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恨上无以穷天文之杳渺,下无以研性命之深微,中无以砥世俗之纷沓,唯此高深之间,可以目摭而足析。”——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是5月19日,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明朝最好驴友徐霞客(驴友祖师徐霞客)(1)

作为“驴友”祖师,徐霞客几乎三分之一的一生在路上。在那个年代,景点罕有通途,处处都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险阻。徐霞客的游历,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全看“天时地利”了。

首先是地理上的巨大差异。徐霞客的家乡江阴在我国东部地区,从地理方位上讲,他的旅行是真正的“西游”。嵩山、五台山、华山,许多如今看来并没有过于险阻的山峰,在那个年代是很难的。不仅没有专业的道路,没有导航,没有相伴照应的友人,而且对徐霞客来说,很多地理地貌特点,是全新的,一旦没有专业、翔实的书籍介绍,一切无异于摸瞎前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最大的地势特点就是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既有山地、高原,也有平原、盆地和丘陵。我国面积虽大,却是个多山的国家,各种地形中占比最多的就是山地,约占三分之一。

明朝最好驴友徐霞客(驴友祖师徐霞客)(2)

也就是说徐霞客的每次西行,都是在挑战全新的难度,越来越高、越来越陡。胡焕庸线带来的人口分布,在那个时代其实也是东多西少的,他每次西行都需要面临新的挑战,且之前的经验很难复用。

随后是气候上的巨大变化。在我国,自西向东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降水量、地貌和植被。自北向南的变化则主要体现在气温、湿润程度等维度。有一次徐霞客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而同一时刻下,他的老家还是鸟语花香。这种地形、气候带来的巨大体验落差,会带来认知上的误导。徐霞客最后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

明朝最好驴友徐霞客(驴友祖师徐霞客)(3)

天气上的巨大落差,往往也会给身体带来巨大负担。比如从干热的地方,走到白雪皑皑的目的地,或者从阴雨绵绵的地界去往柳絮飘飞的地方。感冒、过敏、腹泻、中暑等等情况,配合上舟车劳顿,可能是致命的。

所以,无论是面对气候还是地理上的困难,徐霞客都用坚持走完了21个省市区。而且在“父母在,不远游”的时代里,他的远行具有了跨时代的意义。

如今,疫情当下,我们更多会选择近郊徒步、踏青等方式。比起徐霞客一切看“天地脸色”,我们可能也有自己需要注意的地方。

明朝最好驴友徐霞客(驴友祖师徐霞客)(4)

首先是防晒,近期我国中东部大部天气晴好为主,加上近期雨水稀少,天空云量较少。建议大家出行要带上遮阳伞,并配上至少SPF30 的防晒产品,保护好自己的肌肤。

其次是补水,近期北方大部相对湿度较低,多地一整天都维持在20%以下。除了做好肌肤补水外,饮食上也要注意避免辛辣和油腻,多吃果蔬,补充维生素。

明朝最好驴友徐霞客(驴友祖师徐霞客)(5)

最后是大风,大风天气下,一点点火源可能发展为火灾,大家出行踏青等尽量选择冷餐哦!

笔者:丁满,气象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