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指的是五位先后成就霸业的君主,除了之前介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被公认以外,剩余人选不尽相同,甚至有7-8种版本之多,除了齐桓公、晋文公外,认可度最高的当属楚庄王和秦穆公,下面就先为您介绍一下楚庄王和他“一鸣惊人”的故事。

楚庄王称霸中原的故事(楚庄王称霸和一鸣惊人)(1)

楚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还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在复杂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不露声色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况。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

但在楚庄王蛰伏的这三年中,许多大臣不理解,纷纷劝谏,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一鸣惊人”的故事。在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做了国君,楚国新君初立,国内矛盾重重。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群情激奋,纷纷要求出兵一争霸全。但是我们这位新继位的楚庄王可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作乐,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也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再敢劝告他,就判谁的死罪,于是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了三年。后来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楚庄王正在那里寻欢作乐,听到伍举要见他,就把伍举召到面前,问:“你来干什么?”伍举知道楚庄王的命令,不能直柬,于是说:“有人让我猜个谜儿,我猜不着。大王是个多才多艺的人,请您猜猜吧。楚庄王一听猜谜,来的兴致,就笑着说:“说来听听。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同时他也觉得是时候奋发图强了。于是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从这以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调走了一批奉承拍马的人,把敢于进谏的忠臣提拔起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同时制造武器,操练兵马。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打败了陆浑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从而称霸天下。

一鸣惊人的故事,表现了楚庄王做事果然出人意表,但楚庄王还有一件事情也同样让人意想不到,在宴会上,有大臣趁着蜡烛熄灭,大殿黑暗的时候调戏楚庄王的宠姬,但楚庄王却没有生气,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著名的“绝缨之宴”的故事。一次楚庄王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庄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那人帽子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 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 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旨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刹风景?”过了几年,一名战将主动率领部下先行开路。这员战将所到之处拼力死战,大败敌军,直杀到郑国国都之前。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赏赐,坦承当前宴会上无礼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举全为报楚庄王的不究之恩。”那大臣回答说:“我本就该死!从前喝醉而失去礼节,君王您隐忍而不诛杀我。我始终不敢因为君王您蔽荫的德行而不显扬地加以报答,常常希望自己能够肝脑涂地,用颈上的热血溅到敌人身上很久!我就是那天晚上帽带断的人哪!”古人讲:“君则敬,臣则忠。”楚庄王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其心胸开阔、知人善任不无关系。假如没有绝缨宴,也许唐狡早就被处死了,楚国伐郑就不一定能胜,楚庄王的春秋大业也就不一定能够成就了。

楚庄王奋发图强,一鸣惊人,同时还有着“绝缨之宴”这样宽宏大量的任君气度,能够称霸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春秋五霸中和楚庄王同样存在争议但呼声很高的是秦穆公,他有着和楚庄王一样宽宏大量的故事——“穆公亡马”,这究竟是什么故事呢?力主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就是希望通过变法恢复秦穆公时期秦国的荣耀,可见秦穆公在秦国历史上是十分有作为的君王,他又有着哪些称霸的故事呢?明天为您讲述秦穆公称霸和“穆公亡马”的故事。明天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