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位可以与托尔斯泰齐名的俄国作家,最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品当属《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但事实上,作为俄国文学史上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陀氏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品读。托尔斯泰甚至都如此评价:“这几天我身体不好,在读《死屋手记》。有许多地方忘记了,重读了一遍,我不知道现代文学之中,包括普希金在内,有哪一部作品写得比它更好。

陀氏出生在19世纪的俄国,9岁开始就间歇地受到癫痫病的折磨,18岁不到父母便接连去世,28岁的时候因参加革命被判死刑,在行刑的前一刻才被大赦改为流放至西伯利亚,也正是这在死刑场的千钧一发和西伯利亚的服役经历,让陀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开始反省自己,笃信宗教。

在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有一个闪耀的时刻就是即将被处决的陀氏,在刑场上听到了来自沙皇的赦免死刑的通知,也正是这一刻,留住了这颗文学史上的璀璨之星,陀氏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后期完成的,这一刻也是他人生最为重要的转折点。

如此戏剧性的人生,也让陀氏开始思考意义、价值和哲学问题。在陀氏的处女作品《穷人》(书评:《穷人》|穷人不配拥有幸福 )中,虽然同样是对底层人物的描写,但却更像是一个冷眼旁观的看客,无论发生什么他都客观地记录,面无表情地看待贫穷和死亡。但是在后期的《死屋手记》、《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他开始思考人物悲剧的原因,可怜之人不安局促的心理,以及他想要为他们救赎祈祷。

《白痴》是陀氏写于1868年的作品,时年47岁的他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当时俄国社会一个落魄的梅什金公爵,因为善良博爱被别人当成“白痴”,为了救赎被权贵玩弄伤害的纳斯塔西娅,愿意娶她为妻,但最终却被背叛,真的成了“白痴”。虽然看起来只是个简单的“壳”,但是内文对于死亡、生命、道德等等的哲学思考,却引人深思。

午时三刻斩首由来(断头刀落下前一分钟)(1)

在读《白痴》的过程中,有许多让人惊叹的观点和令人折服的解释,我都会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情节只会做简单陈述,尚且不知道会写多少篇,直至读完《白痴》。

1. 即将被执行斩刑的人,内心会想什么?

在开头几个章节中,陀氏对于斩刑的讨论尤为精彩和细致,这一方面和他个人曾经的遭遇有关,另一方面他也想带读者了解将死之人的心理状况。

梅什金公爵从瑞士归来俄国,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自己的“本家”将军夫人。将军家有三个女儿,因为对梅什金的来意尚未摸清,所以将军夫人和三个女儿决定和梅什金一起聊聊天,试图从他的谈吐和过往的经历中一窥他的品质。

讨论就此展开,将军的二女儿问梅什金有什么绘画素材可以提供给她,梅什金回她:“就画被处决的人在断头刀落下前一分钟的脸,那是他站在断头台上,还没横倒在刀下的木板上。

午时三刻斩首由来(断头刀落下前一分钟)(2)

《被斩首的施洗约翰》

被处以死刑的人会提前被告知死刑的执行时间,然后饱餐一顿,梳洗打扮,接着被押上囚车去游街,看着满街自由的人,只有他自己是前往断头台的,无尽的孤独在这漫长的路程上。“漫长”对于死刑犯来说是一种奢侈,因为从被告知死刑时间开始,生命似乎一下子变得可以触摸了,咀嚼食物的每一口,穿衣服的每一步骤,拉着囚车的马的蹄子踏出的每一个脚印,都变得清晰,并且都是以“时间”为衡量单位。

即使是站在行刑场上,等待行刑的最后五分钟,也依旧是死刑犯的一笔宝贵财富。可以用两分钟在心中和所有的朋友亲人告别,两分钟用来反省自己的一生,最后一分钟用来看看这个世界,看看自己周围的景物、眼神。

