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茶马古道的地名文化已超越其本身承载的含义,见证了藏、汉及迪庆各民族间源远流长的民族情谊。文章结合迪庆茶马古道遗存的现状,从地名学的角度浅谈茶马古道即“甲朗”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迪庆茶马古道;地名文化;遗存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迪庆的普查队踏遍了全州的雪山峡谷,取得了一批令人欣喜的成果。其中,茶马古道遗存的调查登记是这次普查中的一个新亮点,它不仅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已发现古道遗存的资料,而且为今后滇藏茶马古道的保护和研究、南亚廊道申遗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茶马古道特指滇、川、藏三省(区)范围内数千年间使用的马帮之路,这一概念是借用唐宋以来实际存在的茶马互市的史实而命名。它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是中国藏区连接祖国内地,并延伸至南亚、西南亚的纽带,是中国西南各民族自古以来相互交往、融合的走廊,也是中国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古代文明传播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国际通道之一。具体而言,茶马古道主要由两条主线组成,即川藏茶马古道和滇藏茶马古道。川藏茶马古道以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经康定向北过道孚、甘孜、德格、江孜、昌都至卫藏地区,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昌都至卫藏地区。而另一条主干线滇藏茶马古道则由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普洱一带产茶区出发,经临沧、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察隅、左贡、拉萨、亚东、日喀则、帕里山口,分别再到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地。“群山苍茫,雪岭连绵;大江奔流,危梯鸟道”是清代学者对茶马古道险状的描写,位居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化传播古道—滇藏茶马古道,在横断山脉高山峡谷间,在冰雪皑皑雪峰中更显得苍茫而灵动,曲折而坚韧。每个事物都是由单个元素汇聚成的一个整体,滇藏茶马古道亦由上百个支线古道连接而成,迪庆便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结点。
1 迪庆茶马古道遗存
迪庆藏语意为“太平极乐”之意。这里有水草肥美的高山草甸,高耸入云的连绵雪峰,明澈如镜的高原湖泊,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这一切都赋予迪庆一个似乎与世隔绝的神秘感。然而有一天当山谷间伴着蹄踏的马蹄声响起一串串清脆的铃铛声、一首首婉转动听的山歌时,宁静的迪庆苏醒了,这是那个遥远得虚无的茶叶入藏故事的开始。迪庆境内的茶马古道并不只是一条,而似一张纵横交错的网络,将香格里拉、德钦、维西三地连接起来,把金沙江和澜沧江编织成一体,成为当地与周边联系和交往的途径,成为经济贸易的通道,成为文化传播的走廊。
2007年以来,迪庆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实地调查期间,新发现登记了18段保存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存,成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一项重要成果。加上已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梅里古道,迪庆境内目前共保留有19段完整的古道遗迹,现将各段古道简介如下:
[1]梅里古道,位于德钦县佛山乡的澜沧江西岸,起点溜筒江渡口,终点梅里雪山北侧的说拉垭口,全长30千米。沿途有马帮保护神祉,上千通藏文摩崖石刻,200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上桥头古道,位于香格里拉县尼西乡,起点上桥头村,终点四川省德荣县瓦卡村,全长18千米。
[3]色永古道,位于香格里拉县东旺乡上游村,起点色央村,终点四川省乡城县洞松村,全长31千米。
[4]甲朗央古道,位于香格里拉县格咱乡翁水村,起点泽央仲村民小组,终点四川省乡城县洞松村,全长39千米。
[5]泽庸顶古道,位于香格里拉县东旺乡中心村泽庸顶村民小组,起点格咱乡翁水村泽央仲村民小组,终点东旺乡中心村泽庸顶村民小组,全长28千米。
