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的乌什县依麻木镇,空旷的田野、安详的村庄呈现出农村特有的宁静,工作生活在这里的库尔班·尼亚孜却格外繁忙。
这段时间,库尔班·尼亚孜的身份在不同场合变换着:作为自治区人大代表,到乌鲁木齐参加自治区两会;作为县政协委员,到乌什县城参加乌什县两会;作为校长,回到他一手创办的国语小学。然而,不管在哪个场合发言或接受采访,他三句话不离本行——大力推进双语教育。
2003 年,库尔班·尼亚孜自筹资金开办了依麻木镇国语小学,14年来,从这所学校7届毕业学生共340名,其中257名学生考上了内初班,依麻木镇国语小学也成 为当地孩子梦寐以求想进入的学校。但这对于库尔班·尼亚孜来说仅仅是成功的第一步,“还有更多的孩子想走出去,未来我们学校任务还很艰巨。”他说。
创校:自筹60万办学校 想为家乡的孩子做点事
今年53岁的库尔班·尼亚孜1986年从新疆大学中文系毕业,毕业后被分配到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当老师,一干就是13年,“当时我给学生们教汉语,但时间长 了我觉得我需要走出去,学习更多东西才能教给孩子们。”上世纪90年代,库尔班·尼亚孜辞去教师的职位做生意。他全国各地到处跑,经营过药品,批发过小商 品。他一边做生意,一边观察所到过的每一个地方。
“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人们观念开放,接受新事物快,还特别勤奋,能吃苦,效率高,非常重视教育,科技、文化都很先进。”库尔班·尼亚孜说,他感到了明显的差距,也在思考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
在外闯荡了两年,库尔班·尼亚孜回到阿克苏市,开了当地第一家私人药店、第一家义乌小商品批发城,还在自己的老家乌什县依麻木镇开了超市和药店。做生意的便利让库尔班接触到更多维吾尔族乡亲。
“作为中国人,必须要学会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我们这里99.5%的人口是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不会说汉语,走出去务工、做生意非常困难。乡村的世界很小,外面的 世界很大,我的梦想就是要让孩子们走出封闭的小天地,跟上现代化的脚步。”1月21日,库尔班·尼亚孜向记者谈起了创办国语小学的初衷。
这个想法和当时同为老师的李红不谋而合,两人一拍即合,库尔班·尼亚孜拿出了全部积蓄60万元在家乡依麻木镇办起了一所国语小学。“他很真诚,我们都想为孩子们做点事。”李红说。
坚持:80名学生2名老师撑起一所学校
库尔班·尼亚孜说:“办学这些年,我没有一天轻松过。”
2003 年5月,库尔班·尼亚孜的学校正式成立,由于没有生源,他和李红带着两名老师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地去宣传,看到丈夫这么辛苦,妻子阿依吐尔逊·阿皮孜十分 不理解。“当时我们的日子刚过得好一点,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阿依吐尔逊·阿皮孜说,当时他们本来准备买房买车的家当,全部投入到办学校 中了。
家人的不理解并没有阻止库尔班·尼亚孜办校的决心,经过宣传,学校终于收到了80名学生。开学第一天,窗户外面扒着许多不放心的家 长。教室里,老师陌生的脸孔和一句陌生的“同学们好”,让学生们很是不适应,甚至出现有学生逃学。依麻木镇的国语小学就这样开始了它不同寻常的第一课。
除了教维吾尔语之外,库尔班·尼亚孜还有一个理念,一定要学习好国语,为的是让孩子们更好地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打下扎实的国语功底。
库尔班·尼亚孜说,孩子学习语言的天赋是很强的,凡是国语小学的孩子入学的第一天都要学会“你好”“请进”“坐下”“吃饭”这些基本的国语词汇,一个月后,要能听懂日常用语。
学校是寄宿制,每一天,每一个孩子的吃喝拉撒、人身安全都挂在库尔班的心上。李红告诉记者,学校安排老师跟孩子们住在一起,不仅操心他们的生活、学习,还要 帮他们养成洗脸、刷牙、洗脚的良好生活习惯。“学校最开始一个学期的学费是600元,包吃包住,还要支付老师的工资,经费十分紧张,但库尔班总是安慰我 们,让我们不用操心钱的事,教好孩子们才是大事。”李红说。
