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美景一句话概括(杜甫草堂导游词)(1)

车上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住所。

公元755年底,唐玄宗当政,中国大唐盛世的转折点,一个名叫安禄山的家伙,打着讨伐奸臣杨国忠的名号,也就是杨贵妃的堂哥,起兵反唐,这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很快叛军就攻占了洛阳,第二年,攻下潼关,皇帝老儿听潼关都被攻破了,吓着了,危险,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拔腿就跑:爱妃,我们要往哪里跑呢?当时的唐玄宗用我们现在的成都话来讲就是个耙耳朵,什么事都得问她老婆,杨玉环就对他说:我看,去四川吧,那地方安全,不容易攻进去,据有的专家说杨玉环应该是四川人,她当时极有可能想借机向父老乡亲炫耀一下,这个有待考证。但没想到,唐玄宗带着大臣们逃往四川,还没走到成都,就发生了马嵬驿兵变,杨玉环和唐玄宗的爱情也就走到了尽头。皇帝和当大官的都跑了,那些小官们怎么办,天下大乱的样子我们就可想而知了,到了公元759年的冬天,杜甫再也混不下去了,也跟着跑到成都。

来到成都,人生地不熟,身上又穷的叮当响,一家人怎么办啊?俗话说的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幸好杜甫有个同学叫高适当时正好在成都当官,于是就给了杜甫一些钱,帮助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建了个茅草屋。茅屋建成了,杜甫想,得起个好听的名字,于是,称之为“成都草堂”。

成都真的不愧为天府之国,生活舒适,闲散,自古以来就是个养文人,养闲人的地方,杜甫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天天漂泊在外,为一日三餐所烦,除了偶尔到朋友那里借点钱或蹭顿饭之外,有的是时间搞创作,生活过的有滋有味,他在成都住了将近四年,写的诗流传至今的都还有240多首,其中有不少还很有田园风格,像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但是,每次他心情不好的时候,遇到挫折的时候还是觉得现实是残酷的,这个时候就开始担心起来了,唉,不知我以前那些难兄难弟们混的怎么样了,唉,到处都乱七八糟,也不知道政府是怎么管理的,要是我来管的话,唉,所以杜甫这段时间也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作品,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作品。正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成都杜甫草堂一直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它。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杜甫草堂了,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下车游览。

正门

杜甫草堂美景一句话概括(杜甫草堂导游词)(2)

这里是草堂的正门,因为杜甫草堂很大,,我们今天不可能全部走到,只能参观的主体部分。游览顺序是从正门进草堂,参观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碑亭、茅屋景区后到大雅堂,最后从南大门出去上车,整个行程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大家清楚了没有?

门口这条小溪就是杜甫诗中经常提到的浣花溪。当时的造纸工人都是取这条溪水来用,造的纸像花一样美,所以称之为浣花溪。杜甫的绝句中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条停船的大河就是这条看似不起眼的小溪,只不过在唐朝的时候,它要宽广的多,所以才能停的下可以经过长江三峡考验,能远航东吴的大船。看看这条小溪,想想一千多年前它居然是那样的宽广,真的要感叹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历史上有过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事像流星一样,一闪就过去了,而我们的大诗人杜甫当年住过茅草屋,却让我们一直惦记到现在,这大概是他老人家当年没有敢想像的吧。

  正门匾额“草堂”两个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所书。“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副对联,是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的句子,说明了草堂位置。

一进门,有的朋友可能就要讲了,导游,你骗人,都说杜甫穷,住的是草堂,这哪是草堂哦,整个一杜甫庄园嘛。其实,真正的杜甫草堂早就不存在了的,当年杜甫那个茅草屋是很小很破旧的,一阵秋吹来就把它的屋顶都掀掉了,正因如此,杜甫才写出那篇不朽的佳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乌托邦的幻想,表现出了“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舍已为人的精神。成都地处四川盆地,一年到头也没什么大风,风力都是很小的,所以大家可以想像,这样的风居然可以把他老人家的屋顶的吹破了,足见茅屋是个典型的豆腐渣工程,非常的简陋。