[6]十二栏杆古道,位于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红旗行政村,起点红旗村的花椒坡,终点红旗村一家村,全长8千米。道旁的岩石上刻清代的文士诗文两通,观音造像一通。该组摩崖石刻为香格里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7]二十四道拐古道,位于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永胜行政村,起点虎跳峡镇余诺村,终点三坝乡永壳村,全长38千米。该古道横穿上、下虎跳,途中的摩崖上刻有明代木氏土司诗文。该摩崖石刻为香格里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8]春独古道,位于香格里拉县五镜乡仓觉村,起点浪沾各村,终点仓巴寺,全长12千米,沿途有多处藏文摩崖石刻。
[9]扑爬岩古道,位于香格里拉县上江乡士旺村与格兰村之间的金沙江边,全长6千米。
[10]空心树古道,位于香格里拉上江乡福库村与小中甸向卡村之间,起点福库村春独村民小组,全长33千米,沿途有头道桥、二道桥、干崖房、三道桥、四道桥、空心树、古者坝、清香树等古代和红军长征遗迹。
[11]吉仁古道,位于香格里拉县五境乡吉仁村与建塘镇纳帕村之间,全长26千米。
[12]阿墩子古道,位于德钦县升平镇与阿东村之间,全长16千米,古道两旁有340平方米藏传佛教造像石刻、100余堆上万片玛尼石刻。
[13]格里甲朗古道,位于德钦县霞若乡格里村与奔子栏镇舍义村之间,全长39千米。
[14]孔雀山古道,位于德钦县燕门乡茨中村与贡山县丙中洛村之间,全长32千米。
[15]猴子岩古道,位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讯乡河江桥,全长6千米。
[16]吉岔古道,位于维西白济讯吉岔村与福贡县利沙底村之间,全长38千米。
[17]岩瓦古道,位于维西县白济讯乡岩瓦村与贡山县普拉村之间,全长35千米。
[18]其宗古道,位于维西县塔城镇其宗村与塔城关隘之间,全长9千米。
[19]古水古道,位于德钦县佛山乡澜沧江东岸的古水村,全长5千米。
以上为迪庆境内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结束时登记的所有茶马古道遗存情况。其中有已经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德钦县茶马古道梅里段、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十二栏杆古道和二十四道拐古道的摩崖石刻等。从中可以看出,它们如一张巨大的网,将迪庆的山山水水连接起来,为当时人们对外交流、运输茶叶等所需物资提供了通达条件。如今这些古道有部分已经丧失了原本的功能,但是其中的多数路段至今还在使用,仍然在当地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消失的甲朗——独克宗古城金龙街
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独克宗古城,历史上是马帮从内地经香格里拉前往藏族地区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是滇藏茶马古道进入西藏等藏族地区的第一站。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到了新石器时代,香格里拉先民的活动更为频繁;青铜时代这里的先民已经与东南沿海和印度洋沿岸有了交往;唐代,吐蕃在香格里拉市境内金沙江上架设铁桥,修筑铁桥东城;明弘年间,丽江木氏土司在大龟山建香格瓦寨(藏语意为“达瓦宗”)。这里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地势平坦,似八瓣莲花花蕊之心。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古城历来成为当地藏民的聚居区,更为当时的手工艺作坊、商铺、马帮队提供了重要活动场所,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成群结队马帮的吆喝声,叮当作响的铁匠铺,静待一旁的藏饰金银店,操着各种口音的天南地北的商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今天我们还能从那些岁月久远、深深印着马蹄印的石板路上依稀看到那段历史的信息,我们更可以从位于古城南部的金龙街的地名中找寻到当年茶马贸易的繁忙历史。金龙原本是藏语“甲朗”的译音,意思是茶路、大路。据记载,当时在金龙街一带居住有藏、汉、纳西、白、回族等多民族,他们有的是当时茶马古道上马帮们的后代,有的是来此地做生意并定居下来的,但无论什么民族,他们几乎人人都通晓藏语、汉语、纳西等多种民族语言。甲朗作为当时古城里茶马贸易最繁忙的一条街,其原有的地名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汉文化的普及,迪庆改用汉名成为一种时尚,藏语的“甲朗”也摇身一变成了“金龙街”。虽然名称改变,但其原本的文化含意却依然延续。
3 文明交汇点——格里甲朗