“奇怪的是,在临行前的这最后几秒钟,很少有人昏过去,相反,这是脑子特别灵活,大概活动得也最厉害,就像一架开动的机器似的。我想,这时肯定有各种想法纷至沓来,但是这些想法都是有头无尾,或许还是很可笑的,没头没脑的:瞧那人东张西望——脑门上有个疣子,瞧这刽子手,底下的一枚纽扣都生锈了······”

在死亡前的几个小时,内心或许是恐惧的、害怕的、难以平复的,但是,慢慢地接受了“我即将赴死”的结局,内心反而会变得平静,甚至会猜想当头放在木板上,上方的铁索向下滑落时的声音,自己能够清楚地听到几秒钟。在旁观者的眼里,刽子手、神父和其他人都已经不重要了,只有斩台上那颗无谓的头颅,在那一刻才是整个世界的焦点。

“您可以画一座断头台,画得能看清梯子的最后一级,作为近景,就看得清这最后一级。犯人已经踏上这级梯子,脑袋,像纸一样苍白的脸,神父把十字架送过去,他贪婪地伸出发青的嘴唇,看着,——心里全明白。十字架和脑袋——这是画的中心,神父、刽子手、刽子手的两名助手的脸,还有向上仰望的几颗脑袋和几双眼睛,——这一切都可以画作远景,画模糊点,作为点缀······就画这么一幅画。”

陀氏作为从刑场活着走出来的人,对于一个即将被行刑者、最后一刻才得知自己被赦免的心理是最有发言权的。到断头台上的申请、生理抗拒:想吐、两腿发麻发软等等,从陀氏的描述中,看到的是一个或许并无大罪,或者罪不至死的死囚犯,经过监狱里一段肮脏糟糕的生活,又被带往行刑场,一路上面对无数双群众的眼睛,虽然群众并不知道自己所犯何罪,但仍然会用鄙夷嫌弃的目光来审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几分钟。

午时三刻斩首由来(断头刀落下前一分钟)(3)

陀氏抓住了被行刑者和围观群众的心理,将死刑犯从死亡恐惧渐渐麻木的心理刻画出来,而群众对此恰恰相反,各位看客从最开始的激动到期待,最后执行的那一瞬间所有情绪化为恐惧。

当然,小说中的梅什金公爵对将军夫人和她的女儿们讲述这些并非炫耀他经历过生死,而是引导她们对死亡进行思考,即使是死刑犯在临死前也是个普通人,通过死刑犯的一系列恐惧和顺从,更多地是表达了怜悯和同情,这一点也是陀氏在很多作品的共同点——必定有一个人物是怀着博爱,犹如人类之光,散发着善良真诚的魅力,并以此打动其他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这个角色是阿辽沙,而《白痴》这部作品中,这个重要的角色就是梅什金公爵。

2. 为什么被侮辱的人还要让她继续受侮辱?

梅什金公爵的真善美并不仅仅体现在讨论死刑这一件事情上,在将军夫人和三个小姐的强烈要求下,梅什金公爵又讲了关于他的另一个故事。

女孩叫玛丽,她的母亲以贩卖鞋带、烟叶、肥皂等小东西为生,因有残疾,所以经常坐着不动。玛丽大约20岁,人很瘦弱还有肺痨病,但是为了生活还是天天去做帮工,去给别人擦地、洗衣服、扫院子等等。然而命运并没有放过这对贫穷的母女。

有一次一个外地推销员遇到玛丽,诱奸了她并且把她拐走了,一星期之后却又把她一个人扔在半路上,自己跑了。玛丽一路讨饭到家,晚上只能睡在旷野,等到她回到家的时候,身上脏的像只泥猴,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全身都有伤而且还患上重感冒。

曾经很喜欢心疼她的村民,见到玛丽这番景象却没有一个人同情她。她的母亲第一个瞧不起她并且辱骂她,村里其他人也对她羞辱嘲讽,甚至有的年轻人还对她说下流话。就连孩子也在大人的影响下开始欺负她,向她身上扔泥土。最后,饱受侮辱的玛丽自己也觉得低人一等。