这样的草屋在杜甫离开成都后,很快就毁损了,两百多年后,一个叫韦庄的诗人在成都做前蜀的宰相,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当年的草堂遗址,于是重新修了个茅屋来纪念杜甫,以后历朝历代都在不断的扩大和重修,直到清代嘉庆年间形成了今天的格局,面积也有240多亩,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杜甫草堂并不是当年的草堂。而是后人修建起来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草堂的建筑格局是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都分布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

大廨

杜甫草堂美景一句话概括(杜甫草堂导游词)(3)

这里是大廨,“廨”是官署,古代的政府办公室。因为杜甫当年曾经做过官,当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我们觉得,他老人家得有个像样的办公室,所以就把这处建筑叫做大廨。中间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我们来看一下,这尊铜像给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瘦!对,这是我们艺术家的创作,因为从杜甫的诗和他的生平可以看出,他一生都是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而且长期贫穷,在这种情况下,身体不可能很好,肯定缺乏营养,所以我们猜测,杜甫当年可能就瘦成这样了。再来看看,饭都吃不饱,他还拿着本书,一幅愁眉苦脸的样子:我好想好想报效祖国,可是什么时候才有机会啊?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到770年因贫病交困,死于湖南湘江的一条船上,据说是吃了过期食品食物中毒而死的。杜甫的一生正好是大唐帝国由盛到衰的时期,换了玄宗、肃宗、代宗三个皇帝。他一直都想当官,想要“致君尧舜上”,结果考进士又考不上,尽管杜甫后来走了很多后门,到处去求人,但没有文凭怎么行呢?机会始终落不到他头上,他就成了漂移一族,到处流浪,虽然口袋里空空的,肚子也经常空空的,但还比较会自我安慰,过的也逍遥自在,直到安禄山攻破长安,他才趁着乱世到处都缺人才的机会混了个左拾遗的小官,但却是个上下都受气的小官。后来叛军打过来了,他官也不当了,就逃往成都了,到了成都过了几天平静日子又想当当官了,于是又托人走关系,在剑南节度使严武那里当了个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这也是个很小很小的官。可以说,杜甫从政的路完全是失败的。

在现实生活中所没能实现的理想就只能放到诗里面去表达,现实生活中不敢骂的,也只有放到诗里去骂,所以,杜甫传世的1400多首诗,大部分都是反应现实和对社会不满的,和李白不同,李白虽说也是到处漂泊,但毕竟有很长一段时间的锦衣玉食,当过大官,活跃在上流社会,他的诗大都潇洒、漂逸,只有后来受打击了,才写了点批评政府的诗。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都是杜甫忧国忧民的的代表作。一方面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的思君、忧国、爱民的情怀,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歌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所以后世把他尊为“诗圣”。

  大廨两侧所悬挂的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请看,龙蜷虎卧,我们一般都是说龙腾虎跃,表示很有活力,很有生机,这里却用龙蜷虎卧,龙都身体都蜷缩起来了,老虎也不跳了,天天睡觉,跟在动物园的一样,表示有能力无处发挥,他的意思是,每一个时代,总有那么几个诗人胸怀大志得不到的重用,特别像我这种,空有一身本事,却有力无处使,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哦,我怎么这么不顺哦。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虽说大家都是流浪到成都来的,再怎么讲您比我还是要强的多,至少还有一个纪念你的草堂嘛,而我又能留下什么呢?什么都没有。

由这个字面我们可以看的出,这完全就是一幅牢骚之词。古代文人都有一个特点,什么呢?酸,说话都是酸酸的,又还特别清高,不少人读书都读迂了,和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又经不起打击,遇到点事情就发牢骚,所以自古以来我们都把文人称为骚人,牢骚发的好就成了文章,顾复初留下什么呢?就留下这副对联了。

诗史堂

杜甫草堂美景一句话概括(杜甫草堂导游词)(4)

