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代以来,县作为基本行政单位,是地方行政的基础,直接管理民众,同时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近现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县的建制具有其历史的延续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单位,基本保持在二千个左右。

根据民国二年一月颁布的《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首先规定民国的基本行政区划是县,清代遗留下来的直隶州、直隶厅、有亲辖地的府,一律废除,改称为县;其次,原先与县同级的州、厅等县级区划,亦改称为县。

我国行政区划名称重复的现象,在各个朝代均有。如清朝的三个长宁县,同置于明代:四川的长宁县置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广东省的长宁县置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江西省长宁县置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三个长宁县同时存在了330多年。

到了民国初年,在改府厅州为县的过程中,各省在给新的县取名时各自为政,相当一部分是直接沿用旧府、厅、州名,而与原先已有的县名重复,如吉林临江州、新城府,贵州清江厅、开州、织金州、归化厅,直隶祁州、保安州、开州,云南南安州、临安府(建水县)、镇边厅、永昌府(保山县)、宁州、新兴州、威远厅、赵州、开化府(文山县)、永康州、安平厅,湖南乾州厅,奉天凤凰厅,甘肃泾州,江西义宁州,山东宁海州,陕西孝义厅、定远厅,广东万州,湖北兴国州,广西永安州、新宁州、安化厅、永宁州,山西宁远厅,共三十四组。

有的虽是新命名,也与他省县名重复,如浙江嘉禾县,甘肃沙县,湖北寿昌县,山西乐平、归化,四川东安,贵州新城等,共七组。

加上历代积累的重复行政名,全国重名的县多达94组、221个。其中两县重名者最多,为74组148县;三县重名者次之,有12组36县;四县重名者有4组;五县重名者为3组;也有六县同名者。在这94组重名的县名中,最早的在晋代(公元265-420)已出现。

民国三(1914年)年各省重复县名变更数量表

省名

重复数

变更数

省名

重复数

变更数

直隶

14

8

浙江

14

3

奉天

12

9

湖北

3

3

吉林

2

2

湖南

16

4

黑龙江

2

2

陕西

11

4

山东

7

4

甘肃

12

7

河南

4

1

新疆

2

2

山西

11

6

四川

13

9

江苏

7

6

广东

20

13

安徽

7

2

广西

10

6

江西

20

10

云南

14

13

福建

8

1

贵州

12

10

为改变县名重复现象,民国三年一月,内务部决定将各省同名之县,保留一个,其余全部改名。由此,全国共有127县改名,仅有京兆与川边的怀柔、奉天与甘肃的金县因遗漏而保留原名。

当时改定重复县名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个:

一、 保留设置较为古远、政区较为稳定的地名,而改掉重名的其他地名。如海丰县,广东省与山东省均有,广东省的海丰县为晋末置,至民国未变,而山东省的海丰县迟至明永乐中为避成祖朱棣之讳,才有无棣县改名。所以广东省的海丰县保留,山东的海丰县改名。

二、 已开为商埠且对外条约中涉及的县名,因其影响面较广,虽然设置的时间较晚,也尽量不改。如奉天省与江苏省均有安东县,奉天安东县在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才设置,但在光绪三十二年开为商埠,得名虽较江苏安东县晚,但事关条约,适用面较广,所以得以保留。又如广东三水县设置于明嘉婧五年(公元1526年),较晚,陕西三水县设置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较早,但广东三水县在清光绪二十二年开有商埠,影响较大,因此只能将陕西三水县改名为栒邑县。其他照顾后设置县的有晋咸和中设置的广东海阳县改为潮安县,保留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设置的山东海阳县。

三、 保留边疆地区的县名。直隶省建平县因边地不便骤改,改安徽省建平县为郎溪县。改唐置江苏省华亭县而保留五代周置甘肃华亭县。甘肃西宁县设置时间晚于广东西宁县,因“地属边陲,习称较著,拟仍其旧”。

对于新更改的县名,其命名方式如下:

