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安史之乱后,大唐的皇帝们无时无刻不在害怕手握实权的封疆大吏们谋划自己的江山,于是纷纷希望通过削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到了唐宪宗李纯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十三年,更换了肃、代、德、顺四位皇帝,都有一定作为的他们为唐宪宗实现中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谁又能想到,这场广为传唱的“中兴”只是一抹泡影,立志恢复大唐盛世的唐宪宗为何在取得一定成就之后又前功尽弃了呢?

开元盛世解释 开元盛世为己任(1)

一、竦慕列圣,兴兵伐乱

载初元年(690),武则天改唐为周,血洗李氏皇室。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一年后长安失守,李氏皇室成员再度饱尝丧国丧家之痛。经历了战火洗礼与颠沛流离后,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都厌恶做大做强的藩镇和倾轧攻讦的衮衮诸公,在拥有一定实力后便开始了拨乱反正。“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在代代先皇的影响下,唐宪宗李纯走上了同样的道路,不过他心中有更大的志向:复兴贞观、开元之盛世。

开元盛世解释 开元盛世为己任(2)

元和元年(806),刚刚即位的唐宪宗就遇到了挑战,西川节度使韦皋病逝,他的心腹刘辟趁机自立。唐宪宗原本的打算是安抚,提拔刘辟为节度副使,代行节度使事。颇有野心的刘辟自认为不能放过这个敲诈朝廷的最好机会,于是公然索取三川之地,并出兵攻打东川节度使李康。除了打败了李康外,刘辟在对上朝廷的军队后一败再败,最后与其家族党羽一起被押解到长安斩首。

开元盛世解释 开元盛世为己任(3)

二、以正刑典,委政于相

唐宪宗对于刘辟这种敢向中央挑事的节度使只有一个态度:“咸宜伏辜,以正刑典”,斩杀刘辟只不过是实现中兴的第一步而已。同样不老实的还有时任镇海节度使的李锜,这个人的后台比刘辟硬多了,既是宗室大臣,又手握榷酒漕运命脉,还在地方募集私兵。骄傲自大的李锜飘了,在意识到自己的飞扬跋扈可能遭到朝廷的打压,于是他命自己的心腹大将袭杀五个州的刺史,打算自立。“锜,庸材,而所蓄乃亡命群盗,非有斗志,讨之必克”,正如宰相李吉甫所言,李锜兵败如山倒,被唐宪宗亲自审问并识破其阴谋后,以腰斩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唐宪宗能够在即位之初旗开得胜,离不开杜黄裳、李吉甫等人力主削藩,在他们的改革下,节度使难以掌握藩镇实权,唐宪宗因此来腾出手来搞经济。元和三年(808),唐宪宗遂拜裴垍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由他主持朝政。在裴垍担任宰相期间,大唐百业渐兴,出现唐朝后期少有的清明时期,这位为唐宪宗中兴事业须发尽白的贤相仅执政两年就去世了。此后唐宪宗又提拔了李绛、武元衡、裴度等人,他们尽心竭力围绕在唐宪宗身边,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

开元盛世解释 开元盛世为己任(4)

三、法裁藩镇,结束割据

贤相们无愧其名,他们不仅帮助宪宗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还提拔了极言直谏的青年官员,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白居易、韩愈、元稹等。不过唐宪宗与宰相们能够融洽相处的最大原因便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削藩集权,重现中兴。元和七年(812),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其子田怀谏得立,然而田怀谏年仅十一岁,不能主军,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等人。蒋士则处事不公,引起三军愤怒,田弘正拨乱反正,并举魏、博、贝、卫、澶、相六州土地归顺朝廷,田弘正本人被拜为魏博节度使、上柱国、沂国公,魏博三军赏钱一百五十万贯,六州百姓给复一年。

开元盛世解释 开元盛世为己任(5)

对于田弘正这样忠于朝廷的节度使,唐宪宗并不吝啬自己的仁慈,但对于淮西吴元济这样的不法分子,唐宪宗只有一个态度:打!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逝,其子吴元济秘不发丧,自领军务,并勾结河北诸镇。许是久不兴刀兵,面对朝廷的以礼相待,反而让年轻气盛的吴元济认为是怯懦之举,发兵造反。不过这一场大战对唐宪宗来说并不顺利,发兵万人,历经数年,未克,只有裴度一再主战,并亲赴前线为宪宗分忧,唐邓节度使李愬雷霆出击,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淮西。至此,大唐的局面已经变成了藩镇弱而中央强,于是横海节度使程权、卢龙节度使刘总、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宣武节度使韩弘等先后归顺,“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馀州”成为过去。

开元盛世解释 开元盛世为己任(6)

不过随着皇帝权力的加剧,大臣、后宫、宦官这些势力也得以膨胀,为了限制宰相对自己的约束,唐宪宗不得不任用只忠于自己的宦官;为了延续自以为是的中兴,唐宪宗试图寻找长生不死之药;为了不让颇有手段的郭子仪孙女郭氏干政,唐宪宗明确提出不立后,并积极培育非郭氏亲生的长子李宁,却不料这位继承人仅做了两年的太子就一病而死。一生都在打击藩镇的唐宪宗在年老时竟如此无力,“及其晚节,信用非人,不终其业,而身罹不测之祸”,“元和中兴”也随之唐宪宗的逝世宣告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