这里是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的中心建筑,杜甫一生都生活在下层社会,接触的都是普通百姓,他的诗也都反映的是下层社会的生活状态,而我们中国的二十五史都是官方历史,记录的都是上层社会的事情,杜甫从从平民的角度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他的诗有着“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所以被誉为“诗史”

  厅堂中央的杜甫半身铜像是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大家可能发现杜甫变胖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不是他当官的时候的样子啊?实际上,杜甫本人到底长什么样我们根本无从得知,当时又没有相机,而且杜甫穷的饭的吃不起,不可能有钱请画师给他画个像的,所有我们现在看到的杜甫像全都是基于前人基础上的艺术再创造。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对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都作了高度评价。

但有一点我想说,个人觉得,杜甫的文学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不过他在从政路上所表现出来的弱点也是非常明显的,用现在的话讲,他是一个高智商IQ,低情商EQ的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也擅于把握机会,我们都说乱世出英雄,政治风云人物都是从乱世中走出来的,而一心想从政的杜甫在那样的乱世居然找不到一点机会,无所作为,所以,性格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即使在现在,杜甫也仅仅是一个专才,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杜甫与现实社会的格格不入,注定了一生的贫穷,所以说,上帝是公平的,人不会完美。与其怨天尤人,不如主动出击,寻找出路,与其抱怨自己没有机会,不如多加反省,学习他人的长处,改进自已的不足。是金子就会闪光,是人才就会有机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上天是公平的,只要做好了做到了,肯定可以做出一番成就的,大家觉得呢?

水槛和柴门

杜甫草堂美景一句话概括(杜甫草堂导游词)(5)

大家看一下这上面写的是什么字,什么门?对!柴门。杜甫当年的草堂曾经有个很破的木门,他在诗里有“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不过肯定不是这么豪华的一个柴门哈,左边有水槛跨过小溪,这也是杜甫诗中提到的当年曾有的东西。只是我们现在都艺术化了。

柴门楹柱上的这副对联是由明朝的何宇度书写、现代陈云诰补写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对仗公整,构思奇巧,是草堂的名联之一。上联“万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信有文章惊海内”与下联“犹劳车马驻江干”,则出自杜甫《宾至》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两句。杜甫诗的意思是:我写的那些哪算什么文章哦,更不要说惊天动地了!大家何必赶这么远的路来看我呢,见笑了!何宇度只改了两个字,把“岂”改成“信”(信,的确), (漫是枉自的意思)他把 “漫”改为“犹”(依然的意思),本来是杜甫谦虚的话,但经何宇度改动一下变成了赞美了:您老的大作的确是光芒万丈,震惊天下,所以千年过后你依然有那么多的粉丝,不远万里跑到这里来瞻仰您的草堂故址。是啊,咱们也算的上是他老人家的粉丝了,从小学开始拜读了他那么多作品,像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工部祠

杜甫草堂美景一句话概括(杜甫草堂导游词)(6)

这是草堂中轴线的最后一层建筑:工部祠,两边分别是水竹轩和恰受航轩,都是出自杜甫诗中的懒性从来水竹居,和野航恰受两三人。工部祠的命名也是因为杜甫曾经当过检校工工部员外郎。

门前有副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这是清代学者何绍基到成都当官时于正月初七拜谒草堂时所留下的,意思是说杜老您的这个这草堂风光真好,我正月初七也专程前来拜访。人日是中国农历中的正月初七,中国人将正月初一到初七都对应了不同的动物,如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七就是人日。这副对联表面看来不是很起眼,不过仔细研究的话就会发现对仗很有意思,作者以公对我,并且用了归来,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说了,文人都很酸的,而且说话爱绕弯,本来可以直接表达的意思,他要绕几个弯来表达,显示很有水平,说好听叫委婉,说难听就是虚伪,用成都话说就是假打。也难怪外地人都说成都人虚伪,成都是个尚文的城市,自古以来出了这么多文人,搞得现在成都人说话也爱绕弯,不直接。在这里,其实何绍基就想表达一个意思:以前是您杜老,以后就是我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工部祠中间的这尊塑像就是杜甫,大家仔细看下,两边还有黄庭坚和陆游的塑像,三个人是属于不同时代的人,却被放在了一起,大家想想是为什么呢?黄庭坚和陆游都是学习杜甫的文学风格而非常有成就的人,而且都曾在成都寓居,这里将他们放在一起,是想想这么大的一个草堂,就杜甫一人在此,未免太孤独了,三个人在一起,还可以聊聊天,对对诗,喝喝酒,甚至还可以打打成都麻将什么的,玩笑了。

