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对孔子解释上善若水(老子说上善若水)(1)

前段时间,央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播出第九期《道德经》,精彩演绎了老子因水而悟道的人生历程。在《道德经》中,老子高度赞美水,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又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还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在老子看来,水利万物而不争,善于处下守弱,故能几道为王,以柔克刚,简直就是道的化身。

老子对孔子解释上善若水(老子说上善若水)(2)

《道德经》(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那么,曾经向老子问道的孔子,又是怎样看待水的呢?孔子说“知者乐水”(《论语·雍也》),《孟子·离娄下》也记载有人曾对孟子说:“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似乎孔子也很喜欢水,曾经赞美过水。今天是孔子诞辰纪念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孔子眼中的水吧。

老子对孔子解释上善若水(老子说上善若水)(3)

《论语》(中华经典藏书)

“知者乐水”乐的是什么?

说起孔子对于水的看法,相信大家都会想起“知者乐水”这句话。《论语·雍也》中记载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阐述了他对仁者、智者的独到体悟。对于乐水乐山之别,朱熹注释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所说不无道理。

老子对孔子解释上善若水(老子说上善若水)(4)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国学文库)

老子对孔子解释上善若水(老子说上善若水)(5)

《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

孔子固然是以仁者自期的,但生前似乎不敢以仁者自许。孔子曾经对学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不过,倘若有人称许孔子为智者,或许他不会拒绝。《中庸》中记载孔子说:“好学近乎知。”而孔子对于自己的好学,似乎是充满自信的,他曾经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又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那么如此好学的孔子,自认为近乎“知者”,应该是顺理成章之事。那么孔子这位“知者”为何“乐水”呢?

老子对孔子解释上善若水(老子说上善若水)(6)

《论语·大学·中庸》(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这在《论语》中似乎不易找到答案。前面提到《孟子·离娄下》中有人对孟子说孔子曾极力赞美水,并问孔子为何这样赞美水,孟子回答说:“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之学,就像有源之水,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而不能像夏天的暴雨,声势巨大,但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君子认为是耻辱之事。这是孟子对孔子“乐水”的解释。

老子对孔子解释上善若水(老子说上善若水)(7)

《孟子》(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而在《荀子》之中,我们看到一段更为直接地解释孔子“乐水”的材料。《荀子·宥坐》中记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老子对孔子解释上善若水(老子说上善若水)(8)

《荀子》(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大意是说,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见到大水要观赏一番,孔子说:“水遍生万物而无所作为,像德。水总是流向卑下之处,曲曲折折也必定遵循这个道理,像义。水浩浩荡荡而永不停息,像道。如果决口让水流走,水立即奔泻而出,如响应声,涌向百仞深渊也毫不惧怕,就像勇敢。注入量器,水面总是很平,像法度。水装满器皿就会溢出,不必用概去刮,像公正无私。水柔弱而能渗入细微之地,像是明察秋毫。什么东西放进水中一洗,出来就干干净净,好像善于教化。就算经历百转千回,也必定向东流去,好像意志坚定。所以君子见了大水一定要观赏一番。”孔子在水中发现了如此之多的美德,怎么能不“乐水”呢?

老子对孔子解释上善若水(老子说上善若水)(9)

有趣的是,与《荀子·宥坐》的记载类似,《说苑·杂言》中也有一段孔子论水的记载。发问的也是子贡,孔子的回答则略有不同。孔子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绰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贞;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与《荀子·宥坐》的记载相比,水的德性特征更为明显,增加了“仁”“智”“贞”,而去掉了偏于道家色彩的“道”,整体更具儒家色彩,显示了西汉“独尊儒术”之后的思想印迹。

老子对孔子解释上善若水(老子说上善若水)(10)

《说苑》(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我们不禁想,《孟子》书中那人所提到 “仲尼亟称于水”,或许正是指《荀子·宥坐》所记载的这段孔子赞美水的话。而孔子之所以“乐水”,乐的正是水的德性之美。

“子在川上”感悟的是什么?

不过,孔子面对水,并不仅仅是理智地思考水的德性之美,而且曾发出过深沉的人生感喟。《论语·子罕》中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尽管朱熹注释说:“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认为这里是一种哲理的领悟与表达,但正如编纂《论语集释》的程树德所说,“宋儒解经,每有过深之弊”,这里朱熹的注释就未免求之过深了。

老子对孔子解释上善若水(老子说上善若水)(11)

《论语集释》(中华国学文库)

老子对孔子解释上善若水(老子说上善若水)(12)

《论语集释》(新编诸子集成)

宋儒之前,人们对这段感慨的理解没有什么歧义,认为就是指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正如皇侃《论语义疏》中说:“孔子在川水之上,见川流迅迈,未尝停止,故叹人年往去,亦复如此。向我非今我,故云‘逝者如斯夫’也。……日月不居,有如流水,故云‘不舍昼夜’也。”皇侃又引孙绰说:“川流不舍,年逝不停,时已晏矣,而道犹不兴,所以忧叹也。”认为这是孔子感慨时光飞逝,眼看自己年老,而“道犹不兴,所以忧叹”。孙绰的解读是不无道理的,孔子晚年确多有衰老之叹。如《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感慨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又如《论语·子罕》中孔子也感慨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老子对孔子解释上善若水(老子说上善若水)(13)

《论语义疏》(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在这里,孔子更像是一位面对流水的抒情诗人,站在人生乃至历史的长河边发出浩叹。而这似乎也成为后世中国诗人的一个心结,我们在六朝时谢朓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在盛唐时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北宋时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名句之中,仍然可以听到这种感慨的回响。

如果将老子与孔子对水的观察对照起来看,我们发现,老子对于水的领悟是“以物观物”式的,领悟的是哲理;孔子对于水的领悟则是“以我观物”式的,既有道德的寄托,也有人生的感慨。当然,这只是老子与孔子思维异同的一端,要想更深入地老子、孔子乃至道家、儒家的思想异同,就需要更深入地研读《道德经》《论语》等经典,温故而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