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感到难熬的你需要明白什么(浸淫职场多年依然混不好)(1)

李光斗: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著名品牌营销战略专家

我所在的行业,是一个被圈内人形容为非常“热闹”的行业,行业会议一年有400场,圈内人通常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

数量惊人的会议,催生出了两类人,这两类人在每次会议中结伴出现的概率达到95%以上,同样是出席会议,他们的目的和行为截然相反,一类人总是尽可能多地去认识别人,一边索要着别人的名片,一边还要陪上笑脸;另一类人则总是尽可能多地去被别人认识,一边正襟危坐着,一边淡定等候着那些上前来索要名片的人。

前一类人,被我们称为“会虫”,后一类人,被我们称为“大神”。

相同的场合,却因为认知和行为上的不同,最终同途殊归:一个成了“虫”,一个成了“神”。

造成以上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人是否具备以下的认知: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革命,我们所处的时代,慢慢成为一个成就个人品牌的时代,只有会表达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收获时代的红利。

前面被称为行业“大神”的那一类人,都是深谙此道的人。

我们业内就有这样一位被大家称为王所长的“大神”,他的公开身份是行业某研究所的所长,这两年却颇有点“不务正业”: 在各类行业会议中担任会议主持人,亮相的频率达到90%以上,俨然成了一个行业“网红”。

通过频频亮相和发声,王所长在得到业内认可的同时,也收获了可观的经济利益:一场会议只出场两三个小时,报酬就接近五位数,单这一项收入,每年轻松就可以过七位数,堪称名利双收。

还有一位丁姐,三年前还只是省行业协会的一名普通职员,因为看准了行业风口,丁姐果断从协会辞职,创办了一家行业媒体。

丁姐其貌不扬,对行业了解比较有限,也没有技术背景和各种响亮的头衔加持,但凭着对行业风口的把握,这几年频繁在行业活动上露脸,积极与行业大咖交往和互动,已然在行业里产生了影响力,为自己的媒体拉来了很多的广告业务,每年还定期举办各种线下活动。

通过对个人品牌的塑造,丁姐从一个无名之辈,慢慢成长为颇具影响力的行业明星,不仅自己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还养活了下面的近十多位员工。

都说只要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可我认为并非每只“猪”都有这种“驭风”的能力,只有那些善于借势发力的“猪”,才能够飞得高、飞得久。

我身边不少混迹于职场的白领,虽然辛勤耕耘了十年八载,却依然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得不到公司的重要,自己也感觉混的很差。

说到底,就是因为平时忽略了个人品牌的打造和沉淀,导致知道自己的人太少,从而在自己所在的行业缺乏影响力,没有职场话语权。

成都姑娘张玲,本是当地一家特色面店的拉面师傅,职业可以说是普普通通,如果只是按照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走下去,这辈子注定寂寂无名。

可是二十出头年纪的张玲,就是不甘于这样的现状,在平凡的职业中找寻亮点,将妖娆的舞姿融入到日常的拉面动作中,配上姣好的面容,她迅速在互联网上走红,火遍全国,成为网红“一根面西施”。

随着知名度的上升,张玲的月收入早已超过20万,随便到加盟店进行指导宣传,出场费都在5万以上,这样的待遇虽然比不上明星大腕,但也绝对令大多数普通人难以望其项背。

跟那些高高在上的明星们不同,张玲原本就是一位普通人,跟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一样,她的成功告诉我们:

即便是最普通的工作,一旦加入了我们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再将其呈现在别人面前时,便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关注我们,借此进一步建立和形成个人品牌,就可以实现命运的逆转。

中国人常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在这种传统和文化的影响下,大多数人一直都奉行低调内敛的做人和行事作风,个性和专长被埋没,终其一生也难以实现个人价值,最终只能用淡泊名利来聊以自慰。

反观那些明星大腕和社会名流,他们凭借个人的影响力和在各自领域的话语权,不断地收获着名利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和人生价值,而普通人只能充当陪玩的角色,就像中国的股市一样,总在上演庄家收割散户“韭菜”的游戏。

混的不好,是因为认识你的人太少,认识别人永远不如被别人认识;不必追逐豪门,我们要让自己成为别人追逐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