这时候,只有梅什金上前吻了玛丽,这个吻是没有任何关于爱情的成分,只是因为怜悯和同情,但这却让玛丽大为感动。虽然这一幕被孩子看到,孩子们向他们扔石子并嘲笑他们,但是梅什金每次都会向他们说玛丽是多么不幸,刚开始孩子们根本不听,但是慢慢地孩子也开始不再骂玛丽,默默走开了。

渐渐地,孩子们开始同情玛丽,送她衣服鞋子,和她一起玩耍。

午时三刻斩首由来(断头刀落下前一分钟)(4)

对于一个极度不幸并且已经被摧残到没有自尊的人来说,别人的同情甚至施舍都会让她大为感动、感受到从所未有的温暖,玛丽就是这么一位不幸的女人。虽然玛丽不久后就因病去世了,但是她死的时候几乎是幸福的,因为孩子们的笑容,她忘记了自己有多么不幸,即便她始终觉得自己是个“罪人”,但是孩子的关怀让玛丽觉得自己受到了宽恕。

“我刚一露面,玛丽就立刻哆嗦起来,睁开眼睛,扑上前来亲吻我的双手。我已经不把手缩回去了,因为这对于她是一种幸福。我坐在她身旁的时候,她始终在哆嗦和哭泣。”

玛丽就像是一只被折磨得完全没有能力反抗的小动物,只要有人抚摸她,她就会感恩戴德,这其实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如今的社会也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论调:“受害者有罪论”。不管是女性遭受侵害,还是老年人遭受虐待,甚至孩子被同龄人欺负,旁观者总是以一种“一个巴掌拍不响,你不打扮的这么妖艳/你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对孩子/你不去招惹他,他怎么可能会这样对你呢?”的“正义使者”般的态度,居高临下地审视受害者。

午时三刻斩首由来(断头刀落下前一分钟)(5)

但是事实上很多伤害确实是毫无道理的,唯一能解释受害者被害的只有“倒霉”,可这也不能成为被伤害的理由。可悲的是,即便有人在情感上是同情受害者的,一听到主流的声音是指责和辱骂,立马调转风向融入大军。

还有一种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面对女性的权益问题,男性缄口不言;遇到同性恋的权益问题,异性恋默不作声;遇到残疾人的保障问题,健全者装聋作哑。人们对于很多事情的中立源于自身立场,利益不相关则与我无关——反正一般男人不会变成女人,异性恋不会变成同性恋,健全者未必一定会变成残疾人——所以我又何必去争论、去争取、去惹一身骚?

而这也正是梅什金——或者说是陀氏本人伟大的地方。陀氏在刻画一个“真善美”角色的时候,不会刻意挑选角度,而是以一种博爱的态度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不幸的人。死刑者固然有错,但是在死刑执行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他的情绪值得旁观者留意关注。一个被糟蹋的普通女孩不应该受到过多苛责,而是应该向她伸出手,温柔地爱护这个不幸的人。

之前在读陀氏的另一本著作《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时候,强烈地感觉到陀氏对于一个普通读者身心的洗礼,甚至让读者开始自觉地反省自己为何处处嫉妒,为何与人争吵,为何针对他人,这种对不幸之人的同情或许只能短暂地植入读者的内心,却也是对自身的一次灵魂打扫。

午时三刻斩首由来(断头刀落下前一分钟)(6)

这里讲到的梅什金因为同情而亲吻玛丽,也是为后面梅什金因为同情的爱作出其他行为所做的一个铺垫。后面当梅什金遇到年幼时就被伯爵霸占,现在却又被抛弃的纳斯塔西娅会有怎样的火花?好色的将军也会对纳斯塔西娅大献殷勤吗?将军的三个女儿又会不会追求梅什金呢?下一篇品读陀氏经典《白痴》将会为大家解读。

如果你也喜欢这本书,不妨点个“关注”,这样就不会走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