碑亭

杜甫草堂美景一句话概括(杜甫草堂导游词)(7)

我们看到,这里有通石碑,少陵草堂,这也是果亲王的手迹。这个地方比较有纪念意义,大家可以在这里拍张照片留念一下。然后我们就去茅屋景区。

茅屋景区

杜甫草堂美景一句话概括(杜甫草堂导游词)(8)

大家可能都想看看真正的杜甫草堂是什么样子的,现在我们就去看看这个茅屋,不过它是我们近年重建的,前面我们就说了真正的草堂早就没了,重建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感受一下草堂,不过大家不要担心,这个肯定比当年杜甫的要结实,屋顶是吹不破的。大家现在可以进去感受一下。我们杜甫草堂的参观基本上就结束了,五分钟后我在对面等大家,我们经红墙夹道,沿花径到大雅堂参观,然后从南大门上车。

【补充知识点】

杜甫在蜀期间部分著名诗作

《堂成》

【原文】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赏析】

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在百花潭北、万里桥边营建一所草堂。经过两三个月时间,到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了。这诗便是那时所作。诗从草堂营成说起;中间写景,用“语燕新巢”作为过脉;最后由物到人,仍然回到草堂,点出身世感慨。“背郭堂成”的“堂”,和“错比扬雄宅”的“宅”遥相呼应。关合之妙,不见痕迹。

《江村》

【原文】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蜀相》

【题解】

见《杜工部集》。约作于上元元年(760年)。是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览、凭吊,作了这首《蜀相》,以抒述婉惜之情。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恨别》

【原文】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赏析】 

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反复吟味。

《春夜喜雨》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是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时在成都所作。诗人在对春雨的描述之中,流露出其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亲友资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拗。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题解】

见《杜工部集》。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自缢于林中,其将田承嗣,李怀仙皆举地降。至此,河南、河北地区相继收复。时杜甫寓居梓州(今四川三台),乃作此诗。河南河北,指今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绝句四首(其一)

【题解】

杜甫的七言绝句不多,然而这一首却是中国最流行的小诗之一。它通俗易懂,平白如话,却又深含了诗人的审美理想,极受文人学者所推许,可说是以俗为雅,雅俗共赏。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旅夜书怀》

【题解】

《旅夜书怀》,是杜甫离开成都,携家乘舟东下,经过渝州(四川重庆)、忠州(四川忠县)时(765年)写的。

他早岁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到头来什么事都没有做成,只落得年老多病,亲朋零落,只身飘泊,置身于这样浩渺的江上,自己仿佛是天地间的一只沙鸥,飞往哪里去呢?寂寞啊,寂寞!作者的感慨是很深沉的。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高》

【题解】

见《杜工部集》,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时其流落夔州(今四川奉节)。古九月九有登高习俗,此诗即杜甫登高有感而作,抒写其长年飘泊、老病孤愁之感。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草堂为何配塑黄庭坚和陆游

  初次游杜甫草堂的人们,来到最后面的那座大殿──工部祠,常常会惊诧地问道:“工部祠是供奉杜甫的殿堂,为什么在杜甫塑像的两侧还有两座塑像呢?”