除了正常课程,库尔班·尼亚孜还建议学校安排学习《论语》、《三字经》等国学课 程,从小就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渐渐地,孩子在这种有序教育环境下成功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和自学习惯。回到家里,孩子们会自觉地做家务、写作 业,这让最初送孩子们来的家长们也渐渐放下心来。
库尔班·尼亚孜创办国语小学,受到乌什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阿克苏地区、自治区 和国家的支持。很快,这所学校被纳入国家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范畴,在校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享受同等的“两免一补”政策。学校的义务教育经费、采暖费、营养餐 补助资金,享受与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同等待遇。政府先后为该校投资修建了教学用房,购置床铺、被褥、灶具、餐具……
转变:狠抓教学质量 23个学生首次考进内初班
双语学校在南疆很常见, 但村民们都排队争取让自己的孩子进入依麻木镇国语小学。原因很简单:这里的老师多,普通话标准,还能背唐诗、说快板、唱国语歌,尤其是学京剧表演,太有趣了。
“民办学校教育质量才能证明真实力。”库尔班·尼亚孜说。为了把教学质量搞上去,学校实行教师绩效和教学质量挂钩制度,老师们对学生们花的心思多了,学习自然而然也就上去了,经过7年的坚持,依麻木国语小学终于在2010年迎来了“春天”。
2010年,依麻木国语小学毕业生报考“内初班”。那一年,依麻木镇国语小学报考内初班的31名学生中23名学生通过了考试,将近90%的升学率震惊了当地。
吐荪江·热合曼是依麻木镇国语小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如今他远赴温州求学,学费、生活费都由国家负担。谈起儿子,吐荪江·热合曼的父母有掩饰不住的自豪。吐荪 江·热合曼的父亲热合曼·买买提说,吐荪江·热合曼成了全家人的骄傲,几年前,他的孙女迪丽拜尔也转到国语小学上学。“孩子能考上内初班和国家好的政策有 关,更离不开学校的栽培,库尔班真是为我们大家做了件好事,真得谢谢他”。
从2011年开始,来依麻木镇国语小学报名的学生越来越多。2016年招生时,前来报名的家长排起了长队,“当天报名的学生达到2000人。”库尔班·尼亚孜说。
现在,当地人争着抢着送孩子来依麻木国语小学,虽然让学校有些招架不住,却也让校长库尔班感到一丝欣慰,“这证明了我当初的坚持是对的,我为这些孩子自豪。”他说。
未来:让更多孩子走出去
2016年6月底新疆高考分数公布,阿克苏地区二中的穆萨·图尔贡以701分的成绩位居阿克苏地区理科第一,被清华大学录取。而穆萨·图尔贡是依麻木镇国语小学的首届毕业生。
穆萨·图尔贡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在国语小学学习的那几年令他终身难忘。“学校里老师们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着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从小打下的汉语基础,让他在中学阶段轻松跨越语言的障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库尔班·尼亚孜说:“这是我办学13年来最激动的时刻,我们的毕业生刚刚开始接受高考的检阅就能够出个状元,这是对国语小学莫大的鼓励!”
这些年来,各级政府、教育部门、援疆省市也对这所学校大力支持。2015年国家投入1600多万元,为国语小学盖起了总面积8700平方米的新校舍。浙江衢 州援疆指挥部还帮助学校办起了体验式国学课堂,把中国历史、新疆三史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们切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看到丈夫的事业有了起色,妻子阿依吐尔逊·阿皮孜也不再埋怨丈夫,“以前我的眼光太短浅,现在看到他的坚持获得了成功,我真心为他高兴”。
如今,库尔班·尼亚孜的女儿克迪亚·库尔班正在新疆大学中文系读大二,在她心中父亲就是她的偶像。克迪亚·库尔班说:“爸爸说以后要把学校办得更好,让更多的孩子都走出去寻找自己的未来,我也要像他一样,毕业后我也会回到家乡当一名老师,为家乡做点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