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施艳燕

斜塘老街历史(散发泥土芬芳的斜塘街道)(1)

洗净脚上的田泥,从农家小院搬进现代化公寓小区,动迁农民的生活实现了从“农村”形态到“城市”形态的跨越。如何不断提升动迁社区居民文明素养,让动迁农民和谐地融入城市发展,真正实现从“形”到“心”的跨越?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无法绕行的大课题,也是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斜塘老街历史(散发泥土芬芳的斜塘街道)(2)

斜塘是苏州工业园区一个典型的动迁街道,近年来,斜塘街道大力实施“文惠斜塘”品牌建设,融合各种资源为动迁社区居民打造接地气、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化活动,通过“文化矩阵”的浸润不断提高区域文明程度,开启了动迁社区文明建设的新实践。

人亲戏更亲 “一台戏”做加 法实现乘法效应

斜塘街道实施的“文惠斜塘”是一项长期工程,今年重点打造的是“文化 ”品牌项目,即从文化建设着手,针对动迁社区居民特色和需求,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以文化为抓手提升动迁社区居民文明素养。

斜塘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彭聪告诉记者:“大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到不在社区公共绿化带种菜,这些价值观、理念要真正被动迁农民接受,进而外化为行为,宣教‘找对路’尤为关键。”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今年4月,被斜塘居民亲切地称为“一台戏”的“文化 ”主打项目文艺巡演应运而生。

斜塘老街历史(散发泥土芬芳的斜塘街道)(3)

记者了解到,为动迁社区居民量身定做的“一台戏”共有十余个节目,5月起,已陆续走进斜塘街道17个社区巡演。而自5月13日在锦塘社区首演后,“一台戏”就开启了“秒红”的节奏,成为了斜塘居民群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身边人演身边事,这让‘一台戏’真正走进了观众心里。”“一台戏”负责人、斜塘街道文体站站长谢应生告诉记者:“一台戏”的创作人员、演员都是居民们熟知的斜塘人,他们中有斜塘居民熟知的“中国好人”周建英,有为乡亲们唱了几十年评弹、桃李满斜塘的“乡土艺术家”顾之明,有曾与“I Sing!Suzhou”年轻歌唱家、苏州芭蕾舞团同台演出的斜塘文化艺术团(原莲韵艺术团),也有近年来蓬勃活跃在社区舞台的各类“草根艺术团”。

“不仅人亲,戏也亲。”谢应生介绍说,节目大多采用锡剧小戏、评弹、歌舞等斜塘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节目内容大多来源于动迁小区的现实生活,朴实、接地气的节目常常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社区环境爱护好”,这是顾之明创作的一个锡剧小戏,讲的是搬进动迁小区后,闲不住的奶奶在社区公共绿化带种葱,被爷爷和孙女劝阻的故事。谢应生告诉记者,通过笑声而不是掌声来表达对节目的褒奖,是质朴的动迁社区居民观看表演时的一大特色,但在首演当天,这个不到8分钟的小戏却让现场观众自发鼓掌了三回,谢应生说:“那一刻,我被感动到了!”

彭聪说:“‘一台戏’做的是加法,巡演中,现场还有文明城市建设知识抢答,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同时也搭载了‘431’整治火灾隐患百日专项行动等街道重点工作宣传,我们希望通过加法营造文化化人的浓厚氛围,从而达到乘法效应。”

杂志广播文化润心 文化认同连接情感纽带

斜塘老街历史(散发泥土芬芳的斜塘街道)(4)

斜塘老街历史(散发泥土芬芳的斜塘街道)(5)

在斜塘街道,《斜塘河》、“斜塘之音”家喻户晓,前者是一本反映斜塘古韵今风的杂志,后者是街道自办的有线广播。作为“文惠斜塘”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斜塘河》、“斜塘之音”已成为斜塘街道文化润心的重要载体。

“让已经离开土地的动迁农民依然能找到根脉,这是街道创办杂志和有线广播的初衷。”斜塘街道宣传条线负责人虞长林说:“对动迁社区居民来说,这个根脉就是斜塘人共同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方水土,是这方水土上的人和事,更是这方水土上千百年来世代绵延的精神。动迁社区居民融入城市、提升文明程度,不是要割裂过去,而是要更好地传承。”

正是承载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斜塘河》成为了一本深受新老斜塘人喜爱,借阅率极高的杂志。《斜塘河》自2016年8月创办以来已刊出8期,在这本杂志里,人们可以读到斜塘的“前世今生”——既有对古老斜塘人文历史、风俗民情的挖掘,也展示新斜塘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既有市井百态家长里短,也有道德模范和先进的感人故事,《斜塘河》已成为连接新斜塘人、老斜塘人,连接斜塘过去和现在的情感纽带。

“广播”曾是斜塘农家小院的“标配”,当昔日的农民住进高楼后,“让喇叭重新响起来”成为了斜塘街道文化建设的一大创举。2013年12月26日,“斜塘之音”正式开播,成为苏州工业园区这一高度国际化的都市里唯一面向动迁社区开设的广播。

“斜塘之音”负责人顾少华说:“动迁社区老年人比较多,他们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电视成了他们了解信息的主要窗口,虽然通过电视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苏州大事,但却了解不到斜塘的身边事,而‘斜塘之音’却可以打通这最后一米。”据了解,为了满足社区不同人群的需求,“斜塘之音”开设了方言、普通话双语播音,每周首播一次、重播两天,同时还开通了手机App吸引年轻人。目前,“斜塘之音”已在各社区公共广场、街道各商业综合体开通了50多个公共喇叭端口。

家住星涛社区73岁的沈全大告诉记者:“讲土话的广播又回来了,我好像又回到了年轻辰光。现在,我伲到社区广场吹个风凉,街道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晓得了,像开展‘431’整治专项行动这样的活动,我们老年人也不落后了!”

斜塘老街历史(散发泥土芬芳的斜塘街道)(6)

斜塘老街历史(散发泥土芬芳的斜塘街道)(7)

借鉴新加坡经验 推动文明建设创新发展

彭聪说:“融合各种资源,通过文化提升文明,‘文惠斜塘’借鉴了新加坡文化建设经验。”

2016年,当时在园区宣传部工作的彭聪和同事一起赴新加坡参加了“商旅文体展融合发展”的专题学习。在新加坡社区,她看到在政府的推动下,著名艺术家、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源深层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彭聪说:“新加坡很多艺术家常常到社区带领居民和孩子们一起创作,那样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我,我也深切理解了正是有了政府的引导,新加坡才有了和谐、丰富、浓厚的文化氛围。”

现在,新加坡经验在园区动迁社区复制、创新,斜塘街道“文化 ”的积极尝试已在更多层面推进。

在今年6月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斜塘街道在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委员会指导下,携手苏州工业园区低碳产业联盟协会启动了“低碳社区·文惠斜塘”系列活动。

“园区是国家首批绿色园区、低碳示范园区,有丰富的低碳环保资源,这将成为我们开展社区教育、提升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环保意识的‘富矿’,”彭聪说,“‘低碳社区·文惠斜塘’启动后,我们将组织居民到园区低碳企业参观游学,举办低碳讲堂,低碳绘本少儿阅读等一系列社区教育体验活动。我们希望未来在更多领域开展这样的尝试,不断创新,推动动迁社区居民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迈进。”

录自《苏州日报》2018年7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