  其实,这个问题,殿廊上的一副楹联,已作了解答,联文是: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

  上联说杜甫在浣花溪畔荒江结屋营建草堂,诗人流芳千古,草堂也成了流传千古的胜地。下联说与杜甫不同时代的宋代诗人──黄庭坚、陆游,学习杜诗,有卓越的成就,被后人分别塑像,一同配享于工部祠内。如果定要打破沙罐璺(纹)wen2到底,故事还得从清代谈起。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于公元759年入蜀,着手建草堂,次年堂成,765年离开成都。几十年后草堂便荒芜了。到了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旧址,为纪念前贤,“思其人而成其处,”结茅屋于草堂旧址。后经五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的风云变幻,历尽沧桑,几度荒芜破损倾圮,又多次培修重建扩建。特别是在明末的战乱中,毁于兵火。遭受的破坏更为严重。康熙十年(1671)川湖总督蔡毓荣,访得草堂遗址,倡议重建,次年仲春完成,使经历了九百余年漫长岁月的草堂,终于保存了下来。在其以后的一百四十年间,虽然经过若干次培修,但到嘉庆时,又出现了荒草颓垣的可悲景象。

  嘉庆十六年(1821)七月,四川总督常明和布政使方积等发起重建草堂,由按察使、成都知府曹兴六为董事,大兴土木,费金五千五百余两,进行了一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培修,历时半年,于次年(1812)正月落成。

  草堂竣工不久,时值仲春季节,布政使方积携夔州通判谭光祜、孝廉严学淦、户部员外郎杨芳灿等大小官员、幕僚,前往草堂,准备选吉日良辰,以祭杜公。一行人在草堂外下了官轿。他们进大门,过石桥,步亭台,度幽径,面对修葺一新的亭、廊、轩、榭、饱览竹翠柳青,百花争丰,蜂飞蝶舞,燕语莺啼的美景春色。个个心旷神怡,刘趋工部祠前。当他们瞻仰了端庄肃穆的杜甫塑像之后,杨芳灿转身对方积说:“方大人,以老朽的愚见,这工部祠内,应加塑渭南伯陆公放翁,以配享杜公。”

  杨芳灿那时年已花甲,自幼满读经书,精通诗词,曾任衢杭、关中、锦江等地书院主讲,参加《四川通志》的编修,有《兵率斋》、《芙蓉山馆诗词》等文稿传世,久负盛名,素为方积、谭光祜所钦佩。方积仔细思考片刻,觉得有道理,但还不解其详,正要向杨芳灿请教,有一个自恃博学的幕僚却忍不住问道:“松公此举,理由何在?”

  芳灿从容不揎地回答道:“因杜公与放翁的心迹相同。二公都在四川作过官,都有忧愤的诗心,报国的大志,且放翁十分推崇怀念,他那‘亦知此老愤未平,万窍争号泄悲怒’的诗句,真可谓杜公的异代知音啊!”

  这时,又一个自命不凡的官员问道。“配享之举,岂非标新立异?”

  芳灿微微一笑说说:“以后代诗人配享前贤者,海内不乏先例。浙江的钓台的严公祠内,就塑有晚唐诗人方雄飞、南宋诗人谢翱的塑像,配享东汉的严子陵;至于吴郡的三高祠,同塑不同朝代的范蠡、张翰、陆龟蒙,更是众所周知的事。”芳灿说得很有道理,使众人不由得点头称是。却也有人挖空心思地给芳灿出难题,想使他不能自圆其说。又一个幕僚拱手问道:“请教杨公,李太白也在蜀地游历过,高适、岑参也在蜀地做过官,都是杜公的好友,可谓心迹相同,以他们配享杜公不是也可以吗?”

  芳灿听后,胸有成竹地说:“太白、高适诸公皆是杜公友好,如用他们来配祀,使诸公屈居其下,杜公在天之灵亦有不安,如比肩并祀,客主不分,这里也就不是工部祠了。”

  芳灿刚说完,又有人发问:“唐代以后,吟诗、评诗的人,莫不以杜公为其宗。眉山的苏东坡,新都区的杨升庵不也可以配祀吗?”