格里甲朗位于德钦县霞若乡茨卡通村,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茶马古道遗迹。这条古道的起始点位于霞若乡的格里村,它翻越白马雪山垭口后分南北两路:南路经德钦县奔子栏镇石义村至德钦奔子栏镇,全程约32千米;北路经德钦县奔子栏镇书松村翻白马雪山垭口,全程约38千米。这段古道至今仍在使用,沿途风光旖旎,自然生态保存完好,在雪山垭口等多处有玛尼石堆、树挂经幡等人文景观。据格里村老人回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格里村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所有沿金沙江从塔城过来的马帮都要在格里村休整,当时的政府还在村里设了收税官,可见当时的繁华景象。据了解,当时格列甲朗运往拉萨的货物主要有茶叶、红糖、粉丝等,而从拉萨运回的主要有药材、皮货、香料、布料等拉萨本地所产或从印度、尼泊尔运回的精品货物,并把布匹、香料等一部分在格列村进行交易,而格列甲朗终点石义村则是另一番景象。在普查中,我们在石义村石义土司家的钦绕扎巴活佛静室中看到的是本地藏传佛教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并存的独特现象。钦绕扎巴活佛是石义土司的兄长,被认定为活佛后,修建了这间近43平方米的三开间一层静室,静室内有23平方米的藏传佛教壁画,而在屋檐下的板壁上却绘有典型的代表中原汉文化的“二十四孝图”,每幅画上面还题有汉文诗词。由此可见,这间静室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汉藏文化交融的缩影,这等景象恐怕只会出现在茶马古道经过的、汉藏文化交流频繁的云南地区。
4 迪庆茶马古道地名文化初探
茶马古道,藏语书面语为
,或译作
,而在藏语康巴方言中甸土语中读作
,即“甲朗”。《滇川藏大三角文化探秘》书中写道:“……甲朗,藏语就是通往汉地和印度的路的意思。”这是基于藏语拉萨方言的翻译。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通过实地调查及采访众多专家和当地群众得知,“甲朗”还可以引申为通往汉地、印度的路和茶路、大路、官道之意。因为从藏语的发音来看,“甲”有茶之意,而从迪庆口语讲,“甲”又有“汉地、大路宽广”之意,所以藏语的“甲朗”较之于汉语的“茶马古道”具有更丰富的含义。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地名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语言符号,具有一定的形态和意义,尤其是词源,地名还能折射出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各行各业,各种集市的集散地……迪庆茶马古道的遗存及其地名就与之相符合。在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滇、川、藏大三角形成的茶马古道主线中,以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为起点,往西沿着金沙江、澜沧江途经梅里雪山、甲朗、碧土,最后到达西藏左贡。往东经格咱、东旺、乡城,最后到达四川康定。把云南的香格里拉、西藏的左贡、四川的康定三点连接起来又恰好形成一个倒三角形。而在这些区域内凡有古道的地方,我们都可以从当地的地名中找寻到茶马古道的遗韵。比如前面提到的独克宗古城金龙街、德钦霞若乡茨卡通格里甲朗、格咱乡翁水村的甲朗央、翁上村的甲朗宗、翁水的甲朗嘎咱以及西藏左贡的甲朗等。这些古道之所以都取名为“甲朗”是与当年茶马古道分不开的,它们就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个缩影。这些地名承载着那一历史时代的许多印记。以格咱翁水的甲朗嘎咱和格咱翁上的甲朗宗为例,“甲朗”意为“茶路”,“嘎咱”意为“山脚”,“甲朗嘎咱”意为“运茶路的坡脚”。因为是古时马帮的必经之路,人们用最直接的功能用途赋予这一地“甲朗”的符号,所以延续至今它仍发挥着与地名符号相符的实体功能。格咱翁上的甲朗宗意为“建在茶马古道旁的寨堡”。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中了解到,甲朗宗历史上是一个商业往来比较频繁的地方,香格里拉县城前往四川康定的商贸马队都要经过这里,因此,从这一地名我们不难推断出茶马古道上马帮集散地或是休整地必有大路通达,同时也有放牧马匹的良好环境。我们可以通过实际地名符号见证茶马古道的所到之处,也可以通过现今保留的遗存去印证茶马古道的地名实体。
滇藏茶马古道的历史发端于唐、宋,延续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古道虽然已经由公路所取代,但像迪庆这样山高谷深的高原,尤其是通往半牧半农的高寒山区,现在仍需依靠这些密布交织的甲朗,进行牧场迁徙、运输货物、踏着古道去捡拾菌类、采挖药材等活动。因而这些古道并没有因时间的消逝而褪去它的功能,没有因人迹渐稀而遗弃人类。这些古道同它们的名字“甲朗”一样,显得宽广、深远,并仍在雪山峡谷间延伸。即使现在马帮已销声匿迹,即使被称为“甲朗”的地方已没有了往日的喧闹,但古道的地名文化还会继续延续下去。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第24期
作者:杨秀芸
选稿:何铂羽
编辑:郭娟
校对:刘家瑶
责任编辑:刘家瑶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