一、以该县曾经用过的县名,或治所曾在该县境内的府、州、郡、军名。

二、以县内或县制所在地的主要自然景观(如山、水、泉)名称命名,或加方位字。

三、以县治所在地或县境内重要地名及其简称命名。

四、以在旧新政区中的方位命名。

五、以祈盼用词命名。

六、以县内两个主要地名的各一个字组合而成,或古地名与祈盼词组合。

民国三年(1914年)各省新命名县名得名原因表

得名原因

省名

旧(新)县名

直隶

祁县(安国)、保安(涿鹿)、开县(濮阳)、西宁(阳原)、东安(安次)

奉天

宁远(兴城)

吉林

新城(扶余)

山东

海丰(无棣)、乐安(广饶)、宁海(牟平)

山西

凤台(晋城)、宁乡(中阳)、宁远(凉城)

江苏

安东(涟水)、桃源(泗阳)、清河(淮阴)、山阳(淮安)、华亭(松江)

安徽

建德(秋浦)

江西

新昌(宜丰)、德化(九江)

福建

永福(永泰)

浙江

石门(崇德)、嘉禾(嘉兴)、新城(新登)

湖北

兴国(阳新)

湖南

兴宁(资兴)、永定(大庸)、安福(安澧)

陕西

三水(栒邑)

甘肃

泾县(泾川)、安定(定西)、平远(镇戎)、安化(庆阳)

新疆

新平(尉犁)

四川

石泉(北川)、东乡(宣汉)

广东

新安(保安)、石城(廉江)、万县(万宁)、长宁(新丰)

广西

永安(蒙山)、永康(同正)、新宁(扶南)

云南

南安(摩刍,后改为双柏)、临安(建水)、宁县(黎县)、开化(文山)、永康(镇康)、永昌(保山)、新兴(休纳)

贵州

安平(平坝)

直隶

广昌(涞源)

吉林

临江(同江)

黑龙江

大通(通河)

山东

新城(耏水,后改为桓台)

河南

唐县(沘源,后改为唐河县)

山西

永宁(离石)

安徽

建平(郎溪)

江西

泸溪(资溪)、安仁(余江)、义宁(修水)、龙泉(遂川)、长宁(寻邬)、新城(黎川)

浙江

太平(温岭)

陕西

孝义(柞水))、怀远(横山)

甘肃

宁远(武山)

四川

大宁(巫溪)、新宁(开江)、定远(武胜)、太平(万源)

广东

镇平(蕉岭)、昌化(昌江)、永安(紫金)、长乐(五华)、东安(云浮)、新宁(台山)

云南

镇边(澜沧)、威远(景谷)、赵县(凤仪)

贵州

清江(剑河)、清溪(汉源)、清平(炉山)、开县(紫江)、平远(织金)、归化(紫云)、安化(德江)、永宁(关岭)

直隶

龙门(龙关)、建昌(塔沟)

奉天

镇安(黑山)、醴泉(突泉)、凤凰(凤城)、奉化(梨树)、余庆(庆城)

山西

乐平(昔阳)、太平(汾城)

江西

兴安(横峰)

湖北

寿昌(鄂城)、长乐(五峰)

湖南

乾县(乾城)

甘肃

海城(海原)

四川

德化(德格)

广西

怀远(三江)

云南

安平(马关)

贵州

新城 (兴仁)

江苏

太平(扬中)

四川

东安(潼南)

广东

会同(琼东)、西宁(郁南)

广西

安化(宜北)

奉天

东平(东丰)、广宁(北镇)

江西

永宁 (宁冈)

新疆

宁远(伊宁)

四川

定远(镇巴)

云南

定远(牟定)、靖江(绥江)

奉天

怀仁(桓仁)、靖安(洮安)

山西

归化(归绥)

甘肃

沙(洮沙)

广东

海阳(潮安)

广西

永宁(古化)

贵州

龙泉(凤泉)

民国时期改名的县(民国初期的县名大调整)(1)

资料来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

,