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天灾人祸多,灾民、难民、无业游民、老弱病残者、不幸妇女及其他贫苦者等弱势群体庞大,其生存状态堪忧。民国政府积极开展保护弱势群体的福利事业,残疾人是其中很大一个群体。

民国的残疾人数量,没有统计数据。据资料显示,当时成都有个普济堂,就收容了近千人残疾老人。可见,这不过是民国老幼病残的冰山一角。加之当时医疗水平落后,社会动荡不定,我们有理由相信,民国的残疾人是一个很大的群体。

民国残疾人福利事业

这里介绍几个民国的专门为一残疾人服务的学校或机构。

北平启明瞽目院

该院创办于清朝末年,为圣公会所办,院长是英国牧师甘华德。瞽目院的经费皆为募捐而来,有学生近百人,有三分之一为女生,年龄在6到12岁,学生每日学习写字、算术外,还学习木工、织布、编辑等。女生学习编织毛线和缝纫。他们所穿的衣服,皆为自制。

民国时期大学生是怎么过的(民国这几个残疾人学校)(1)

北平启明瞽目院人盲人在上课,书本皆由针孔写成,以手代眼。

民国时期大学生是怎么过的(民国这几个残疾人学校)(2)

读书

民国时期大学生是怎么过的(民国这几个残疾人学校)(3)

木工

民国时期大学生是怎么过的(民国这几个残疾人学校)(4)

织布;制鞋

民国时期大学生是怎么过的(民国这几个残疾人学校)(5)

课余散步

民国时期大学生是怎么过的(民国这几个残疾人学校)(6)

教与读

民国时期大学生是怎么过的(民国这几个残疾人学校)(7)

盲童在做游戏

北平私立聋哑学校

该校由著名聋教育家杜文昌于1919年创办。杜氏毕业于齐鲁大学,毕业后跟随梅耐德夫人研究聋哑教育五年之久。学校为寄宿制,校训是“做有用人”。学校在教授发音和文化之外,还设有多种小工厂,学生可学到纺织、木工、缝纫、编织、刺绣、园艺、石印木刻等技艺,以获得谋生技能。私人办特殊教育,困难可想而知,经费不足,杜校长只好到处拉赞助。

当时,全国有十余所聋哑学校,教学上多以手势和笔写等与人交流,但这种做法一到社会上就失效。而北平聋哑学校所用方法,是看口讲话法,教时使学生用手贴于教员颈下,然后感觉教员发音时之颤动,再看教员口知的开合,然后着意模仿,乃能发音。学之既久,与别人交谈时,视对方唇舌之动作,既可知其所说之话。

1946年学校更名为华北聋哑学校,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北京第二聋学校。

民国时期大学生是怎么过的(民国这几个残疾人学校)(8)

北平私立聋哑学校教学发声

民国时期大学生是怎么过的(民国这几个残疾人学校)(9)

丰富的生活

民国时期大学生是怎么过的(民国这几个残疾人学校)(10)

发音课

民国时期大学生是怎么过的(民国这几个残疾人学校)(11)

学生在织布

此外,还有山东残疾院、广东明心盲人学校等学校,他们都是残疾人的温暖家园。

民国时期大学生是怎么过的(民国这几个残疾人学校)(12)

山东残疾院

民国时期大学生是怎么过的(民国这几个残疾人学校)(13)

山东残疾院残疾人做的火柴盒

民国时期大学生是怎么过的(民国这几个残疾人学校)(14)

广东明心盲人学校

作为社会最典型的弱势群体,残疾人最值得社会关怀。民国时无论是出于民本精神,还是出于社会稳定,对残疾人的关怀还是值得肯定的。要知道,当时政府也很困难,面对天灾人祸内乱等各种压力,能够拔款给在很多人认为没用的残疾人,也算是难得了。

教会和私人开办的针对残疾人的学校,成为民国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办者较早地关注残疾人这一群体,显示出可贵的悲悯情怀和服务社会民生的意识。倘若没有一种精神,是很难坚持这种事业的。

十分可贵的是,这些残疾学校,不仅教给学生们文化知识,更重在培养其生存技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觉到与常人无异,同样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十分可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