  才思敏捷的杨芳灿,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苏、杨二公,本来就是蜀人,蜀中已有二公的祠堂、墓室受人供奉祭祀,可说是魂归故里有所依,不必另立塑像。而杜公和放翁都不是蜀人,都流落蜀地多年,放翁来蜀依靠好龙、范致能,如同杜公到蜀依靠好友严季鹰(武);放翁在蜀应王炎之邀作幕府,如同杜公任检较工部员外郎,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迹同’。放翁离蜀后,和杜公一样,一直不能忘蜀,将其全部诗作题为《剑南诗稿》,也就是前面说的‘心同’。至于二公忧民忧国,每饭不忘,至死不衰,怀着悲愤的心情与世长辞的大节亦无不同。故而以放翁配享于工部祠是放翁之幸,也可慰少陵在天之灵啊!”

  布政使方积,曾著有《敬恕集》,也属文人墨客之流。他见芳灿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说得头头是道,不由得连声叫好。众官员幕僚们,也不得不交口称赞:“杨公高见,杨公高见!”

  于是,方积令杨芳灿为放翁配祀事撰文,严学淦作赞,谭光祜用八分书文,书成后,镌刻石上,放置工部祠右壁。这就是发生一百七十年前的故事。

  到了光绪十年(1884),四川总督丁宝祯认为出于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的北宋诗坛健将、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公开标榜诗作应学杜甫,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夺胎换骨”诗论,追求奇丽硬涩的风格;又曾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贬谪到蜀,任涪州别驾,一生宦途生涯也是很不得意的,符合“心迹相同”的原则。又援引前例,塑像配享杜琢。将原在工部祠旁的陆游神龛,移至祠内杜甫祀像的正西,添置的黄庭坚神龛,置于杜像正东,也就是今天游人所见到的样子。

  后来,清代钱保唐为工部祠撰书了“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这副楹联,启迪游人瞻仰凭吊唐、宋两代的大诗人。

杜甫草堂有几处

自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便开始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辗转秦陇,漂泊西南,其间他所寓居的草堂有五处,即同谷子美草堂、成都少陵草堂、梓州草堂、夔州演西草堂和东屯草堂。这里仅作如下介绍:

一、同谷子美草堂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七月,杜甫弃官携家入秦州,先是住在其侄杜佐的家中,后因生活无着落,便于同年十月去到同谷(今甘肃成县)。据清乾隆六年《成县新志》谓:“子美草堂因杜甫字子美,故名在飞龙峡口。唐乾元中子美避难居此,作草亭。后人即其址立祠祀之。”这说明成县飞龙峡口有子美草堂,其修建年代不可确考。唐懿宗咸通年间,成州刺史赵鸿曾到过杜甫旧居,并写了一首《杜工部同谷茅茨》诗,从诗的内容看,当时还没有子美草堂。南宋高宗绍兴年间,成州郡守宇文子震有《杜工部草堂》诗,诗巾说他见到子美草堂。这说明子美草堂大约建成于南宋之前,后经明、清两代不断修葺,才保存至今。

子美草堂,亦称“诗圣祠”。祠宇已遭到严重破坏。大门里有一副对联:“一片忠心,微寓歌吟咏叹;千秋诗圣,独追雅颂风骚。”院里尚存三棵柏树,五通石碑,其中一碑为明万历年间《重修杜少陵祠记》,其他均为诗碑。

二、成都少陵草堂

同年十二月,杜甫一家抵成都。起初是寄住在西郊的草堂寺内。次年三月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营建了一所茅屋,称作草堂或少陵草堂。它的大概位置,杜甫在诗中说得明白:“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自此以后,诗人便开始过着为农的生活,诚如其诗中所述:“农务村村急,春流岸岸深。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看来,杜甫一颗连年翻腾动荡的心是暂且安定下来。他的好友高适(彭州刺史)、严武(西川节度使)也曾先后去草堂看望,并给予杜甫不少帮助。后来高适调离,严武病故,诗人失去依靠,便于公元765年夏携家乘舟东下。

