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被广泛用在日常和礼仪生活中。《荀子•大略》:“聘人以圭,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又《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所谓“好”就是中孔的直径,“肉”是由内廓到外廓的尺寸。

直径大约等于整件玉器直径的三分之二的小孔者为玉璧,是天子向才志之士虚心请教的凭证。

玦是哪个古代留下的耳饰 璧瑗环(1)

孔径为整件器物直径的一半是“环”,因“环”与“还”同音,故用作召回被贬臣属之象征。

大孔者为瑗,是天子召见下臣的凭证,也是搀扶君王时手执之物。

玦是哪个古代留下的耳饰 璧瑗环(2)

有缺口的半环形玉璧为玦,汉代《白虎通》称:“玦,环之不周也。”《广雅》说:“玦如环,缺而不连。”玦是君臣断绝关系时用的表示,因“玦”与“决”同音,也象征佩戴者凡事果敢决断,不会拖泥带水。

玦是哪个古代留下的耳饰 璧瑗环(3)

体现玉玦含义的是人们熟知的“鸿门宴”的故事。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项羽在谋臣范增的策划下,在鸿门(今陕西临潼东)设宴欲以摔杯为号除掉劲敌刘邦。但在宴饮过程中,刘邦姿态卑微,辞言极尽讨好,项羽犹豫不决,谋士范增看清事态发展,频向项羽施以眼色,并“举所佩玉玦”(《史记•项羽本纪》),示意项王速下决心杀死刘邦以绝后患。

玦是哪个古代留下的耳饰 璧瑗环(4)

虽然玉环和玉玦式样相差不多,但传递的象征意义完全相反。就文化习惯而言,中国古代女性常以“玉环”、“玉瑗”起名,如唐玄宗宠爱的杨贵妃就叫“杨玉环”。显然,玉环是有吉祥的含义。而玉玦则有绝交之意,故中国古人绝无用玉玦做定情信物的习惯。

新石器时代玉玦制作朴素,大多光素无纹,多为耳饰,常成双成对地出土于死者耳部。商代玉玦多为屈身兽头形,也有作卷曲龙形状,龙张口露齿,背饰扉棱,龙身饰勾饰云雷纹。周代玉玦纹饰趋于简化,肉宽孔小,光素无纹或饰云雷纹。春秋战国时玉玦使用渐多,呈扁片状,普遍饰有纹饰。《刺客聂隐娘》中的玉玦就是这种风格的龙形勾云纹玉玦。汉代玉玦沿袭前代风格,但出现了一些直径较大用作佩戴或符节器的玉玦。

玦是哪个古代留下的耳饰 璧瑗环(5)

此外,天子派遣使者到别的诸侯国访问时,用“圭”作为凭证。圭是上尖下方的长条形玉制礼器。其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相传周制以玉作六瑞,表示爵位等次。据《周礼·春官》载,周制: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六瑞形制大小各异,以示爵位等级之差别。

玦是哪个古代留下的耳饰 璧瑗环(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