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印文(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1)

坐落在山洞里的古法造纸作坊

早在1800多年前,中国就发明了造纸术。纸张的便捷性使它很快替代了其它书写材料,被广泛运用起来。随着工业技术不断发展,造纸业也进入了机械化生产的时代,这种生产方式效率高、成本低,很快便替代了人工造纸。今天,纸张仍是人们最主要的书写材料,人工造纸作坊却渐渐退出了时代的舞台。

然而,在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纯手工的古法造纸术却流传至今,目前,整个石桥村共有造纸户60余户,其中一半全年从事古法造纸生产工作。穿洞便是石桥村的其中一个古法造纸作坊遗址,没有专属的厂房,坐落一个天然溶洞内,它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这里的造纸工人们使用的仍是从唐代流传下来的造纸工艺。

造纸师傅正在抄纸

穿洞生产最多的是白皮纸,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迎春纸,因其柔韧性和光泽度都比宣纸更胜一筹,是书画创作的不二选择,受到许多画家的喜爱。但要造出一张"迎春纸",可要经过漂洗、抄纸、压纸、晒纸等十几道复杂的工序。

工人们首先要反复浸泡和蒸煮构树的树皮,将其制成料粑后加水调成棉絮状的纸浆,然后将抄纸架浸入纸浆中两至三次,将形成的湿纸放到垛架上,最后用工具榨干90%的水分并放在火墙上烤干,才能造成一张迎春纸。

43岁的罗有军从事的便是抄纸工作,他从事这项工作已经23年了,带他入行的师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王兴武。罗勇军告诉记者,学会抄纸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将每一张纸做好,如果把握不好抄纸架的平衡,就会导致纸浆在纸槽里凝聚的厚度不一样,造出来的纸不平整。因此,他从13岁就开始接触造纸,每天练习2至3小时,学习了5年,18岁才正式成为了一名造纸师傅,现在他每天工作6小时,能造出200张纸,每个月有7000元左右的收入。

十九大精神印文(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2)

造纸师傅用工具将湿纸的水分榨干

虽然罗有军的儿子并未从事古法造纸工作,但他也坚持将这项技艺传给了儿子,"我觉得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应该把它传下去。"罗有军告诉动静记者,现在儿子也是抄纸的"一把好手"。

十九大精神印文(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3)

罗有军正将形成的湿纸放在垛架上

尽管大多数石桥村的年轻人还是选择走出大山,去从事其它工作,但他们对技艺的传承不会就此停下,无论在哪里,这根接力棒都将继续被传递下去。(动静记者 张澍 实习记者 成静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