杜甫在成都生活将近四年,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原建的草堂,自诗人走后就无人居住。唐五代诗人韦庄应聘为西蜀奏记时,于浣花溪畔寻得杜甫草堂旧址,复盖起茅屋,这便是第一个纪念性的杜甫草堂。后来北宋吕大防和胡宗愈知成都府时,在韦庄所盖茅屋的旧基上进行扩建,绘杜甫像于壁,刻杜诗于碑上。以后,元、明、清各代曾多次进行修葺或扩建。解放后,杜甫草堂经过全面维修,更为完善。1955年建立杜甫纪念馆。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今日的草堂,占地面积三百余亩。建筑古雅,园林清幽,展品宏富,游人如织,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三、梓州草堂

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七月,严武奉召从成都返回京都长安。杜甫送严武到离绵州三十里的奉济驿依依作别。严武尚未出川,成都徐知道(少尹兼侍御史)兵变,诗人只好独自一人逃乱到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不久,中途随杜甫入川的杜占(其堂弟)才设法把杜甫的妻儿家小接到梓州,一家人重又团聚。时任梓州刺史兼侍御史留后东川的章彝原属严武部下,故对杜甫有所接济。杜甫居梓州时,曾去射洪(今四川射洪县)凭吊陈子昂的读书台,去通泉(射洪县境内)瞻仰郭震的故居,也曾去附近县属的名胜古迹游览,并留下不朽的诗篇。及至公元764年春,严武再度镇蜀,杜甫才举家从梓州返回成都。此间杜甫在梓州生活了一年又八 个月。人们为了纪念杜甫,在梓州修建了草堂,后来改建为书院,称作“草堂书院”。解放后,将旧址改为中学,如今梓州草堂已荡然无存。

四、夔州瀼西草堂和东屯草堂

严武病故后,杜甫于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春末到达夔州(今重庆奉节县)。他先住在客堂,同年秋迁居西阁。次年春迁居赤甲。当时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帮助,杜甫在瀼西买了四十亩果园,并在那里盖了自己的房屋,即瀼西草堂。他在诗中描写自己的草堂时说:“茅斋八九椽”、“缚柴门窄窄”(《夔府咏怀一百韵》)。

在滚西居住时,杜甫又在对岸东屯建造了茅屋,因为他在那里还要为柏茂林看管一百顷公田。所以,同年秋收前,他就把瀼西草堂借给一个姓吴的亲戚,自己移居东屯草堂。东屯的环境条件和瀼西一样,他在《自瀼西荆扉移居东屯茅屋》之二中说:“东屯复瀼西,一种住清溪。来往皆茅屋,淹留为稻畦。”

杜甫在夔州居住不到两年,换了六个地方,即客堂、草阁、西阁、赤甲、瀼西、东屯。这时期是他一生创作的最旺盛时期,共写下四百三十余首诗,占全部诗作的七分之二。这些诗作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更反映出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瀼西草堂的确切地址已不可详考。瀼西即今奉节县城东一带,梅溪河之西。唐代瀼西是人烟较稠的西市,而到了北宋,被改为州城。

由于变化大,陆游及后来在夔州为官的文人,均未找到瀼西草堂遗址。清代江权在瀼西建立了杜甫祠,但已不是在原遗址上了,只是和瀼西草堂相隔不远而已。如今这处祠宇已不复存在,只留下历史的记载。而东屯草堂故址可确考。陆游在夔州(今奉节)任通判时,有《东屯高斋记》记其事,可知南宋庆元时,东屯草堂才被人购买,归诸官,于东屯建立杜甫草堂,相沿至今。东屯在白帝城东北十多里,即今之草堂河。旧之东瀼水。东屯草堂故址在今奉节县草堂区白帝乡浣花村境内的区委所在地。杜祠旧址在小学与供销社毗邻之地,据说还有个明代的杜甫石像深埋存地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