照料。

只是没想到世事难料,鲁迅先于鲁瑞去世,一家重担落在许广平身上。母亲鲁瑞不愿意看着许广平如此操劳,找上了周作人索要抚养费。

面对母亲突如其来的“问候”,周作人有些措手不及,呼天抢地喊着:我苦栽,我苦栽。言下之意就是,他命太苦,如此贫穷还要赡养母亲。

母亲找次子周作人要生活费(母亲找次子周作人要生活费)(5)

即便是不曾读过书的农民、苦力,尚且懂得奉养母亲、天经地义的道理,可饱读诗书的文人周作人却如此对待来要生活费的母亲。

鲁瑞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怒火,直接破口大骂,不管你如何苦,终究也要是要养我的!

许是时代所迫,许是周作人良心未泯,他最终还是赡养了母亲、接济了朱安,处理了鲁迅留下的身后事。

只不过,讽刺的是,周作人晚年的收入,大都接着鲁迅的名号。

以鲁迅兄弟的身份,一字一句回忆鲁迅的过去,得以赚取稿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